循環農業發展狀況與策略

時間:2022-04-26 11:38:00

導語:循環農業發展狀況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農業發展狀況與策略

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循環經濟理論,并不斷深入實踐.對解決我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I21。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采用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級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工業型農業13-9]。沼氣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在模式構成上,以沼氣建設為中心,將能源利用、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厭氧發酵將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為清潔、廉價、安全的能源——沼氣,農業生產的優質肥料——沼液、沼渣,促使系統整體更加協調、高效,促進物流、能流合理利用和良性循;在接口技術上,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多種生物互利共生的原理。加強系統內物質循環作用,可降低化肥、農藥的用量,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農業的清潔生產和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在文化意識上。提倡從普及農民的資源環境意識人手,規范人們的行為,協調入與自然的關系,創建和諧健康的農業生態經濟環境。

1濟南市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1.1優勢條件

1.1.1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濟南市位于北緯36。4O,東經ll7。00,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為14.8℃,年均降水量為693.4mm.年日照時數為2088.4ho從自然環境條件可以看出,濟南市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溫較高,降水較豐富,較適宜建設農村沼氣,發展沼氣循環農業。

1.1.2豐富的沼氣發酵原料。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都是很好的沼氣池發酵原料。目前,濟南市各類畜禽存養量達5865萬頭(只),飼養專業戶達5.8萬戶,規?;B殖場和養殖小區達1885處.年糞污排放量達4700萬t以上;秸稈種類以小麥、玉米和水稻秸稈為主,年產作物干秸稈400萬t左右。

1.1.3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笆晃濉逼陂g,市政府將以農村沼氣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富民行動”列入全市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并制定了扶持方案,市級財政投入達1.2億元。“十二五”期間濟南市實施的統籌城鄉“七大工程”,其中“鄉村文明創建工程”把農村沼氣建設列為重點.每年保持3000萬~4000萬元的資金投入。政府對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視和扶持為濟南市沼氣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1.1.4基地和園區建設成效突出。近年來,濟南市按照“近郊抓園區、遠郊抓基地”的思路,把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省會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在做精產品、做響品牌、做大規模、做強功能和做活機制上做文章、下功夫,打造了特色產業鮮明、促農增收效果強、體現省會現代農業建設亮點的特色品牌基地50處.都市農業示范園區80處。農業基地和園區建設為濟南市沼氣循環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發展載體。

1.2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降低廢棄物排放為核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緊緊圍繞提高人畜糞便、作物秸稈、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和節本增效兩大重點,通過培育和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沼氣循環農業產業鏈,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生態環境好、綜合效益高的示范園區和基地,促進全市農業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發展模式

1.3.1在微觀層面上。發展以農戶庭院為載體的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是以家庭為單元,發展庭院經濟,把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有機結合.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建立高效農戶生態系統,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輔之以加工業,通過立體經營的種植業、鏈式循環的養殖業和技術密集的加工業,進行綜合發展,多次增值利用,獨立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51。典型模式包括庭院“一池三改”模式、“四位一體”模式、“畜一沼一果(菜、漁、菌)”模式等。

1.3.2在中觀層面上,發展以園區和基地為載體的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強調的是以農業園區和基地為載體,以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憑借地方優勢產業發展,引入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種養加的有效對接,從而實現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提升產業發展潛力,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獲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l5q。典型模式包括設施蔬菜規模化的“一棚一池”模式、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復合種養循環農業模式、休閑觀光型循環農業模式等。

1.3.3在宏觀層面上,發展區域型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以區域為整體單元,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依據區域布局優化與分工優化的原則,以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要途徑,以區域資源優勢為導向。以特色農產品和主導產業為中心。理順循環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等相關產業鏈條間的耦合關系,通過合理的生態設計及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構建區域循環農業閉合圈,實現區域內不同產業系統的物流與價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均衡目。目前,典型模式有生態農業與新能源示范縣(市)區建設模式、生態文明村鎮建設模式等。

1.4發展成效

截至目前,濟南市農村戶用沼氣池保有量達到18萬戶,其中“一池三改”或“一池兩改”模式達l5.8萬戶,發展“畜一沼一果(菜、漁、菌)”模式示范戶2.8萬戶,“四位一體”模式示范戶6000戶;打造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園區(基地)56處,園區(基地)內建成中小型沼氣工程36處,建造沼渣沼液儲存池125處。建成“一棚一池”日光溫室5800座,安裝沼液滴噴灌系統等沼肥利用設施設備2500套;2個縣(市)區列入省級生態農業與新能源示范縣,30個鎮、村列入市級生態文明村鎮項目建設?!叭印本C合利用技術應用面積達到1萬hmZo全市循環農業發展的雛形已經初步確立。

2制約因素

2.1發展循環農業的觀念滯后

目前,多數農戶由于受傳統觀念和現有條件的束縛,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缺乏認識,發展循環農業的觀念淡薄。大多按照傳統形式進行農事活動,往往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忽視市場的需求,盲目生產。因此,造成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生產效率較低,對農業資源進行掠奪性使用,致使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制約了循環農業的發展21。同時,由于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環境意識淡薄、文化層次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循環農業技術的推廣及應用[16,1。

2.2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沒有技術創新帶來農業生產的低成本,就會導致發展循環農業的成本過高,導致發展循環農業的可行性受阻[15,19】。目前,在農村戶用沼氣池越冬、秸稈沼氣發酵、微生物菌劑開發、大中型沼氣工程裝備以及“三沼”綜合利用等與沼氣循環農業發展關系密切的關鍵技術上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與發展設施農業緊密結合的“三沼”利用技術及循環農業模式建設上沒有技術標準和規范可循,導致多數循環農業模式缺乏可控性與精準性,產業鏈條短,產出效益不高,影響了沼氣循環農業的發展。

2.3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

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科研與農技推廣分離.難以產生協同效應。農技推廣方式單一,僅限于農業生產這一個環節上而不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許多基層農技推廣站的功能僅僅是銷售種子、農藥等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和推廣功能形同虛設[2Ol。目前,濟南市農村能源技術推廣體系中,縣級農村能源部門技術人員少,多從事管理工作,鄉鎮技術推廣機構中專職人員少,且學歷層次低:某些鄉鎮的農技推廣機構中,非技術人員不斷增加,致使當前技術推廣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各項沼氣循環農業技術得不到有效推廣。

2.4服務保障能力不強

當前,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在政策激勵、資金投入、風險防范、法律法規支持等方面所采取的服務和保障措施力度不夠:加之存在發展循環農業“社會效益大,經濟效益差”的認識誤區,導致農民投身循環農業建設的積極性不高[1,18.-191。此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是制約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運行機制、管理模式、服務手段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沼氣循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服務網絡和“縣一鄉鎮一村一農戶”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和發揮作用。

3發展對策

3.1科學制定規劃是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首要條件

要根據自身自然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條件等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地區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深入研究當地循環農業發展的優勢與重點領域,在科學分析和全面調研基礎上,總結適宜不同類型地區的沼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和配套技術,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劃q。要圍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選擇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發展模式,把重點放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循環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以及生態文明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l】。

3.2加強宣傳引導是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推動力

通過發放政策宣傳手冊、公告欄、農村有線廣播、報紙等方式,加大對發展循環農業在增收降耗和改善環境等重要性方面的宣傳力度:同時注重循環農業模式經濟效益的宣傳,以可觀的經濟效益來刺激農民自覺了解循環經濟的科學道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循環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口q;結合農民“陽光工程”等科技培訓,加強循環農業技術使用方面的培訓,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加大相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搞好典型示范的推介。擴大影響,消除顧慮,用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涉農企業等發展循環農業。使其盡早從中受益,為循環農業更快發展奠定基礎同。

3.3健全技術體系是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充分發揮本市沼氣產業人才優勢,加強與大學和農業科研部門的聯合攻關,建立相對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農業污染綜合防治等循環農業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15,18,201。當前重點應針對循環農業模式構建和相關配套技術的標準化開展技術攻關,推進技術標準的制訂。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建立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的激勵機制,切實加強循環農業技術培訓和指導,大力提高技術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以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帶動循環農業不斷向前發展_馴。

3.4完善后續服務是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及社會多部門、多方面的綜合配合,協同努力,共同推進回。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強循環農業建設和發展的戰略研究,運用行政、法律、經濟、財政等綜合手段,強化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加強對循環農業工作的組織領導、支持和政策引導。同時,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放到突出位置來抓,針對循環農業發展中的若干重點環節,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牽頭組建專業化服務組織,探索科學有效的運行、管理和服務機制,逐步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沼氣循環農業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