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述

時間:2022-05-21 04:19:00

導語: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述

1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判斷

現代農業主要指某一時期世界具有主導性和代表性農業的現狀,而農業現代化主要描述現代農業實現的目標、模式與過程。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由落后的傳統形態向先進的現代形態轉變的過程,也是指農業要達到的現代水平程度。農業現代化的標準具有時代性特征,是不斷變化和提高的。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常以其現實農業發展水平與現階段國際社會一般公認的農業現代化標準之間的差距為依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農業現代化標準體系。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成果《1996~2050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走向現代化的構想》中對中國現代化戰略階段安排為主要代表,一般公認的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有國際可比性的中國農業現代化主要指標和各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歸納如表1??傮w看,內蒙古農業發展是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內蒙古實際出發,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2008年內蒙古人均GDP為32214元,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折算(下同)為4703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0美元(4656元人民幣),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1.69%,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全區就業人口總數的50.45%??傮w判斷,目前內蒙古農業現代化正由起步階段步入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內蒙古農業現代化階段標準值實現年份見表2。

2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

將現代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參考農業部課題組關于中國現代農業多指標綜合指數的評價體系及方法,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通過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定量比較,分析判斷內蒙古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全國與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指標值及其代碼如表3)。

2.12003~2008年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與分析

以2003年內蒙古農業發展水平為參照,2008年內蒙古農業發展水平指數值進行計算的公式和計算結果為:R內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國農業發展水平為參照,2008年全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值進行計算的公式和計算結果為:R全國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國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為:(1﹢a全國,03-08)5=R全國03/08=1.4988,a全國,03-08=8.43%2003~2008年內蒙古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為:(1﹢a內蒙古,03-08)5=R內蒙古03/08=1.6034,a內蒙古,03-08=9.9%2003~2008年內蒙古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與全國農業綜合發展速度之差:a內蒙古,03-08-a全國,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內蒙古現代農業綜合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7個百分點。

2003年內蒙古農業發展開始進入現代農業加快建設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關于加快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意見》(內黨發[2003]23號),指出解決好“三農三牧”問題,最根本的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農牧民收入。近年來,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自治區創造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惠牧政策,對“三農三牧”的支持由應急扶持、框架構建轉向穩定支持、完善體系,逐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農業發展以提高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為目標,注重傳統要素和資本、技術等現代要素相結合,由傳統農業的粗放增長方式向現代農業的集約發展方式轉變。從2004年糧食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以來,至2008年連續5年豐收,糧食產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國家平均增幅(見表4);牲畜總頭數從2005年開始至2008年連續4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主要農產品生產已逐步由頻繁周期性波動轉向較長時期基本穩定,農業生產能力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農民純收入從2003年實現恢復性增長后,至2008年以每年實際增長10%左右的速度已連續5年實現增長,每年凈增收超過300元,是歷史上增速最快的時期,在全國各省市區農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見表5)。

2.2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與分析

以2008年全國農業發展水平為參照,2008年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水平指數值進行計算的公式和計算結果為:R內蒙古/全國08=[5.73%Y1,08/X1,08+6.91%Y2,08/X2,08+4.69%Y3,08/X3,08+3.31%Y4,08/X4,08+3.94%Y5,08/X5,08+2%Y6,08/X6,08+1.57%Y7,08/X7,08〗+[7.88%Y8,08/X8,08+10.03%Y9,08/X9,08+9.04%Y10,08/X10,08+9.57%Y11,08/X11,08+6%Y12,08/X12,08+5%Y13,08/X13,08〗+[6.34%Y14,08/X14,08+6.23%(1-Y15,08/X15,08)+4%Y16,08/X16,08]+[3.2%(1-Y17,08/X17,08)+3.63%Y18,08/X18,08+0.93%Y19,08/X19,08]=1.1222領先年數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為:(1+a全國,03-08)n=R內蒙古/全國08(1+8.43%)n=1.1222。n=1.43年,即目前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約比全國平均水平領先1.43年。從具體指標分析,2008年內蒙古高于全國的有10項,包括:勞均農業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投入占總產值比重、勞均耕地面積、農業就業人員人均農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萬人專業協會個數、農業成災率、森林覆蓋率、節水灌溉率。主要特點一是集中為資源型、環境型指標;二是體現為人均指標。內蒙古低于全國的有9項,包括:農業勞動力(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率、單位耕地有效化肥施用量、土地產出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加工率、農產品綜合商品率、農村勞動力就業率。主要一是集中為現代要素投入指標;二是體現農業效益指標。2008年全國及內蒙古第一產業在GDP的比重分別為11.69%,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為45.7%和51.7%;而農村勞動力就業率則分別高達61.0%和70.5%,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特別是內蒙古城鎮化水平高于全國6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就業率卻高于全國9個百分點,而且與全國相反2003年到2008年不降反升。在這一現象背后,隱含著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結構性、制度性的深層次矛盾。主要包括“兩個不對稱”即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對稱、就業結構與城鎮化進程不對稱;“雙重滯后”即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提高速度滯后于工業化的提高速度,滯后于市鎮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三個阻隔”即工業比重的提高與人均收入水平變動之間的關聯被阻隔;主導產業變化與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聯被阻隔;勞動力在產業結構演進中與在產業空間布局轉移中的變化之間的關聯被阻隔。這些矛盾也是構成制約內蒙古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根本性障礙??傮w分析,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與全國一樣,宏觀環境的根本性障礙在于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而內蒙古就業結構調整的滯后性更為突出。與全國相比,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主要在于資源優勢、環境優勢,特別是人少地多的優勢。勞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8倍,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5倍。差距主要在于發展方式粗放,農業勞動力素質低,機械化、化肥等現代要素投入水平低,水利設施等農業基礎建設薄弱,土地產出率低,農業綜合效益低,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經濟優勢轉化水平低。農業勞動力(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國3.7個百分點,土地產出率僅為全國的44.8%,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低104.8元,農產品加工率、農產品綜合商品率分別比全國低4.2、9.5個百分點。

實現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遵循經濟社會結構變化自身內在的規律,體現“以人為本”,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主攻方向放在提升經濟的就業結構上,從“以產出增長為中心”向“以就業增長為中心”轉變。體現在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上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核心是轉移大量剩余勞動力,解除制約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矛盾和主要障礙。在新時期,內蒙古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該在不斷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前提下,實施“收縮集中,集約發展”戰略,促進“農業發展戰略重點向農業主體功能區集中,優勢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農業開發重心向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以綜合應用科技投入和農業機械化、勞動力素質提高為支撐,走“特色農業+適度規?;?機械化+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道路,實現內蒙古農業發展面臨的增產、增收、增綠的任務,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