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農業產業化之路
時間:2022-05-25 08:08:00
導語:透析農業產業化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是廣大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偉大創新,是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重大變革,是促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現實選擇,實施農業產業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及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引導和幫助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克服農業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傊?,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將極大地加快農村社會的全面小康建設進程。
一、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經過兩年的努力,贛州市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農、林、牧、漁各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6.46:5.79:37.27:10.48發展到2002年的45.67:6.22:36.55:11.56(據贛州統計信息網資料計算而得)以種植業為主的小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種植業內部的糧食與經濟作物比例也不斷優化,2003年我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比由1998年的60.7:39.3調整到57.8:42.2。同時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種植業的比重則逐年下降。部分龍頭企業有較明顯的帶動作用。據贛州市統計局資料,2003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1320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有145家,千萬元以上的有96家。初步形成了多行業多層面多功能的龍頭企業群。形成了不同規模農產品基地。全市重點發展的臍橙、綠色大米、有機茶、奶牛、花卉苗木等優勢農產品已形成17個生產加工基地,并建成112個優質、高效規?;唐坊亍?/p>
二、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目標及階段分析
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目標與成效。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贛州以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為核心,適時地把發展新產業、促進現代農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根據市場需求和贛州實際,贛州確立了臍橙、生豬、蔬菜、甜葉菊、工業原料和油茶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煙葉、草食畜禽、特種水產、竹業、黃雞等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并按照“一個產業、一套規劃、一套適用技術、一套扶持政策”的思路,促使產業格局向“一村一品、一縣(鄉)一業”邁進。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0.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70元,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5萬hm2,單產達到5220kg/hm2,糧食總產269萬,t單產和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實現12年連續增產。經作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作物總播面14.54萬hm2,總產265.26萬t。生豬產業快速壯大,畜牧水產穩定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78%,家禽規模養殖比重達45%。農業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快,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全市發展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5個,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62個。臍橙產業迅速發展,贛州已經成為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著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產物,就贛州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八十年代末期以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大促進了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農村開始邁向商品經濟發展階段,同時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不斷涌現,農村產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了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農村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比較效益低、抗御市場風險弱的矛盾等日益突出;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和農業市場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受到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制約。地處江西南部的贛州,農業也開始由單純的種養向加工、營銷等環節延伸,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雛形;第三階段是1993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加明顯,依靠市場機制引導各種要素的有序流動,推動各生產環節的有機結合,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農業的基本要求。1996年以后,贛州市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主攻關鍵和薄弱環節等,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舉措來抓。
三、贛州市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
贛州經歷近二十多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長足發展國,但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發達的農業產業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小、整體竟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農產品大型企業相比,我國農業產業化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單項產品、一單個市場主體競爭力弱,而且體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科技和產品質量、品牌與價格以及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化體系的綜合竟爭力也較弱。而龍頭企業是,,千家萬戶”農民一與廣闊大市場相聯接的橋梁和紐帶,龍頭企業的狀況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農戶走向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但目前,我國多數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載體缺乏,力量薄弱。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和經營的龍頭企業、股份制和合作社等組織數量少,規模小,競爭能力弱,而且組織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帶動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據統計,在全國4.2萬個龍頭企業中,銷售收人500萬元以下的就占43%,而銷售收人在1億以上的儀器僅占斗.7%,銷售收人百億元以上的寥寥無幾。農產品加工層次低、產業鏈條短。農業參與國內乃至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說是農產品產加銷產業體系的競爭,是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的競爭。而我國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大路貨多,名優特新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低檔和劣質品多,高檔和優質品少。農業產業鏈短,農產品加工增值程度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90%,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例平均為3:1,而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40%-50%,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例只有0.6:1不改變初級產品多、粗加工產品多、大路貨多的格局,農業產業化就不會有大的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不合理。發展農業產業化,最終是為了增加農民的收人,保障農民利益,實現農業現代化但是我國一些地力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與農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違背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目的。在以”公司+農戶”為模式的運作中,把農民單方面拋向市場,多數農民信自、閉塞,素質較低,抗風險能力弱,在產業化經營中沒有主動權,農產品的價格實際卜由公司制定,價格差吸農產品的低廉與農藥、化肥的高價、不公平競爭等情況讓他們實際處于劣勢地位。四、加快贛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快贛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引進龍頭企業,形成經濟產業鏈條。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相聯系,帶動農戶進入市場,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近年來,師市通過扶持發展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等形式,把千家萬戶職工組織起來,師市農業企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格局進一步形成。兵團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證明:推進農業產業化,關鍵是發展龍頭企業,完善“龍頭企業+基地(即團場或種植大戶)+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師市要把培育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中之重,圍繞棉業、糖業、酒業、果蔬業、畜牧業和制種業六大主導產業,建立龍頭企業集群示范基地。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首先要合理布局農產品基地;其次要鼓勵職工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第三要圍繞優勢農產品,引導農民適度規模經營,提高集約化程度;最后要從技術、資金、物資、運輸、儲藏、收購、信息等方面搞好農產品生產服務。三是加大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新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茖W技術和科技創新是發展師市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支撐,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必須把科技進步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抓一個大系列,推一個全過程,使新技術、新成果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每一個生產經營環節,提高全產業的科技含量。四是加大并完善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產業化投資體系。
投資是現代經濟成長的推動力,也是推進產業化經營至關重要的推動因素。投入不足、貸款難也是當前各地反應比較強烈的問題,解決之道需要開拓資金來源,研究建立一種有效的農業產業化投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