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背景下農業跨國種植
時間:2022-06-08 04:41:00
導語:糧食安全背景下農業跨國種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世界各國農業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糧食需求的增加和氣候的影響導致糧食價格的不斷上漲,農業跨國種植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并引起各國學者和政治人物的高度關注。作為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短缺而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近年來中國農業跨國種植案例的增多,這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熱議。中國農業跨國種植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同時,也遇到許多困難甚至遭遇失敗。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對國內外農業跨國種植回顧和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當前開展農業跨國種植的原因、障礙因素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以利于中國農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農業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農業跨國種植是指通過海外農業直接投資,發展農業種植園區,以帶動本國富裕要素走出國門和促進本國糧食安全。廣義的農業跨國種植既包括農作物的種植,也包括畜牧的養殖、水產品的養殖和捕撈。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鼓勵國內個人和企業“走出去”,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合作開發土地、林業以及漁業等農業資源。中國開展農業跨國種植至少具有四方面的意義: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內糧食的安全,間接上也有利于緩解了世界糧食短缺的壓力;二是為我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一個重要窗口和渠道;三是有利于幫助東道國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能力,解決其糧食安全問題;四是在開發國外豐富農業資源,降低中國農業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農業融入全球農業大循環??傊?,農業跨國種植既能向當地傳播先進的生產經驗,又能給企業帶來利潤,有很好的示范效應。
1國外農業跨國種植歷程
近年來,由于許多糧食進口國意識到,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容易使自己受到糧食價格飆升的沖擊,更關鍵的是容易遭受到供應中斷的風險。于是許多國家政府、金融投資者和企業積極尋求投資海外農田,紛紛到海外租(買)地種糧。這些投資國主要來自于東亞和南亞國家(韓國、日本、印度、中國)、海灣國家(卡塔爾、阿聯酋、沙特阿拉伯)以及歐盟和美國等國的私人投資者,其中日本與韓國是其中的代表。目標國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區:中亞(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東南亞(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非洲(埃塞俄比亞、蘇丹、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等)、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等)以及一些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如烏克蘭、俄羅斯等)[1]。另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估計,自2006年起,海外農作物種植共涉及約1500-2000萬hm2土地。
1.1日本
從20世紀40年代起,日本開始在東南亞建立農場,20世紀80年代又將墾荒范圍延至中國等地。據韓國《朝鮮日報》2008年3月4日報道,“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hm2農田,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目前日本與巴西、阿根廷、俄羅斯、中國、烏克蘭、新西蘭、印尼和美國等國的農場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特別是近年來日本加快了對巴西農業“走出去”的步伐,日本是巴西農業的最大合作者,目前在巴西的150萬日本移民中至少有30萬人從事農業[2],他們在巴西各地開設大型農牧公司,生產大豆、雞蛋、蔬菜、蠶絲等主要農副產品。2008年三井物產在巴西投資100億日元建立種植農場。該農場面積達10萬hm2,除種植玉米和棉花外,僅黃豆的種植面積就有2.7萬hm2。
1.2韓國
從上世紀70年代,韓國就開始對海外農業進行投資,這期間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韓國對進口糧食的依賴程度也很高。2007年韓國3/4的糧食依賴進口,每年進口糧食1400萬t,是世界第5大糧食進口國,因此韓國政府非常重視糧食安全。經過多年經營,韓國農業跨國種植成果顯著:在俄羅斯邊疆區通過墾荒開墾出了近30萬hm2的農田,相當于韓國耕地的1/6;2008年4月,韓國又以無償援助的方式在蒙古獲得了27萬hm2的土地[4],這是迄今為止韓國海外墾田所取得的最大成果;2008年11月,韓國大宇物流公司獲馬達加斯加130萬hm2租期為99年可耕地的使用權,用于耕種玉米和種植生產生物燃料的棕櫚。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此次租用的農田約占馬達加斯加可耕地面積的一半。此前大宇物流已經與其他公司合作,在印度尼西亞租種5萬hm2農田用于種植玉米。
1.3海灣國家
早在2008年全球糧價暴漲之時,中東及北非一些農業資源匱乏的產油國,為解決糧食和食品供應的問題,就積極開展農業跨國種植。過去一直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沙特、約旦、巴林、卡塔爾、阿曼、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家攜手在海外尋找墾田機會。他們在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格魯吉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都達成或正在磋商租地、購地協議。在非洲的蘇丹和烏干達,也留下了海灣國家墾田的足跡。
1.4美國
美國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近年來,由于移民政策的限制導致美國農業勞動力不足,面對國際糧價及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開始積極開發海外農業資源。美國鄰近的拉美國家土地肥沃、勞動力充足廉價以及地理位置靠近美國,這些國家便成了美國農業跨國種植的主要目的地。200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企業在墨西哥3個省份種植了超過1.7萬hm2農田,雇傭工人1.1萬人[3]。
1.5其他國家或地區
近年來,歐洲的德國、瑞典等經濟發達國家也積極開展農業跨國種植。據贊比亞商務部稱,2009年7月贊比亞投資發展署和德國MANFerrostaalAG公司簽訂了租賃15萬hm2土地種植麻風樹以及用其果實煉油的協議。
2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歷程和特點
2.1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歷程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農業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企業便開始在澳大利亞投資農業,發展畜牧業和種植糧食作物。1996年,新疆的新天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就在古巴、墨西哥投資種植業。新天集團的中古合資水稻農場項目是古巴最大的農業合資企業,完成土地開發5000hm2,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巴糧食短缺的問題,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近年來,農墾企業利用其產業化、規?;①Y金和技術實力以及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對外合作的便利,走在了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前列[4]。如陜西農墾從2007年開始在喀麥隆的農業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達5億元人民幣。湖北農墾在莫桑比克的示范農場種植了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總計投資額接近1000萬美元。廣東農墾于2007年下半年,在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首批租賃管理了當地膠園0.067萬hm2,與當地合作新種橡膠樹1萬hm2。2008年9月,由廣東農墾屬下的廣墾橡膠集團公司和馬來西亞婆聯木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7000多萬美元,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種植1.2萬hm2橡膠項目,合作期50年。據統計,2008年廣東農墾86億元營業收入中有1/5是在境外實現的[5]。截止2009年底,黑龍江農墾總局有28個農場在俄羅斯承包土地,土地種植面積約5.33萬hm2,主要種植大豆和水稻,累計生產糧食50萬t,累計采伐回運木材15.5萬m3,過境農機具2481臺套,輸出勞務7474人次。種植地點從最初的猶太自治州發展到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赤塔州、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和鄂木斯克州等邊疆區和州。
2.2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特點
2.2.1由對外援助向自主種植轉變早期中國農業跨國種植主要是以國有農墾企業為主承擔的援外項目。例如,1999年中國農墾集團就承擔了中國政府貼息優惠貸款項下的援外項目,即坦桑尼亞劍麻種植和加工項目。近年來,包括農墾企業在內的農業企業從單純承擔非營利性援外的任務逐漸發展到自主投資海外種植業,開發海外農業資源。
2.2.2農業跨國種植主體呈現多元化目前中國農業跨國種植主體類型有:1)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一些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自發到海外租地種糧,如黑龍江農民赴俄羅斯遠東地區進行農作物種植;浙江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山東壽光農民在美國和俄羅斯創辦海外農場;福建莆田農民到北美、歐洲等地經營種植蔬菜的小農;2004年,新疆伊犁3000多農民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庫勒地區種植466hm2農作物等。2)以農墾企業為主的大型農業企業。如黑龍江農墾在俄羅斯境內種植蔬菜和大豆,廣東、廣西和云南農墾在東南亞建立了木薯、天然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基地,湖北、安徽和山西農墾企業在非洲種植水稻、木薯、大豆、棉花和麻風樹等作物。3)大型非農企業。2007年,一些大型非農企業憑借其在境外網點多,員工多的優勢也開始從事海外農作物種植,如中信通訊在老撾種植木薯,中海油在印尼種植棕櫚樹等[1]。
2.2.3農業跨國種植運行模式農業跨國種植運行模式一般是東道國政府提供土地,中國企業提供技術、種子和培訓等。雇員方面有兩種情況:一是農業工人由國內派出,負責種植工作;二是中國派少量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指導,主要雇用原有土地農民或工人。近幾年中國農業跨國種植已經逐漸擴展到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立等,如廣東農墾就對在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生產的天然橡膠通過建立企業進行加工。
2.2.4跨國種植目標區域分布明顯中國農業跨國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非洲和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其中又以東南亞為主。
2.2.5跨國種植的作物具有區域性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非糧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膠、甘蔗、木薯、油菜和棕櫚;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麥。非糧作物如天然橡膠、棕櫚和木薯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大豆和蔬菜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非洲。
3中國農業跨國種植興起的原因
3.1政府政策導向加快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由于糧食增速的減緩和氣候的變化,加上游資對某些緊缺農產品種的炒作,在可預見的將來,世界糧食價格將呈現上漲的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糧價上漲的傳導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帶動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我國糧食價格和國際糧價相比,雖然上漲幅度沒有那么大,但從縱向看也有較大的漲幅,目前遏制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在逐漸增大。開展農業跨國種植,一方面有利于幫助東道國提高其農業生產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通過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糧源基地來提高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能力。農業跨國種植通過增加糧食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同時,國內農業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增加了糧食對外依存度。2007年,中國進口大豆(含進口植物油折算大豆)4600萬t,大豆進口依存度達60%。如果要實現自給,就需要相當于目前5個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的土地來種植大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5.46億t,進口小麥、玉米和大米分別為120萬t、157萬t、36.6萬t,共計進口糧食約310萬t,依此數據計算中國糧食自給率超過99%。但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糧食只包括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不包括大豆。中國在2010年進口大豆5480萬t,進口棉花260萬t,考慮到大豆的單產只有糧食作物的1/3(據統計,2008年大豆和糧食作物每hm2產量分別為1703kg和4951kg),棉花單產只有糧食的1/4,綜合大豆和棉花的進口量來看,201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只有75%左右[7],因為大豆和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會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從而增加糧食的產量。國內企業赴海外開發戰略性、短缺性農業自然資源,也有助于緩解國內農業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鑒于國內外農產品供給和國內農業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狀況、國外大型跨國農業公司對中國農業主導作用逐漸增強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猛發展,中國政府對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種植采取了鼓勵政策,從而加快了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2001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0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合作開發土地、林業以及漁業等資源”。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政策表述中涉及農業跨國種植的問題。2007年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農業“走出去”,“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和農業資源開發合作,制定鼓勵政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統籌開展對外農業合作,培育農業跨國經營企業,逐步建立農產品國際產銷加工儲運體系”。2008年11月,中國政府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中也指出: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糧源保障體系,提高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能力。
3.2企業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
農業跨國種植不僅是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眾所周知,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占有量不足,限制了國內農產品的生產。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如東南亞、非洲、俄羅斯等卻擁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土地大量閑置,農產品依賴進口。如莫桑比克目前農業播種面積約510萬hm2,僅占3600萬hm2可耕地面積的14%,有較大的開發空間,適宜大豆、玉米等作物大面積機械化耕作;巴西目前有可耕地面積2.8億hm2,其中已耕種的僅有1/5左右[4]。非洲、東南亞、俄羅斯、中亞、巴西和阿根廷等都較適合作為我國跨國種植的目的地,它們為國內農業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開展跨國種植通過提高企業內部要素的利用效率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黑龍江墾區許多農場實行以稻治澇,墾區水田面積從原來的幾千hm2發展到現在的100多萬hm2,占墾區全部耕地面積的1/3以上,從而也導致了近1/3的旱作農機處于閑置狀態。這些價值不菲的閑置資產迫切需要重新得到再利用。同時,隨著土地向種地能手集中以及農場機關人員精簡,各農場還越來越多地閑置了一部分勞動力,也迫切需要再就業。墾區通過積極向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發展農業跨國種植,使這些閑置要素得到了重新利用,企業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3.3東道國政府歡迎對本國農業進行投資
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由于勞動力缺乏、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優良品種短缺導致土地荒蕪、產量低,因此,對于外國的投資,當地政府一般都持歡迎態度。如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澤納維(MelesZenawi)最近表示,該國政府愿為投資方提供數十萬公頃的農業用地;俄羅斯為了吸引國外投資農業,從2005年開始,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印尼為了將稻米產量在2010年3800萬t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擬采取多項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鼓勵國內外投資者租用農村地區大片肥沃的土地,推動在偏遠地區發展大規模的農業莊園,以協助印尼打造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基地[8]。
4中國農業跨國種植障礙因素分析
與國內種植相比,農業跨國種植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更大的風險,成功率較低。如韓國企業在赴海外墾田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以失敗告終。據韓國媒體報道,截至2007年底,相繼有29家韓國公司走出國門赴俄羅斯(12家)、蒙古(3家)、中國(4家)、中亞(1家)、東南亞(8家)、澳大利亞(1家)墾田,但已有近半數企業撤出當地,其中進軍蒙古、中亞和澳大利亞的企業已全部撤出。12家進駐俄羅斯邊疆區的企業如今只?,F代重工等5家企業和一些宗教文化團體[3]。中國企業跨國種植也不乏失敗的案例。影響中國農業跨國種植的障礙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5個方面:
4.1企業自身的障礙因素
首先,農業跨國經營的人才嚴重缺乏。我國擁有了解投資國市場情況、風土人情、產業政策,會外語,懂農業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導致農業跨國企業的營銷方案設計、營銷策略、廣告的創意與投放、后期經營等一體化全程服務技術、水平和理念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各種農業經濟活動,限制了跨國經營取得應有成效;其次,中國農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資金缺乏,制約了企業對科研的投入,從而制約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4.2返銷回國的糧食經濟效益不高
有學者如何俊階等認為農業跨國種植后的農產品如果要運回國內銷售,如果只從經濟效益上考慮的話,經濟效益可能并不高,因為整個海外生產流程要比國內直接種糧供應本地市場多出許多環節,生產成本自然也會較高[10];石油價格高漲,運輸成本會上升,這些海外生產的糧食到達本土之后,有可能比國內生產的糧食價格更高。但如果從穩定國內糧價、糧食戰略儲備的角度來考慮,農業跨國種植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
4.3國外政治因素的影響
許多國家紛紛開展的農業跨國種植也引發了許多國際人士,甚至東道國的擔憂。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干事雅克迪烏夫(JacquesDiouf)認為糧食進口國為改善本國糧食安全而競相獲取海外農田,這種做法存在造就一個“新殖民”體系的風險[9]。據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2010年6月18日報道,澳大利亞議員比爾赫弗南指出,中國政府正在購買大量澳大利亞農田,用來保證自己國家的糧食安全,但中國購買土地的行為沒有得到監管,并且也沒有經過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的批準。不過,澳大利亞房地產管理協會否認了這種說法,認為這些說法目前并無可用數據支持。再如,2006年,中興通訊公司在菲律賓的賄賂糾紛雖然經過菲律賓最高法院、司法部的調查證明中興通訊承建的合法性,并且菲反腐官員也承認“針對中興通訊賄賂高官的指控缺乏證據”,但在此事件的影響下,2007年9月26日,菲律賓農業部宣布暫緩一切中國項目,包括“無限延遲”124萬hm2的農作物種植項目[1]。
4.4東道國國內政策的限制
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往往也是糧食比較短缺的國家,這些國家為了保障國內糧食的供應經常限制在其國內生產的糧食出口。
4.5其他障礙因素
首先是東道國政局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農業生產條件很好,但是政局不穩,簽證手續繁雜、基礎設施落后等都可能使農業投資利潤不高,從而制約企業的投資行為;其次是非政府組織(尤其是環保組織)的影響,如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亞棕櫚項目的擱置就是實例之一[1]。2007年1月,中海油與香港能源公司、印尼種植商金光公司(SMARTTbk)合作,計劃在印尼偏遠的巴布亞島和加里曼丹將100萬hm2的原始森林開發成為棕櫚種植園,并投資55億美元修建大型生物柴油廠和用甘蔗或木薯生產乙醇。這一計劃受到環保主義者的反對,認為它嚴重破壞了森林。2008年初,印尼金光公司稱該公司暫緩與中海油的這項合資計劃。
5國內外農業跨國種植經驗及啟示
5.1重視土地使用權的獲取
土地使用權的獲取是農業跨國種植的前提。目前農業跨國種植土地使用權的獲取模式比較典型的有兩種:直接獲取與間接獲取。這兩種模式又分別以韓、日為代表。直接獲取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通過土地的租賃、購買獲取耕地的使用權,如韓國大宇物流公司2008年在馬達加斯加簽訂130萬hm2租期99年的可耕地就屬于直接獲取。間接獲取模式一般通過參股的方式獲取,如日本三井物流集團通過輸出資金與技術,以大股東的身份管控他國耕地的生產與經營,從而享有他國土地的使用權就屬于間接獲取。日本農業跨國種植起步早,其投資模式可操作性較強,雖然不直接參與他國耕地的農業生產,但憑借股份得到了他國農產品的處置權與優先購買權,其效果與直接獲取使用權是等同的。中國企業可以憑借“走出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學習日本的運作模式,積極參與國外大型農場的建設[11]??蓪①Y金與技術折算為股份,以合資、獨資、戰略聯盟等運營模式獲取他國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在發展過程中采取跨國并購等策略來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
5.2農業跨國種植應立足于帶動國內要素輸出,特別是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農業跨國種植是農業“走出去”的一種重要模式,從“走出去”要素上看,表現為資本“走出去”、勞動力“走出去”兩種模式。通過跨國種植,應帶動我國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拉動農業機械、化肥農藥及種子(種畜、種苗)等相關產品出口。在支持資本“走出去”的同時,要更多地關注我國剩余勞動力“走出去”,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許多地方政府、企業正積極地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如自1999年開始,河北省保定市農民開始自發組織去非洲種地,7年來,在非洲從事種植等職業的保定農民已達到7000多人,并在非洲17個國家建立了28個“保定村”[12]。重慶市政府和黑龍江農墾集團在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3種植品種的選擇可因“走出去”主體不同而有所側重
根據以往的經驗,企業自主性質的跨國種植應以種植經濟作物,尤其是短缺經濟作物為宜,因為經濟作物價格相對較高,收益較好,國內國外銷路較廣,企業獲利較多,企業“走出去”的動力也更大。而政府投資開展的跨國種植應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因為糧食作物價格低,國內種糧的優惠政策和補貼在國外也享受不到,獲利較低。另外,從風險上看,糧食進出口容易受到限制,尤其是在發生糧食危機時,而經濟作物進出口受限的可能性較小。如我國在津巴布韋的農業示范中心項目難以開展,就是因為該國實行糧食統銷統購政策,糧食只能賣給谷物銷售局,收購價格又很低[13]。當然,是種糧食還是種經濟作物,還要根據東道國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策略而定。
- 上一篇:口腔科護士心理壓力調研
- 下一篇:市政辦促進企業上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