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農業發展水平評估

時間:2022-06-27 03:54:11

導語:談論農業發展水平評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農業發展水平評估

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貫穿始終的戰略性經濟發展目標,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一方面承載著加快實現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承擔著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所以,不斷探討和跟蹤研究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進程,清楚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以及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以充分掌握今后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的路徑,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實現進程,是決定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和發展目標。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正處于基本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因此,農業現代化發展任務任重道遠。因此,需要進一步厘清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和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以有的放矢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分析

1.農業投入現代化發展程度農業投入的增加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農業投入的現代化表明單位面積上投入農機的數量,電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所以,可以通過單位耕地面積動力,勞動平均用電量,單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標來衡量一國農業投入的現代化水平(見表1)。(1)農業耕種面積動力,是用來反映單位耕作面積上的農業機械化的動力使用程度。表中數據顯示發展初期我國的農業大機器生產化程度不高,進入2000年后農業耕種面積動力迅速增加,年增長率均超過25%。而農機總動力由1990年的28707.7萬千瓦增長到2010年的92410.4萬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的機械化有了長足的發展。(2)農業勞均用電量,是用來衡量每個農業從業人員的用電量的指標,用電量的多少是農業電氣化的顯著特征,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標志。由表可見農業勞均用電量由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過程,農業總用電量的增加,表明我國的農業電氣化水平在不斷提高。(3)農業單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和表征農業投入狀況。表1中可見我國農業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遞增趨勢,增長的顯著趨勢明顯,年增長率為9.7%,農業化肥施用量年增長2.1倍,說明有效投入呈現不斷增加之勢。(4)農業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國農業單位耕地面積上有效灌溉面積大小的重要指標,不僅用來衡量灌溉有效程度,還用來量度我國農業的水利化水平,一國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則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數據顯示,我國農業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現實情況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農業水利改善和進步。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我國農業投入現代化程度不高,國際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日本農民收入中的60%、歐盟農民收入中的40%都是來自于政府補貼,而我國農民收入中政府補貼僅不到10%,因此我國農業現代化擁有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2.農業科學技術化實現狀況從農業技術進步所創造的農業產值,即農業科技貢獻率看,產值越大則說明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越高,一般發達國家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國的這一比率高達90%以上,我國的這一比率約為35%,主要在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雜交水稻等技術水平上位于世界領先地位,其他技術進步的應用程度較發達國家差距大,農業科技的貢獻率較低。從農業科技人員相對指標看,指標值越高,說明農業科技人員規模越大。從圖1可見這一相對數值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但變化趨勢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農業科技人員占比為36.6%,到2009年這一比值為32.48%,這一發展趨勢的形成,可以給予的解釋一是在農業科技人員增加的同時,我國科技人員總數也在增加,而且增長率比農業科技人員的增長率高。比如,農業科技人員的增長率為12.8%,科技人員增長率為56.1%。二是真正在田間地頭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的人員比重在絕對下降,主要是因為農村科研環境較差,收入報酬較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所致。可見,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和積累不足,以及農業技術進步程度不高,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提高。

3.提供農業支持的狀況分析農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增強是農業現代化的有力保障,因此,農業支持力度的現代化是強農惠農政策的集中體現,也是集中力量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體現,用農業保險深度指標和農業組織化程度指標為主要衡量依據。從農業保險深度指標數據看,我國對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呈遞減趨勢,且比率較低,由此可見,我國對農業的保障力度在逐漸下降,且保障程度一直處于極低的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完全有農戶自己經營和管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國家對農業保險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承保能力和認同度低,使農業保險得不到發展,同時,一旦出現理賠問題,獲得的賠償和給付不高,風險保障程度低而不到位。比如,1990年的農業賠償金額僅為1.67億元,2000年為3億元,直到2007年才有顯著的增加,為29.8億元,2009年保險賠付為95.5億元,但這些增長遠遠滯后于農業增加值的增長,農業保費收入的增長嚴重滯后于農業的增加值,使我國農業風險較大,農業支持力度的現代化程度較低,制約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從農業組織化程度看,農業組織的參與可以提高農民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表2可見,我國的農業組織化程度也呈遞減趨勢,從1990年的1.16%降為2010年的0.86%,但總體體現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自始至終處于較低狀態。所以,我國農業發展長期緩慢,農民收入始終得不到持續增長,抗拒市場價格變動風險,以及其他經營風險的能力低,與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密切相關,因此,也進一步表明我國農業組織現代化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4.農業經濟結構變動狀況農業經濟結構現代化是優化農業結構的必然要求。其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集中體現,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表征農業經濟結構的主要是農業增長在總經濟增長中的比重變化,農、林、牧、漁業各產值在農業增加值中的變動,農業就業人員的比重變化等。所以,用農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養殖業在農業增加值的占比和農業就業比重3個典型指標表示農業經濟結構的現代化發展水平。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遞減趨勢,這是農業結構優化的體現,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比重在1%-2%之間,韓國為3.2%,巴西為5.1%,世界平均為3.4%相比,仍然需要不斷優化。養殖業在農業增加值占比的提高,表明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農業就業比重呈遞減趨勢,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大機器生產替代勞動程度提高,以及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業從業人員逐步減少,這一變動充分反映了我國在向農業現代化趨勢發展,但與發達國家10%以下的比率相比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

5.農民生活水平現代化發展狀況農民生活水平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以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消費、恩格爾系數和戶均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表征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現代化現狀,指標數值見表4。

二、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以及農業現代化表征性指標的分析,可見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不高,從農業投入、農民生活水平、農業經濟結構及農業產出水平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在不斷改善,農業結構水平逐漸優化,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顯著,農業產出水平不斷提高,但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特別是在農業科學技術水平、農業支持保障力度,以及農業資源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更大。美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不足經濟活動總人口的3%,日本不到6%,韓國不足5%,而我國目前的農業從業者占經濟活動總人口的37.22%。所以,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剩余勞動力仍然需要不斷轉移。特別是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我國至少有40%以上的耕地無法使用機械化作業。農業防災害能力差,每年因洪澇災害和農作物病蟲害損失的糧食產量分別為5%和3%。從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來看,我國對于農業的公共財政投入總量不足,尤其是保障支農資金長期穩定投入的機制沒有建立,國家和地方的支農政策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和落實。所以,如何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提高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以及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