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時間:2022-08-03 10:07:53
導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上猶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農業招商引資成效明顯,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亮點紛呈,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但面對農業市場化的新形勢,如何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深入分析研究,積極尋找對策。
[關鍵詞]現代農業;現狀;對策分析
上猶是傳統農業縣,農業農村經濟在我縣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推進實施現代農業工程,凸顯生態休閑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1上猶縣自然地理和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上猶地處羅霄山脈南端,地貌為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山地面積為174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75%,其中丘陵面積達50萬畝,低于25度的面積達8.3萬余畝。境內四面環山,贛江之源—上猶江貫穿西東,江上四大電站形成四大湖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和丘陵山區氣候,具有溫和適度,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8℃,年降雨量達1466㎜,全年無霜期達289天。近年來,上猶縣現代農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品牌化、標準化、景區化”不斷凸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互聯網+私人訂制”兩大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2016年榮獲“中國名茶之鄉”;注冊了“上猶江”生態魚商標,建成九曲河賞魚存魚區和南湖大水面養殖攔網設施;在社溪嚴湖、油石清溪新建千畝高標準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全縣新建50畝以上規模蔬菜基地15個;全年新植、低改油茶5.6萬畝。五指峰羅家山、梅水園村實現“互聯網+私人訂制”茶園1500畝,梅水新建實現“互聯網+私人訂制”開心農場200畝;紫陽、雙溪“互聯網+私人訂制”草山牛羊養殖基地完成山地流轉6000畝,農業特色產業向標準化、訂單化生產邁進;在猶梅線發展了洋田瓜果采摘基地、醉美莊園、可可花園等一批農旅一體項目,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產業帶初具規模。
2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取得較快進展和明顯成效,但與省市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2.1農業生產規?;?、組織化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土地流轉困難,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2.2農民素質不高、適應性差全縣農業科技人才格局是初級人才多、高級人才少。老、少、婦且文化程度低,加上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務工、輕農耕的思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2.3資金投入不足財政投入數量雖增長,但與農業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遠不夠。農用物資有價高質差現象,直接增加了農業成本,降低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2.4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全縣各類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特別是信息、金融、經營決策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更為缺乏。
3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分析
3.1樹立現念,推動思路創新。發展現代農業,要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組織形式和推進手段,現階段要特別注重以產業化、工業化思維和項目化手段推進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化思維就是運用社會化大生產的理念,把農業作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整個大產業鏈條中的一環,從產業之間內在聯系和要求出發,延長和拓展產業鏈,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工業化思維就是把工業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推動農業企業化管理、規?;a和集約化經營。項目化手段就是以項目為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把農業投資經營活動按照投資項目方式進行運作,可以實現科學論證和合理組織,有效提高投資效益,同時也符合當前政策要求,有利于爭取國家支持。3.2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3.2.1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茶葉、油茶、臍橙、生態魚是上猶縣特色優勢產業,要科學合理確定特色主導產業數量、發展規模和空間布局。使特色農產品生產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向配套設施最完善、生產條件最好、發展潛力最大、優勢最明顯的區域集中,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3.2.2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實現農產品遞延增值,還可直接帶動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業在我縣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別是精深加工領域。應著力打造茶葉、油茶、魚類、臍橙、蔬菜等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3.2.3拓展農業產業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游農業。要抓住游客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特色種植園、生態養殖園、林果產業基地為依托,拓展休閑觀光新功能,開發旅游項目,發展各種形式的休閑、體驗、觀光農業,使農業功能從單純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3.3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創新。3.3.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要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圍繞支柱產業,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重點骨干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產業化經營思路,加快推進專業化、規?;藴驶a基地建設。三是要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同體。3.3.2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在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運作率,加強規范化管理,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申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3.3.3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創新運行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市場化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3.3.4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3.4促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對高效種養、節本增效、農業節水、植物保護、疫病防控、加工儲運、農機等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加強農機、農藝、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適用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縣、鄉兩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增強服務功能。鼓勵農技人員下鄉開展科技創新,同時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等。3.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設施建設步伐,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要逐年加大財政資金對“三農”發展的投入力度,同時要研究、出臺和完善金融、保險等對農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建立起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風險的能力機制,穩定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3.6開展農業勞動力素質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3.7健全現代農業的投入機制。一是增加財政投入。把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作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證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加大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二是要抓住國家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千方百計多渠道爭取資金。三是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在征地、用水、用電和貼息、補助、參股、擔保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信貸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四是加快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范圍。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
[參考文獻]
[1]李燕凌,湯慶熹.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戰略對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10).
[2]韓長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M].人民日報,2010.
[3]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02).
作者:劉宗貴 單位:中共上猶縣委黨校
- 上一篇:現代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休閑農業發展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