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與思考
時間:2022-06-28 02:52:55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標準化是運用“統一、簡化、協調、優化”的標準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促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經驗迅速推廣,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促進農產品的流通,規范農產品市場秩序,指導生產,引導消費,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達到提高農業競爭力目的的整個過程。工作內容主要指進行六方面體系建設,即建立農業標準體系、建立農業標準推廣實施體系、完善農業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評價體系、農業信息標準化體系及農業標準化法律體系和監督體系。它是邁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必由之路。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作,應以農業標準化來衡量,并貫徹于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標準化建設,以農業標準化指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到農產品生產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盤錦鼎翔米業有限公司的萬畝綠色大米基地和萬畝無公害大米基地,每季生產前都按生產規程、質量標準、收購量與生產戶簽訂合同。并在生產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督查管理。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指導下,由市有關職能部門牽頭,縣(區)、鄉、鎮人民政府及各項目承擔單位組成的工作網絡,對大洼A級綠色稻米生產技術規程等11家農業標準體系承擔單位,盤山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6家,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體系承擔單位,大洼、盤山等8家企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承擔單位,市名牌產品承擔單位,興隆農貿市場等2家農產品檢驗檢測承擔單位的各項工作下文落實,到點檢查驗收。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
以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為基礎,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平臺
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必須在符合要求的生態環境下,應用相應的農業標準生產、加工,實行科學的管理、檢驗、檢測,從而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盤錦市已建無公害基地46個,面積約5.87萬hm2;綠色基地18個,面積約2萬hm2;有機基地1個,面積約1.3萬hm2。這些基地為生產優良安全的農產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建設“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總的指導思想是:開發一批,即把自然環境符合條件和生產技術水平高的地方,組織生產開發,促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向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康發展。盤錦市充分利用農技推廣體系,專業生產大戶對“三品”基本生產、加工、運輸、貯存實行面對面、高要求、高標準、高起點的監管,經檢驗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在98%以上。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市場競爭中越來越占有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價值逐步得到體現。農戶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經濟效益更加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綠色大米增效在15%左右,綠色蔬菜增效在于東民等盤錦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與思考綜述30%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增效在10%左右,且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更加優化。
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為支撐,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網絡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主力軍,建設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網絡是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基本保證。盤錦市各縣(區)鄉鎮現有技術推廣單位34個,技術人員308名,其中高級農藝師20名,農藝師138名,助農和技術員150名。村級、企業單位、生產大戶540名技術骨干工作在第一線。實踐證明,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首先是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其次是依靠農技隊伍勤勞而扎實的工作。市政府要求各縣區、各鄉鎮分管農業的縣、區、鄉、鎮長親自抓,把工作任務、技術措施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對農業服務中心、項目承擔單位分期檢查考核,長期不懈地將這項工作推向深入。近年來這支主力軍,在生產第一線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法制建設為后盾,確保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體系運作
放心糧、菜等農副產品已成為城鎮市民生活中重要話題,何時讓市民真正用上“放心食品”已成當務之急。依法治農、依法護農、依法保護食品衛生安全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將是農副產品全程質量安全體系運作的保障。農產品生產單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生產基地、生產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環境條件必須通過無公害基地認定,生產的農副產品必須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在生產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盤錦重點抓好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量。糧食作物用化肥純氮量控制在20kg/667m2以下,蔬菜以有機肥料當家,化肥使用量控制在總施肥量的1/2,使農用生產資料投入品達到無害化,以倡導清潔農業生產方式,進而降低主要農作物初級產品亞硝酸鹽、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量。首先,凡從事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必須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和《遼寧省標準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企業標準,否則不予從事農產品加工與銷售。其次,在農副產品加工、包裝、儲藏、運輸、上市銷售等全過程實現標準化管理。堅持初級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經技術質量部門監制確認后方可上市的原則,杜絕假冒偽劣農產品充斥市場。通過檢測和相關法定程序確認一批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從而以品牌戰略帶動農副產品生產。近年來,盤錦市通過品牌戰略,依照法規程序已確認盤錦大米地域品牌、盤錦河蟹地域品牌、盤錦蔬菜品牌。生產者領到了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通行證,同時也取得了農產品的優質收益,農業增效亮出新的增長點。宣傳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質量安全法》、《國家農業部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關于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增強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的法制意識。一是生產經營者通過普法學習,樹立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嚴格按照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制定改善生態環境計劃,確保生產資料投入品無害化,經營的農產品符合食品衛生標準,開發優質農產品新項目。二是消費者通過普法學習,確立以法維護消費權益,接受綠色消費觀念,鑒別劣質假冒農產品,選購優質農副產品,在消費的過程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起到社會監督作用。三是執法者通過普法學習,進一步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感,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質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隊伍,有利提高農業綜合執法水平,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方面應注意全程監督。生產源監管抓投入品無害化,嚴控生產過程中違禁高毒高殘留農藥和超量化肥的使用;農產品上市抓檢測,同工商、技術質量部門一起對市場農產品實行抽檢,嚴肅查處有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案件,真正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責任體系。
本文作者:于東民王偉工作單位:盤錦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 上一篇:論農產品供應鏈理論的運用
- 下一篇:機電設備電氣管控需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