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研究
時間:2022-06-03 04:18:38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一)農業信息技術促使農業產業結構高級化
現有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依賴于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1.新興產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和產業化催生了多個新興農業產業,如農業應用軟件制造業、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農業信息網絡服務業等。新興農業產業將融入的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帶動工業技術的提升,推動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2.傳統農業得到改造,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使用,可提升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高效化、自動化,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集約式農業生產對粗獷式的生產的替代,可從根本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1]。
(二)農業信息技術促使農業就業結構知識密集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入以及新興農業產業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生產要素投入方式,增加了信息、技術和知識等新要素,而傳統的體力勞動在農業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特別是,新興農業產業對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要求遠超過體力勞動者的數量要求。
(三)農業信息技術促使農村消費結構信息網絡化
隨著信息技術對農業的滲透,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逐漸發生了轉變。消費結構中信息化、服務化的消費比重逐年上升。農村家庭不僅消費的信息服務逐年上升,支付的手段也更為信息化。
(四)農業信息技術促使農業投資結構“軟傾斜”
就資金投入總量來看,帶有信息含量的新興農業產業,其投資比重逐年加大,更可以看出,對信息的軟投入(如信息服務、人才、智力等)較硬投入(如基礎設施等)更有增加的趨勢,這些都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農業知識積累加快農業技術進步
信息已成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信息、智慧和知識已成為經濟社會的支撐[2]。農業信息也同一般信息相似,是生產力三要素的耦合劑,已成為生產力的一部分。信息化農業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支持,其每個階段的生產都離不開準確的信息,信息將土地、勞動和資本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減少了其中的不確定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如圖1所示。圖1現代農業生產中的生產要素結構信息、知識和智慧不但已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更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戰略性資源。而信息又是另外兩個要素——知識和智慧的基礎,知識是信息積累的成果,智慧是知識的升級。新興農業產業中的物質比重相對降低,而信息、知識和智慧比重相對提升,農業信息市場也就逐漸在農產品體系中逐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信息市場中的信息咨詢服務可以幫助解決供需平衡問題。能夠提高農產品產量的農業科學技術,能夠提供銷售對路的農產品供給預測都可以為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所以,農業信息化與推動農業增長的內在要素緊密相關,農業信息、農業知識和農業智慧與生產要素的組合優化,可以提升生產要素的信息化程度、勞動者的素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然而科學技術需要物化,也即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通過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的結合,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優化勞動生產關系,調整農業發展模式,刺激農業經濟的新增長。
三、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農業信息化增強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能力
農業信息化促使信息、知識和智慧作為新要素融入到農業生產的各階段,優化調整農業生產力各要素的配置,進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能力和渠道,提高農業經濟的效能。
(二)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管理效率
農業信息化對政府和企業層面都有益處。首先對于政府信息化可以提升管理,實現對傳統管理方式的升級。其次對于企業信息化可以輔助其降低風險,提升營銷手段和模式,提高人員素質,實現對傳統組織結構的升級。
(三)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所必須的信息流通效率
農業信息化對農產品的流通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起到溝通供需雙方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作用,保證雙方的供需平衡。避免所收獲農產品的浪費和有效農產品的不足,解決相對生產過剩的問題。
(四)農業信息化拓展了農業產業化活動空間
利用農業信息服務,可以進一步推動信息的深層收集、加工、處理、分析以及網上結算、農業信息中介、網上農產品交易、網上農科教育、物流配送、訂單農業等一系列農業信息活動。信息化可以突破傳統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可以按照需求實現靈活多樣的配置,通過便捷的物流實現快速的配送,實現各方資源的最優化使用。
(五)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產業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農業產業化實質上是貼緊市場、系列化生產經營配套、企業化集團優勢突出、知識密集程度高的市場化農業。隨著中國進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信息化更能體現出其優勢所在。首先,信息化將農業帶入經濟全球化中,通過競爭加速發展。其次,信息化將資源雄厚的企業帶入農業生產中,增強農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優勢。再次,信息化將電子商務、網上貿易等引入農業流通渠道,便于農業產品的交易[3]。
本文作者:徐延東魏墨濟工作單位:山東省科學院情報研究所
- 上一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下一篇:高師聲樂課程教學山歌納入思考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