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分析
時間:2022-03-20 03:54:54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農業基礎薄弱,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我們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保障,是我國經濟安全的根本屏障。目前,我國大多數地方都還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營模式,分散而粗放,缺乏規模化和現代化,導致農業基礎薄弱。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一貫施行的經濟體制主要是以家庭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作為基礎統分相結合的雙層經濟管理體制,其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低、農業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較低,整體經濟效益不高,而政府強制干預種植并不科學,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農業體制相比較而言有著較大的差距,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從微觀來看,要想改善我國農業基礎,需通過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耕種結構改變、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提高、產業鏈升級等方式。從中觀來看,我國農業產業中主要的技術水平較低,管理模式不夠成熟,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生產效率較低。從宏觀來看,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為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應向知識密集型增長方式轉變,進而達到農業生產方式內部要素與結構全面升級。無論微觀、中觀還是宏觀來看,通過農業基礎薄弱,不但影響利潤率與GDP增長指數提高,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發展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農村人民幸福指數的提高。
2、農業耕種結構慣性較大,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根據數據顯示,盡管各地依托資源的稟賦,堅持發展優勢高效產業,延續高效精品道路,打造特色優勢品牌,但農業耕種結構慣性較大,農民耕種不夠靈活機動,農業生產結構目前并未完全達到以市場為導向的靈活變通。這無疑是因為僅靠政府引導種植遠遠不足,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勢必需要落實于農民的自主性,農民的創新意識。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不僅是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正確轉變,更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準確轉軌,而最具效率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從農民的科學自主耕種抓起。只有農民自主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由適應性調整轉變為戰略性調整,才能使農業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升級。只有隨時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才能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同時減少滯銷現象的產生,為農民謀最大的利。農業生產不僅要瞄準農產品的現實需要,還要研究未來的市場需求趨勢,以便在未來的市場變化中搶占先機。只有加強對市場變化趨勢的研究,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反應靈敏的信息網絡,才能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從而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消費者和農民之間的互動缺失,影響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消費者和農民之間的互動機會太少,農產品的營銷多為中間營銷者以重量散裝賣出,以至于消費者不能準確了解農產品的生產日期和種植方式,不能了解農產品的質量而產生盲點,農民也因此很少能了解到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評價,不能從消費者那里得到信息反饋,從而對下次種植時的選種和種植方式進行改良。只有農民和消費者在互動過后,農業的產業結構才能自主調整,主動改良土壤,選種優良農產品品種,才能使農業生產過程成本降低、產量質量提高,可控性和可持續性增強,農產品也更有利于人體健康。由于農民多接受他人的統一收購,所以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要同時承擔中間差價。因此,消費者和農民之間的互動機會少導致上市的農產品的質量難以確保,價格較高。
4、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依靠科技進步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至九十年代初,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快,是農民增收最快的一段時期,之后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農業依靠科技進步水平還需提高,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要抓住改造傳統產品和開發新產品兩個重點,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當前,世界農業正在孕育著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要抓住機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加強市場趨勢的研究調查,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化特點來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反應靈敏的信息網絡,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不乏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一條高度可行之路。
5、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種植效益不高,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青壯年農村人口流失,農業發展缺少人才,進而又導致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脫軌。因為,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會遠遠大于在家務農的收入,所以大部分農民都認為在家務農沒有發展前途,不愿意讓自己的后代留在家中務農,這就導致一個農村勞動力斷代的問題,也促使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化、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和互聯網科學化運營水平,讓農民有盼頭、農業有賺頭,才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嘉祺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基礎醫學院
- 上一篇:冶金工程環保重要性及措施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探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