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農牧結合構建生態農業分析

時間:2022-04-09 05:14:00

導語:仙居農牧結合構建生態農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仙居農牧結合構建生態農業分析

生態農業是在不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和生態環境前提下,提高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獲取滿足人們需求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1]。發展生態農業的模式比較多,有北方的四位一體、南方的豬沼果、林牧結合等,農牧結合型也是其中的一種模式。不管哪種發展模式,都是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按照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建立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達到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相統一,促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仙居縣是一個山區縣,為浙江省欠發達縣之一,工業經濟比較落后,但農業發展較快,發展模式有特色,技術有創新。如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建設、農技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建設、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等都走在全省的前列,有的是全國首創。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發展建設是其中典范之一。它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通過沼氣而連接,將畜牧業產生的糞便污水通過沼氣工程處理后作為種植業的肥料使用,而種植業產生的秸稈等廢棄物又作為畜禽的飼料或墊欄使用,即畜牧業和種植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資源相互利用的一種生產技術模式。該模式既節省廢物處理的費用,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生產支出,又使農產品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達到節支增效的目的。

1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仙居縣于2006年開始申請國債項目,建設農村戶用沼氣和養殖場沼氣工程。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各類資金5000多萬元,建成戶用沼池6000多座,池容48000m3;農牧結合型沼氣工程25處,池容8000m3;發展各類農牧結合型生志農業逾6000hm2,為農村社會節能減排、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作出重要貢獻,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提高。

1.1區域化生態農業模式

區域化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是在某一區域內建立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具有一定規模,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耕作制、統防統治等園區化管理的一種技術模式。如仙居縣橫溪鎮綠色稻米基地、秋山鄉的果蔬基地,面積都達到300hm2;其他規模比較小的豬—沼—魚、豬—沼—果、豬—沼—蔬菜等模式基地共有20多個。這些基地建有規模較大的畜禽養殖場,和處理畜禽糞便污水的沼氣工程,鋪設沼液輸送管路,根據面積大小在田頭建立不同數量的蓄肥池,一般為每6.67hm2建一座30m3的畜肥池,作物種植需肥時可隨時使用沼液。根據農技人員指導,實行統一標準化生產管理,統防統治病蟲害,使產品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價格比普通生產的農產品高出1倍,增收7500元/hm2以上,生產效益大大提高,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2庭園式生態農業模式

庭園式生態農業是以一家一戶為基礎,規模較小,每家每戶都建有沼氣池,結合“三改”,即改豬圈、改廁所、改善廚房操作環境,將畜禽糞便、生活污水都排放進入沼氣池進行處理,沼氣可作家庭飲事用能,沼液沼渣作為田園農業生產肥料使用,發展豬—沼—果、豬—沼—蔬菜、豬—沼—稻等模式的生態農業。庭園式生態農業也是把畜牧生產和種植生產的廢棄物作為資源化處理相互利用,既節省用能和農業廢棄物處理費用支出,使家庭衛生保持清潔,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又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生產效益,增加收入[3]。由于該模式的規模小,且都是一家一戶作業,操作簡便,易于推廣發展。發展庭園式生態模式,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主要技術措施

2.1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

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技術是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畜牧業和種植業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和共同發展建設的現代農業技術。首先必須推廣建設沼氣工程,應用沼氣技術,提高沼氣工程使用效率;開展“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沼液沼渣資源化、能源化推廣應用水平,才能提高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仙居縣從2006年開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和養殖場沼氣工程,并開展沼氣池建設技術模式的研究與推廣應用,不斷提高建池質量和沼氣池使用效率。同時開展沼液沼渣資源化開發利用研究,重點在水果、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使用沼液、沼渣,效果顯著,增產、增效明顯,為大力發展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打下良好的基礎[4]。沼氣技術和“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建設中得到大力推廣應用。

2.2綠色食品生產的綜合技術

仙居縣根據建設浙江省綠色農產品基地的目標,實行標準化生產,推廣使用優質新品種、新技術,采取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綠肥等有機肥使用技術,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發展誘殺蟲燈物理防治技術等綠色食品生產的綜合技術。成立仙居縣農產品檢測中心,對農產品生產進行全程監測管理,實行農產品產地追朔制度,發現有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超標,產品達不到綠色無公害標準時,嚴厲打擊該行為,產品不準上市銷售,外銷農產品必須有檢測中心開具的合格證明。為確保農產品質量,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嚴把病蟲防治關,在基地內或各行政村成立病蟲防治服務隊,由農業局病蟲防治信息,全縣各服隊根據農業局的信息要求,統一時間、統一農藥、統一用量標準,實行統防統治。

2.3農技“三位一體”綜合服務技術

農技“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屬全國首創,為農業部重點推廣示范項目之一,內容包括“三位”即農產品質量監管、疫病防控、農業技術推廣,“一體”即每個農技人員要在培訓學習中掌握這3項技術。每個農技人員簽訂連基連大戶責任書,包技術、包服務,都有自己服務范圍和對象。通過創建農技“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體系,農技人員服務責任書的簽訂,農技人員責任心增強,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提高,不但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障,而且明顯提高生產效益,促進增產、增收。

2.4農業廢棄物開發利用技術

生態農業不但要體現經濟效益,還要體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必須考慮生態環境,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5]。通過開展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掌握秸稈資源的數量、分布以及利用價值等,為制訂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開展農業廢物處理與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包括人畜糞便、秸稈、生活污水以及農產品加工的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有秸稈還田、生活垃圾填埋、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沼氣技術處理等。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沼氣技術處理,不但能分解有毒有害物質,殺死糞便、秸稈中的有害寄生蟲卵,改善人畜居住的衛生環境和農田的生態環境;而且使廢棄物得到資源化、能源化的利用,減少處理費用,增加收入。仙居縣研究開發的技術有垃圾沼氣、秸稈沼氣、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沼氣。用沼氣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在發展生態農業中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農業廢棄物通過沼氣技術處理在種養業中相互利用,有力地推進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發展。

3小結

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是集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開發利用技術、綠色農業技術和農技推廣體系技術等現代農業綜合技術于一體的高效益農業發展模式。符合中國農業發展實際和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既能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又能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滿足人們的需求,增加農民收入。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