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意義和策略

時間:2022-06-03 10:27:00

導語: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意義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意義和策略

1.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及作用

1.1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

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要素,它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承擔的生產規模、生產效率限制,實現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農藝要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能夠推動農業標準化、規?;?、產業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

1.2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途徑

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大面積地推廣應用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開展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以及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農業生產活動,增強農業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離開機械化都是不可能完成的[1]。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1.3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和農民收人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水平較為發達的國家,由于農業機械化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僅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8%左右,而我國農業勞動力占到全國勞動力的比重的46.9%。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水平愈高,農民收入也就愈高,社會經濟相對繁榮。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機的增產、增效功能,直接創造財富。二是可以發揮農機的替代功能,轉移農村勞動力。三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吸納優勢,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業再就業。

1.4農業機械化為培養現代農民搭建了重要平臺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化教育資源,結合各類培訓項目,加大對農民機手的教育和培訓;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機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機化科研領軍人才;堅持在實踐中鍛煉人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全面、業務精通、理論功底扎實、技能嫻熟、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農機化技術推廣和管理人才隊伍[2]。

2.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建議

2.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農業機械化投入格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把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作為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結合當地實際,把農業機械化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采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政策法規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保護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適當擴大補貼機具品種范圍,制定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確保補貼操作規范,真正地實惠農民,促進多層次、多渠道農機投入格局的形成。

2.2加大農機科技創新,提高勞動者素質

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動力,充分發揮農機科研院校、大型農機企業的積極作用,優化農機科技資源配置,鼓勵科技創新研究,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同時消化吸收國外農業機械現代設計方法和先進制造技術,為我所用,研制出適宜我國的農業機械產品。先進的農機產品的推廣應用,還必然需要高素質的農機勞動者,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造就高素質職業農民的過程?,F在越來越多的農民看到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前景,紛紛加入到農機培訓的隊伍中來,因此要繼續組織開展農機化教育培訓大行動,實施陽光工程農機培訓工作,組織舉辦全國性農機技能競賽,激發農機人員學技能、用技能、專技能的熱情。

2.3農機結合農藝,構建和諧社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展空間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推動農業文明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和諧農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拓展廣闊空間。加快完善規范化種植技術體系,提高農業機械的適應性,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中的作用。

2.4優化農業機械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優化

對于沿海一帶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農機化發展就很快,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農民收入高,購買力要強,西部由于經濟落后,農機發展速度也較慢,農機擁有率就低于耕地擁有率。因此,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3]。對于西部的落后區域更要抓住現在的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改進農田結構,整合產業,爭取做到糧食主產區達到大宗農作物機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達到農機裝備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要求;改善農機“三多三少”的現狀,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的比例。

3.小結

農業機械化的持續穩定發展,特別是科技含量高、功能多、能耗低、效益好、適應性強的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應用,必將極大地改善農業勞動生產條件和農村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規?;⒓s化經營,推動自然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的穩步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積極的貢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