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策略

時間:2022-03-31 11:09:56

導語: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策略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既是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要素,也是科技轉化成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以傳播要素為視角對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擴大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策略;傳播要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由于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農業技術技能培訓的普及率也偏低,農業技術推廣大多依靠親戚或鄰居等因素導致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卻不夠明顯。首先,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2%,但與歐美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距離。尤其是貧困地區,其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只有40%,與我國的平均水平48%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60%~80%相差甚遠[1]。其次,據農業部科技司統計數據表明,1999-2007年我國共申請4695件農業植物品種,而同期國外申請總數為184件,但其擴散速度卻僅為0.234%,比全國一般水平低1.12%[2]。本文主要以傳播要素為主線分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存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1農業技術推廣的傳播學理論基礎

傳播過程是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根據美國學者H•拉斯維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的觀點,整個傳播過程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傳播者、信息、傳播渠道、受傳者、傳播效果。本文以這5個要素為主線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在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

1.1傳播者

傳播者是信息來源的制作者,是溝通的啟動器。傳播學研究認為,有效的傳播源應具備具有幾個主要特征:一是具有權威性且強有力;二是具有吸引力、親和力,并有能動性;三是具有可靠性和真實性等[3]。

1.2信息

信息是傳播的主要內容,李南田對傳播內容的研究結果表示:信息須具有清晰結論;一致的和使人愉快的信息更易被受傳者接受;安排在最先和最后的信息更易被受傳者接受;只傳遞一種傾向和兩種都傳遞的信息,其被接受程度取決于受眾的特點;信息反復出現,可增加效果,過多出現則降低效果;信息須具可聽性、可讀性、趣味性、詞匯多樣、結合現實等[4]。

1.3傳播渠道

關于傳播渠道的研究認為:紙質材料、聽覺信號和動畫信息為最有效的傳播方式,而在農業技術推廣中,農民更易接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的方式。

1.4受傳者

傳播過程中,受傳者作為關鍵性主體對傳播的有效性起著決定性作用。羅杰斯《創新的擴散》中將不同類型的受傳者大致劃分為:先行者,早采用者,早期大多數,晚期大多數,落后者五類。因而在傳播過程中應根據受傳者的個體差異性采取不同的傳播節奏、傳播方式等傳播技巧,以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農業技術傳播中的受眾——農戶的個體差異較大,并容易受人際傳播影響,因而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應采取差異化傳播策略。

1.5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通常是指受傳者對傳播內容的接受程度,它反映了對傳播者通過信息傳遞而對受傳者思想及行為的影響程度。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傳播效果則體現在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程度及其使用效果。本文所探討的便是如何利用前四種傳播要素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2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傳播現狀

2.1從傳播者視角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僅占農民總數的0.053%,這個比例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有所欠缺,不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突出地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局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服務,對種苗及產后加工、銷售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難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的一體化戰略,也難以增加其附加值;二是由于農民對新型農業技術存在一定的排斥性,使農技推廣人員對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信心不足,導致其惡性循環為僅對已見收益的技術進行傳播。

2.2從信息視角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技術推廣傳播是一個多層次的單向傳播過程,完成一次完整的農業技術傳播過程首先要通過科研人員研發出成果再傳播到下級單位(如省、市、縣、鎮級農業推廣部門),最后到達農業技術使用最廣泛的群體——農民。傳播過程的層次越多,鏈條越長,到達最終接受者的信息量可能會出現減少或信息不實的現象,影響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農民看不到實際的技術成果,便會質疑對其直接進行推廣傳播的人員的權威性,從而形成傳播障礙。

2.3從傳播渠道視角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

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直接導致了科學技術的相對落后。傳播介質仍較為傳統,在媒介種類、品質及其覆蓋面都處于較低水平。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技術推廣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覆蓋面也越來越廣,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傳播媒介興起,如手機報、政府農技相關網站、宣傳冊、廣播和技術人員下鄉講座等。但無論在大眾傳播學研究或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研究中都強調了面對面傳播的有效性及其重要性。據相關調查顯示,農戶對信息來源以及信息處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親友鄰居的判斷;而對農業技術由被動轉為主動接受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技員以及村干部的示范作用。

3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傳播策略

3.1提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3.1.1實行農業推廣從業資格考核制

目前,我國鄉鎮農業推廣人員專業水平較為低下,要切實制定農業推廣從業資格考核制度,將農業推廣作為一門職業,要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該同時掌握農業基本技術知識以及基本的農業推廣知識,全面開展職能鑒定,推行“競爭上崗,持證上崗”,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推廣隊伍。

3.1.2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的繼續教育

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以及素質文化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尤為重要,因此建議各地設立農業推廣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定期對其進行培訓,具體形式可以有:派送農業推廣人員進高校學習、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座、推廣人員定期開研討會交流各自對農業推廣工作的新體會等。使其了解國內外最先進最實用的技術信息,并逐漸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3.2鼓勵研發推廣農業創新技術,大力支持可轉化農業科技

現如今,我國科研立項申請條件不夠嚴格,重復交叉性研究較多,建議從實際應用角度出發嚴格把控科研立項申請。首先,為了保證科研項目的數量,不應大幅度減少科研經費開支。筆者建議,可以按照科研項目的預期可實施性程度區分經費支持程度,但應注意科研成果實施以前的經費支持占總體的比例,鼓勵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后依轉化成果、覆蓋面給予轉化獎勵以及推廣獎勵,此獎勵比重應該較高。其次,建議科研項目總流程應包含從立項申請到實際科研成果出爐到科技成果推廣普及三位一體的過程,科研團隊的組建也應該考慮推廣人員,只有能夠推廣普及的農業科技成果才能夠算真正的成果。

3.3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實力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本身薄弱,主要表現: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全;二是難以負擔高額的維護成本,致使信息傳輸不通暢導致信息不對稱。建議一是建立并優化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做到家家戶戶通移動通訊,互聯網全面進入村落;二是在農村建立必要的農業信息服務站,配備相應的村鎮農業信息服務人員,主要負責信息傳播與技術推廣,使大量的科技信息到達農民的手里;三是加強村鎮道路建設,為信息傳播打開有效通道。道路設施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進更多的農業科研人員親自下鄉推廣,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必備的最新農業科技設備等。

3.4加強推廣教育,提高農民和農村后備勞動者的素質

首先,定期提拔善于使用新型農業技術的農民為農民講師,利用農民的“人際信任”對農業技術進行傳播。其次,將農民講師組織起來定期接受專業推廣人員的培訓。再次,通過流動與穩定的方式相結合、農民講師與專業推廣人員相結合的方式相結合對農民開展定期的、流動的農業技術培訓以及農業科技設備的操作規范,以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達到農業推廣的目的。最后,制定科技素質教育的保障措施,市政府和各級縣政府可以設立農民培訓專項,并逐年增加財政撥款力度,在定期培訓結束后一段時間獲取農民實施效果反饋,對實施效果最佳的農民以及農民講師實行獎勵,以形成“意見領袖”,起到帶頭作用鼓勵其利用科技知識指導生產。

作者:曹丹丘 宦梅麗 萬梅 單位:海南大學

參考文獻:

[1]莊天慧,余崇媛,劉人瑜.西南民族貧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4省1739戶農戶的調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9):37-40.

[2]李南田.農業技術傳播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2,18(4):123-126.

[3]岳福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5):55-58.

[4]王洪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14(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