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及實踐效果
時間:2022-05-19 04:22:56
導語: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及實踐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財政部門利用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給予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農業推廣服務效能。新疆昌吉州以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抓手,聚焦新技術推廣,助力產業扶貧,采取各項措施壯大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激發從業人員干事創業熱情,穩步提升服務水平,以實際行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昌吉州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為出發點,緊扣“放管服”要求,為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補齊實現全面小康“三農”短板提供組織保障。在實施中高屋建瓴,統籌兼顧,創新發展,構建立體化、多層次服務格局,取得階段性實踐成果。
1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
1.1創新體制建設及增強服務效能
昌吉州為加強農業產業技術供給,提高技術服務的適用性,在鄉鎮一級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各機構成立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構建符合新時展要求的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服務體系,以服務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主要產業為出發點,發揮專業技術協同優勢,按需求提供精準指導服務。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支持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各類農業經營組織以自身需要出發協同開展技術服務,開放思維,政策上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引導駐地農業高職院校發揮人才平臺優勢開展農技服務,承辦人員培訓、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注重農業產業持續發展扶貧,針對性地培養鄉土人才,讓“土專家”發揮大作用,提升特色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率,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加大對脫貧攻堅技術性幫扶力度和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支撐。組織農技人員、技術示范基地、示范主體開展幫扶工作[1-2]。
1.2提升素質能力及補充專業人員
鼓勵支持鄉鎮一線技術人員通過脫產進修、在職研修等方式,學習專業知識,提升服務能力。對原有專業技術人員分專業分層次分類別開展繼續教育培訓,鼓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持續提升從業人員學歷。把鄉鎮專業技術人員打造成愛崗敬業、服務高效的骨干力量,成為鄉村振興中流砥柱。州內各業務主管部門持續開展縣鄉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在公共課、專業課課程體系和培訓師資庫建設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結合本地特點采取案例講解、理論教學、互動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有現場經驗的相關企業管理及技術人員講授前沿技術,有效提高了人員培訓的實效性、精準性和針對性。根據產業升級需要,加大高素質人員補充力度,引進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通過實行“千名碩士進昌吉”人才引進政策,大力吸引普通高等院校農業類專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畢業生進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目前已引進四批人才。于此同時,在編制、職稱晉升等方面給鄉鎮專業技術人員以政策支持。建立激勵機制,采取政策傾斜措施,制定頒發昌吉州“鄉鎮職稱”評審方案,從2020年開始在昌吉市、阜康市進行試點,讓鄉鎮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此外,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還重新制定正高級農藝師、正高級畜牧師及獸醫師職稱評審條件,并保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這一職稱,為鄉鎮及以下農業農村一線、涉農企業從事技術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開辟晉升途徑。
1.3強化激勵機制及打造特色產業
強化激勵機制,明確業績考評內容,以工作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作為主要評價內容,讓長期扎根農村一線、貢獻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等方面增加滿意度、獲得感。開展特色產業技術推廣示范。聚焦產業需要,構建多層次技術推廣示范,實現村有技術示范區、鎮有科技展示板、縣有特色產業技術示范基地。把新技術助力產業提質升級、增效作為主要路徑,以科技應用、人才開發驅動鄉村產業發展,打造有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展示區,形成以科技要素為核心、可借鑒可復制的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1.4創新服務機制及高效組織實施
推進農技推廣在線服務,鼓勵高技能農業技術人員通過各類APP平臺開展直播,在線開展咨詢指導、互動交流、問題解答、技術普及等服務。緊跟農業生產需求,準確提供政策、技術、信息支持信息。增容現有績效評價系統,進行任務成效線上考核,建立在線管理數據庫,實時展示本年度項目任務完成進度和初步成果。對示范基地基本情況、人員配置、示范內容、技術推廣單位實行線上動態公示[3-4]。
2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成效
經過頂層設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已形成技術引領、協同、落地三級分工格局??h鄉技術服務推廣機構主動找問題、明目標、看結果,瞄準“三農”領域短板和重點領域,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履行職責,為實現農業農村發展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證。
2.1新技術推廣支持產業發展
基層推廣單位牽頭實施新技術推廣項目,農村產權股份制改造形成的新型經營主體組織落實技術推廣示范內容,近年重點推進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基于北斗導航的糧食全程機械化技術等技術集成示范。各縣根據種植特點和優勢產業布局確定農機購置補貼重點,大力推進各類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機具新技術。支持各類主體建設倉儲保鮮設施,提升農產品產供銷能力,打通鮮活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環節。
2.2有力支撐產業大局
面對“抗疫”新形勢,把準國家戰略意圖,積極應對疫情發展及國際糧食貿易禁運風險,努力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擴大主要糧油作物面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油料自給水平,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供應,牢牢把“飯碗”掌握在自己手里。發揮基層專業技術人員作用,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推進畜產品穩產保供。根據國家現實需要以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為技術取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做好農業技術服務指導。組建技術指導專業組,制定規范易用的技術操作規程,構建“專家+技術人員+示范基地+輻射帶動”鏈式推廣服務模式,實現主推技術精準進村到田。2.3農業綠色發展有序推進2018年以來,農業部門嚴格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以保障糧食安全。對種植小麥的耕地優先補貼,保證小麥生產的穩定,保持政策實施連續性,按照小麥、玉米、青貯飼料、苜蓿、特色作物的順序依次進行補貼,每畝補貼標準為:冬小麥220元,春小麥115元,青貯飼料地120元,苜蓿100元,玉米(不含復播)和特色經濟作物18元。大力推廣作物秸稈還田、深松耕整地、殘膜回收、農藥化肥使用少量化、有機肥科學施用等技術,切實進行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補貼政策促進農民對耕地地力保持的積極性,推進畜牧業和特色產業協調發展。根據發展需要,推動農業“三項補貼”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民多渠道增收,同時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2.4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昌吉州立足“三農”新要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鄉村新型服務業、生態循環農業、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農村創新創業等方面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根據種養業實際,推廣示范抗性品種、綠色高效藥劑、水稻機插、玉米籽粒機收、果蔬機械采摘、畜禽水產設施養殖等集成技術,推進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養殖減量提質等關鍵技術,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本地農業高質量發展[5-7]。
2.5貧困地區農技服務實效提升明顯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農業技術推廣公益屬性,不斷加大貧困地區技術供給,提高技術服務的精準性和效果持續性。細化任務要求,在貧困地區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做到貧困村農業技術服務全覆蓋,加大技術幫扶力度,有效提升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完善措施,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與產業扶貧任務緊密銜接,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對口幫扶貧困農戶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上下聯動,細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幫扶任務,強化技術服務對產業扶貧的保障。注重持續發展,圍繞脫貧攻堅推動農業產業發展,針對性地培養鄉土農技人才,加大特色產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助力貧困村產業提質增效,支持產業對脫貧攻堅的持續帶動能力。鼓勵技術扶貧全社會參與,壯大社會化農業技術服務力量,引導支持企業、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等開展農業技術服務,作為公有服務機構的有益補充。另外,正在試點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承擔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
3結語
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牽動農技推廣、市場信息、統防統治、農資供應、深松整地、農產品營銷等一系列生產性服務,今后還要建設一批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各農業技術服務單位要在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上更好發揮政府公益性機構作用。在“點、線、面”結合的鄉村產業振興格局中,鼓勵特色產業,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本將人才、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注入農業農村,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帶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彥敏.論農業技術服務能力視野下基層畜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畜禽業,2020,31(12):81-82.
[2]易中懿.重塑農業技術創新與轉化模式[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5-7.
[3]王作斌.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和措施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30):105+139.
[4]吳駿澤,郭靜如.農業農村系統國有單位機構改革進展研究[J].農學學報,2020,10(9):83-88.
[5]尤魏巍.鄉鎮機構模塊化改革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0.
[6]張淑敏.嘉興市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發展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20.
[7]官春邦.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構建分析[J].南方農機,2018,49(16):153.
作者:余桂玲 范治璇 單位:昌吉市濱湖鎮農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 上一篇:農業保險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
- 下一篇: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應對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