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1 09:49:00
導語: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播什么、如何傳播、為誰傳播是欠發達地區制約農業科技傳播的普遍問題,也是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中最難、最重要的環節。明確農業科技為誰傳播問題是解決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的治本之策,傳播什么是農業科技傳播的核心問題,如何傳播是農業科技傳播能否被接受的的關鍵。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問題
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一直是農業傳播工作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更是難上加難。作為農業科技傳播艱難的欠發達地區,目前正面臨著急需解決的三個傳播問題:為誰傳播、傳播什么、如何傳播。
一、為誰傳播
農業科技傳播的對象是農民,但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普遍存在著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的問題,農業科技無法到達村民。這一問題凸顯的是農業科技為誰傳播的不明確。盡管農業科技為誰傳播在概念上十分明確,但在具體實踐中卻無法貫徹到位。造成這一難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資金的缺乏。目前農業科技傳播費用主要來自于項目經費和行政經費。但欠發達地區的科技較為薄弱,科技項目經費較少,用于技術傳播的費用更少,往往只能支撐一次培訓。而同樣欠發達地區行政費用也是捉襟見肘,因此,從有限的行政費用、項目費用中擠出的少量費用是無法支持技術傳播相對較多的投入。二是基層農技員缺位?;鶎愚r技員隸屬鄉政府,受編制影響,鄉政府只設一兩名農技員來實施繁重的各村農業科技傳播工作。同時,農技員還要承擔鄉政府分派的其它繁雜工作,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要用于應付如防火、催費催稅、計劃生育等工作。由于身兼數職,也勢必影響農業技術傳播,用于農技傳播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
明確農業科技為誰傳播問題是解決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的治本之策。只有真正樹立農業科技傳播的對象是農民的觀念,才能圍繞這一觀念努力展開農業科技傳播工作,并主動地、不斷地解決傳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此,針對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的問題,當地政府要積極參與,在制度上保證農業科技的傳播,具體包括資金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保護。
資金上的保障。在農業科技的傳播過程中,資金是影響農業科技傳播的決定因素。資金的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予以考慮:首先,縣政府財政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比例。欠發達地區縣一級政府對農業科技傳播有著明顯的作用,但是,在縣一級財政中農業科技投入比例不大,制約了農業科技傳播;其次,從農業部門掌握的資金中切出一塊進行農業科技傳播,如用于人才培養等;再次,從政府農業開發資金中劃出一塊用于農業科技傳播,如建設示范基地等;最后,鼓勵和吸引民間和國內科技機構的資金參與到科技傳播工作中來。
政策上的保護。農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是影響農業科技傳播的關鍵因素。積極培養和選拔業務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并具有奉獻精神的農技人員充實農業科技傳播的一線隊伍,及時解決農民農業生產中所遇到的技術難題,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才能真正實施。一是推行行政村農技員政策,即一個農技員負責一個村的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使其所負責的村的村民能及時了解農業科技傳播信息,有效解決村民在生產上所遇到的技術問題,真正地落實科技進村。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出臺獎勵條例,維護基層農技員的利益。欠發達地區的基層農技員條件艱苦、工作繁重,縣農業局苦于相關獎勵政策缺乏,難以對基層農技員實施有效的激勵,造成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因此,必須建立激勵機制,使農技人員的待遇和獎勵與農技人員的傳播效果直接掛起鉤來。對長期工作在農村地區的農技人員,在職稱評定、工資等待遇上給予優先關心和幫助,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對在農業科技傳播中做出較大貢獻的農技人員予以重獎。從而有效地調動農技傳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科技傳播活動中來。
二、傳播什么
農民不合作是農業科技傳播中的又一大問題。從受者的角度而言,農民由于受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等自身條件限制,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原因。但從傳者的角度來看,農業科技傳播的項目多是政府、科技單位單方面決定的,體現的是政府政策要求、市場要求,忽視市場主體——農民的要求,出現了政府“好心”辦不成好事的現象,這是造成農業科技傳播中農民不合作的主要原因。農業科技傳播中農民不合作的難題,背后體現的是農業科技傳播什么的問題。因此,傳播什么是農業科技傳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從理論上看,需求決定供給,農業科技傳播取決于需求。但這種需求是三者兼顧的需求,即政府的政策要求、市場的發展需求、農民的技術需求。三者兼顧是能夠實現的,因為在本質上,這三者是統一的,目標一致,即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政府通過宏觀的考量,制定政策的宗旨是造福農民;考慮市場發展需求也旨在服務農民,市場發展不僅考慮當下性,更要具有前瞻性;重視農民技術需求,目的是提高農業科技傳播的有效性與針對性,避免農業傳播資源的浪費,但也要考慮農民的實際能力。因此,農業科技傳播應在滿足農民的需求中體現政府的政策要求和市場需求。具體操作時應根據三方的需求選擇農業科技傳播項目。
如何實現這種統一?借用傳播學集大成者威爾伯·施拉姆提出的信息或然率的公式,農業科技傳播傳播內容的選擇取決于以下公式:
農業科技傳播的選擇=(需求×收益預期度)÷費力的程度=(政府政策要求×市場發展需求×農民技術需求)×收益預期度÷費力的程度
此公式表明,農業科技傳播內容的選擇與需求、收益成正比,與費力程度成反比。即凡是能夠更多地滿足需求、較大地提高農民收益,降低農民身體勞動強度的科技項目,就是值得傳播的項目。
如浙江省龍游縣獲得“全國林業技術開發試驗示范區”殊榮,并被國家六部委聯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單位”、同時分別被林業部和省政府授予“全國和全省林業推廣先進單位”。其竹類高新技術傳播成功的經驗正是依賴于這三種需求的同一。就政府而言,龍游縣竹類資源特別豐富,縣委、縣政府把竹產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戰略舉措來抓,著力打造全國竹類加工基地品牌,政策圍繞“竹”字做文章。就市場來看,竹產品符合了市場對環保型,生態類產品的需求,像竹纖維紡織品、竹炭制品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等地已受到廣泛的青睞,國內外市場對竹產品需求量大,且供不應求。就農民來講,竹業收入是當地農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尤其是竹區農民80%的收入來源于竹產業,農民渴望通過新技術提高產量,增加收入。在三者需求同一的情況下,與國內竹業科研院建立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先后實施完成了“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竹林豐產及綜合利用技術開發”、“筍竹兩用毛竹林栽培技術”、“紅壤丘陵區竹類植物應用與促成技術研究”等67項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傳播任務。
三、如何傳播
農業科技自身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比較枯燥、乏味,加之農民的接受限制,使農業科技傳播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和挑戰性。農業科技傳播既需要決定傳播的內容,更需要設計傳播的形式。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傳播是農業科技傳播能否被接受的的關鍵。遺憾的是,在欠發達地區,行政命令仍是農業科技傳播的主要形式。這種自上而下的、帶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的技術傳播方式,反映了農業科技傳播方式的單一,暴露出了如何傳播的問題。如何使農業科技傳播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枯燥變為生動?以下措施值得借鑒:
第一,利用乘數原理,尋找意見領袖。在欠發達地區,意見領袖在農業科技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所謂的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產生又無名號的人。事實上意見領袖具有小喇叭的作用。而欠發達地區的村民,普遍存在著接受新事物意識不強的傾向,對傳播的農業科技持懷疑與觀望的態度。因此,農業科技傳播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尋找具有話語權、說話最有可信力的意見領袖,即找出合適的農戶作為示范戶。一般可以通過隨機詢問村民“村里最相信誰”或“村里誰做的最好”這樣的方式摸底,從中選擇有一定影響力、具有一定文化的農戶作為意見領袖,進行點對點的具體指導。根據乘數原理,意見領袖的成功會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產生連鎖反應,最終達到農業科技普及。
第二,實行培訓登記制度,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欠發達地區農業專業人才匱乏,為了發揮其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意見領袖”的作用,有必要實行培訓登記制度,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一方面,對農民人才實行專業技術培訓登記,登記受訓者姓名、省份證號碼、技術培訓項目等內容,通過培訓使他們具有專業標準,并頒發專業技術培訓結業證,為普通農民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民職稱評定,擁有農業專業職稱的農民,不僅是對其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村民對其技術傳播的信任度,更增添了無形的鞭策和責任,促使其不斷地主動更新知識和技術。如浙江省武義縣,迄今為止,全縣已評定中、初級農民技術職稱1600多人,其中中級農民技術職稱30多人,這些農民人才的地緣性,他們在積極傳播農業技術中所具有的天然親和力,使得普通村民接受農業技術的速度加快。
第三,獎勵與傳播的結合。通過獎勵的方式,使農民主動、有效地接受科技傳播的信息。在其他地區行之有效的一些農業科技傳播方法,如免費的發放資料等,在欠發達地區的效果并不明顯,村民往往把發來的資料隨手仍掉。因此,必須采取換位思考方式,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從興趣入手,開展生動活潑的傳播方式。如龍游市開展的讀書月活動。在讀書月中,舉辦知識競賽,設立獎項,獎品是化肥或其他一些農民生活或生產必需品,而題目則出自于免費發放的技術資料,使技術資料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或者在田間地頭開展勞動比賽,以此進行交流,促進農業科技傳播。
第四,媒介的運用。大眾媒介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發揮著快速告知的功能。但在農業科技傳播中,欠發達地區對電視的運用并不充分,也忽視了廣播的運用。一些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的限制,更多是運用價格較為便宜的報紙媒介來傳播農業技術。由于文字的抽象性,報紙并不是欠發達地區農民常用的媒介。而電視因其形象、直觀,是村民使用最高的媒介。因此,欠發達地區可以重點考慮電視、廣播、電影等媒介的運用,為農業科技提供全方位服務。一是開辟電視農業科技固定欄目。電視是農民接觸最多的大眾媒介。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傳播也會利用電視來進行傳播,但都具有當下性的特點,即運用電視媒介來傳播農業技術常常是季節性的,無法培養農民的收視習慣,容易錯過科技節目的播放。因此,可以跟縣、市電視臺協商,開辟出固定的農業科技欄目,使農民形成收視慣性。二是發展農村有線電視網絡。有線電視網絡是包容信息量最大、傳播速度最快的現代媒介,有線電視在信息傳播、思想溝通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目前,部分欠發達地區的有線電視網絡尚未建立,而已建立的一些地區,有線電視的農業科技傳播優勢并未體現出來,因此,必須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同時充分利用有線電視的特性,為農業科技傳播服務,使農村有線電視網成為農業科技傳播網。三是恢復農村科技大喇叭廣播站。加大媒體的農業科技傳播力度,除增加電視節目外,廣播也是一個有效的工具。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還保留著大喇叭,但這些大喇叭處于閑置狀態,農業科技傳播應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媒介,加大廣播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發揮其快速、強制性收聽的作用。四是開展農業科技電影放映。電影作為大眾傳媒手段也應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盡管農村電影放映市場舉步維艱、日益萎縮,但在欠發達地區農村電影放映仍有市場。開展農業科技電影放映,為農民提供實用的科普片、農業片,也能吸引一部分農民重新走出家門看電影。五是開發新媒介。盡網絡和手機等新媒介的使用二者之和不到15%,但使用率低并不意味著不重要,新媒介的綜合性優勢是傳統媒介無法競爭的,這也為農業科技傳播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越是欠發達地區越要加速新媒介的開發,發揮后優勢。尤其是手機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占有率直線上升,利用其快速告知功能建立“農業信息直通車”信息服務平臺,免費向農民手機用戶養殖和種植技術等短信。同時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在欠發達地區先階段,網絡主要針對意見領袖展開,如農技員和一些示范戶,由意見領袖擴展到普通農民是未來的發展之勢。但目前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播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而用戶入稀少,又使入網費用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因此,豐富網絡資源,網費用吸引網絡用戶,降低入網費用,吸引意見領袖。
參考文獻:
[1][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鄢小琴.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的障礙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6,(2).
[4]胡瑞法,黃季,李立秋.胡建鋒讓農業科技進村落地[J].時事報告,2005,(2).
[5]王福海.農業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社會保險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醫療保險稽核的經驗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