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業科技革新問題和策略

時間:2022-02-01 03:36:00

導語:河南農業科技革新問題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農業科技革新問題和策略

發展現代農業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目標中,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發展現代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終還要靠科技解決問題。從目前來看,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也存在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科技投入不足、體制不完善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業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低下,直接影響了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本文通過對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和對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而且對于推動河南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一、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是河南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也是促進農村節能減排和農民增收的緊迫需要。近些年,隨著河南省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科技創新在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然而,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還遠遠不夠,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環境壓力加大

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殘留問題嚴重,由此造成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制約了農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1.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財力不足的制約,河南省農業科技投入長期不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10,也遠遠低于非農業部門。同時投入結構上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之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為4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2.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推廣機構的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河南省省級和地市級農技推廣部門為國家全額撥款單位,并有一定的推廣經費,辦公和儀器設備比較完善。而縣、鄉兩級的經費來源比較復雜,在基層財政普遍緊張的狀況下,農科經費大多難以保障,這嚴重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人力資源短缺,素質低下,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和現實落實受阻

1.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作為一個人口大省,河南省每百萬人口中的農業科技創新人員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科技創新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素質普遍低下。

2.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數量少,素質偏低。河南省的農業推廣體系分為省、市、縣、鄉四級,共有職工54萬人,數量上不足,尤其是在最基層的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廣人員素質偏低,在全部人員中,大學以上學歷者只占15%,能夠從事技術示范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屈指可數。

3.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農村人口的教育年限僅為737年,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總規模依然很大。農民的小農意識濃厚,科技觀念比較淡泊。河南人多地廣,經濟發展比較滯后,長期以來,農民逐漸養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現狀的生活狀態以及憑借經驗進行勞作的習慣,對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這直接阻礙了科技在農村的傳播和應用。

(三)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

農業科學技術實效的發揮需要通過農業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來實現。由于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造成農業科技應用能力不足,轉化率低下。

1.農業科研、推廣和應用三者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農業科研、推廣和應用三者之間缺乏橫向的和縱向的聯系和協作,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優勢。

2.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率不高,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大。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結合不密切,技術需求與供給嚴重脫節。鑒定驗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并能產生預期效果的成果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

3.農業技術市場不成熟。在長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背景下,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農業技術市場非常落后,缺乏結構健全、市場開拓能力強、掌握必要農業科技的中介組織。

(四)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化水平低下,制約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河南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而分散,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很低,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社會聯系和內部的凝聚力。目前河南省農業組織化程度只有276%,有2/3的農戶游離于農業產業化組織之外,處于分散經營,自找市場的狀態。即使是處于專業化的組織之中,組織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產業化水平方面,農產品加工程度只有45%,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有4萬多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不足10%,帶動能力較強的企業僅占349%.這種在小塊土地上分散經營的勞作模式,既增加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本,也增加了農戶的風險,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二、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

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是關鍵。要推進河南省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就必須針對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科技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貫徹和落實,河南省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強。然而,現實的投入力度卻遠不能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資金短缺,不僅影響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開展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進行,也影響到農業科技知識在農民中的普及。加強農業科技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河南省現代農業科研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確保??顚S谩?/p>

其次,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實現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基礎上,也應該加大金融對現代農業的扶持力度,科研單位和部門也應積極尋求其他的資金解決途徑。使得各個渠道的資金得到整合,為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最后,優化資金投入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資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貫徹落實人才強省戰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創新推動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不進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和推廣隊伍,以促進農業科技的有效輸出,而且需要及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塑造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以便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輸入和合理利用。

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和鼓勵有志青年加入農業科技創新大軍,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不懈奮斗。

2.擴展科技推廣人員的數量,提高他們的素質。建立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人才評價和獎勵措施,充實和穩定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同時,還要通過對技術推廣人員的定期培訓,使他們不僅要懂技術,而且要善推廣,把農業科技及時有效地傳授給農戶。

3.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農民素質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約了他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接受。對于人口眾多,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的河南省來說,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利用農閑時間,組織開展以農業科學技術為重點的專題講座,強化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最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腦等大眾傳媒,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破除部分農民迷信經驗而忽視科學的陳舊觀念,提高他們接受和使用農業科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深化體制改革,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建立新興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在科研機構的設置上徹底打破行政體制所造成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學科分割的重復建設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區具有創新優勢的科研資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運作、優勢互補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首先,改革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經費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經費得到合理的規劃和使用,只對那些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并能產生預期效果的科研成果進行資助,減少和杜絕重復建設和無效投資。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現有科技創新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待遇,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配置和優化人員結構,穩定人才隊伍。

最后,改革農業科技創新獎勵及分配制度。在獎勵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開差距,對那些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中有突出貢獻的個人要進行獎勵,分配制度也應該向踏踏實實搞科研的人員傾斜。通過改革,在各個科研機構內部形成你追我趕的激勵競爭機制。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條件保障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設施等各方面的條件保障。

首先,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提供更廣闊的物質平臺,確保全省區域內科研設施都能獨立開展科研活動。

其次,創建多層次的覆蓋市、縣、鄉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提供必要的實踐基地。

再次,健全農業科技傳播信息網絡,通過網絡平臺,農民及時了解和掌握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更為快捷的方式把現代農業技術傳播到農民手里。

最后,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通過適度的規模經營和產業化水平的提升來降低農民使用科技成果的風險和成本,為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供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