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合作社是農機化科學發展的支撐

時間:2022-04-17 10:38:00

導語:農機合作社是農機化科學發展的支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合作社是農機化科學發展的支撐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高度依賴機械化。為此,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勞動過程機械化這一重大歷史性命題。但是,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著農民購不起、農機具利用率低和使用不經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難推進、農機作業耗能高和污染等問題。農業生產受機械化程度的制約,難以突破瓶頸。鑒于此,應當積極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展,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科學進步,促進農業發展。

一、農業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的困境

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初期,經歷激烈爭論后,順應廣大農民發展家庭經濟的要求,國家允許農民購買大中型農機具。這一重大政策的歷史性突破,是農民家庭經濟與農機具這一先進生產要素配置在一起,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實踐中,農戶分散購買和經營農機具也存在四個難題:一是購買不起。到2010年,河南省武邑縣共有20331個農機戶,平均每個農機戶擁有農業機械價值1.5萬元,只相當于一臺小型拖拉機和基本配套農機具的價值。其中,提供社會化服務的農機戶有886個,只占農機戶總數的4%,平均每個農機專業戶只有1.3個從業人員。能夠提供耕、種、收“一條龍”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或大戶則更少。農業機械化的這種發展態勢,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使用率低和不經濟。農民普遍反映,單家獨戶購買農業機械后,作業量難以飽和,不僅浪費農機具資源,還導致使用農業機械不經濟。一些經濟實力強的農機專業大戶,也是因為擔心作業量不飽和、投資回報慢而不愿意購買高性能和大中型農機具,這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制約了農業發展。三是機具場庫棚、維修網點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推進,普遍存在“有機無路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的現象,且田塊細碎,約束了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機效能不能充分發揮,也影響了農機作業的收益。

二、農機合作社的優勢

一是在解決農民購買不起問題上更具優勢。高性能和大型農機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實施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節能減排,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機合作社除了可以通過向銀行貸款和獲得農機購置補貼外,還可以通過合作社的積累和向社員融資等方式,解決購置高性能大中型農機具資金短缺的難題,從而解決了農民購買不起農機具的問題。二是在提高農機具利用率和經濟性上更具優勢。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機具利用率:

(1)合作社統籌購買,可以解決重復購置的問題,實現機具配套,有利于提高機具利用率;

(2)合作社與成員利益共存,農機作業市場穩定,有利于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

(3)隨著農機合作社實力的增強和經營能力的提高,市場信息獲取力大大增強,也有利于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三是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更具優勢。農機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農機作業不以營利為目的,把農機作業費用降到最低,加入農機合作社拖拉機辦牌證不再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四是在促進職業農民隊伍發展上更具優勢。一方面,由于合作社是一所技術交流和培訓學校,可以提高職業農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農機合作社實現了優化配置,解決了農業經營中的社會化服務問題。一部分農民可以專門從事非農業生產,而從事農業的農民也可以實現專業化分工,這有利于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能。

三、政策建議

鑒于農機合作社的優勢,應當將農機合作社作為支持主體,在財政、用電、用油等方面對農機合作社予以支持,解決農機合作社購置農機具、建設農機具場庫棚、機具維修保養等問題,以促進農機合作社提高服務能力和拓展服務領域,增強農機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帶動力。在現有的環境下,需對現行政策做出適當調整。例如,在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時,以農機合作社為優先對象,實行多購多補,減少農民負擔,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展,以破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面臨的難題,適應農業發展高度依賴機械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