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高校作用
時間:2022-06-01 11:23:00
導語:農業科技創新高校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從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看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農業就沒有人類的一切,更不會有人類的現代文明?!懊褚允碁樘臁?,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安天下的產業。農業又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為工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勞動力,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類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的地位決定了我國農業必須走普惠的道路。農業的這種普惠性決定了農業大量服務的公益性,其中科技是農業公益性服務中的重要支柱,需要有公益性科技創新機構——即公共財政資助下的科技創新機構承擔,而我國高等學校具備了這種公益性科技創新機構特征,尤其是對于人多地少而經營規模小、大部分雨養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大、有限土地資源需要供應眾多人口農產品的國情來說尤為如此。
1.2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看
世界上科技創新成果分為營利性、半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幾種類型,營利性的以企業為主導,半營利性的以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單位為主導,非營利性的以公共財政資助的事業單位為主導。企業型的科技創新機構,需要有相當實力的企業集團進行投資建設與發展,這種類型科技創新僅能局限在生產手段與生產資料方面,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等,而對于大量的農業技術創新難以通過企業型科技創新得以實現,需要非營利性的以公共財政資助的事業單位完成。尤其是目前我國尚缺乏大型現代農業產業集團的情況下,更難以實現農業產業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資助為主體的農業事業單位科技創新體系,對于現階段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其中高等學校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創新力量。
1.3從高等農業院校功能看
首先,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科學研究的主體。高等農業院校承擔著農業科學基礎研究的重任,是農業知識創新的基地。同時,多學科的環境有利于通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體系,從而形成新的科學和知識體系,有利于解決越來越復雜的農業綜合性重大問題。而且,高等學校雄厚的人才、設備、技術、信息、學術等優勢資源,為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其次,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技術創新與集成的核心。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多依據農業產業進行專業設置,其專業的應用性很強,因此,從事的科技研究多以農業技術創新與集成為主。盡管近年來提出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但由于農業技術的特殊性,即農業技術的公益性強;還因為我國農業產業化剛剛起步,農業企業規模較小,不具備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因此高等農業院校仍為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核心。第三,高等農業院校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關鍵作用。調查結果表明,農業新技術普及渠道和比例為農戶間傳播占25%,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推廣占18.5%,農業高等院校推廣占15%,科研部門、新聞媒介、農產品收購商、原材料供應商及其他部門傳播占40%。這不僅說明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特別是在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第四,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農業產業的發展關鍵在科技,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因此,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是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培養和造就適應現代農業及現代農業科技快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是高等農業院校的首要任務和根本功能。主要包括:為農業教育、科研和產業發展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農業推廣系統和農業企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或管理型人才;為農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及農業企業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素質好、起作用的生產技術人才。
2我國高等農業院??萍紕撔麦w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科技創新隊伍和基礎條件難以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
一是能夠引領當代世界農業科學潮流的一流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不多;二是優秀中青年人才不足;三是具有雄厚科研實力和潛力的研究團隊不多,為申報項目臨時組建和拼湊的團隊較多,創新團隊的凝聚力不高;四是過細過窄的學科和專業體系的封閉式研究體制,缺乏跨學科、跨專業的視野,缺乏多學科、多單位集群式聯合攻關的機制,難以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五是基礎設施條件難以滿足科技創新要求。
2.2科技管理與評價體系難以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
首先,現行的科技管理與評價體系促使科技工作者普遍追求課題立項、、專著出版、成果獲獎,而對成果轉化重視不夠,科技工作者在申請課題→獲取課題→和取得專利→鑒定成果→再申請課題的閉合軌跡里繞圈,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創性成果少,科學研究水平不高,高層次技術創新成果較少。其三,單純追求技術先進性和前沿性較多,忽視技術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因此所研發的成果難以應用。其四,以政府立項課題為主,自由創新課題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項目申請,且為了科技項目不斷改換研究方向,難以實現真正的科技創新。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過分主導科技,未能建立起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科技創新與評價體系。
2.3人才培養方案不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不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主要問題是課程設置多重視專業教育而輕視通識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二是教學方式不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主要問題是教學內容八股味道濃,教學過程過分強調系統性而忽略創造性思維教育,過分強調教材、課堂、教師講授的中心作用,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全靠教來完成教學過程,這樣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三是學生評價體系難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目前高等院校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過亂,這樣的培養的結果導致學生過分追逐利益,過于看重結果而輕視思維、個性、能力、素質塑造。四是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創新引導能力薄弱,難以適應創新人才培養。
2.4經費不足難以適應高等農業院??萍紕撔滦枨?/p>
目前除了“985”和“211工程”院校外,多數高等農業院校經費投入不足,科技創新條件不完善,缺乏特色和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難以支撐整體農業科技創新。同時,由于經費不足,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改革也難以實施,甚至一些農業高等院校只能在支離破碎的條件下采用陳舊的科技創新體系進行有限的研究工作。經費不足更難有專項經費用于科技創新。
2.5行政化管理體制不適應高等農業院校的科技創新
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運作機制受政府行政制約過多,學術問題行政化嚴重,導致高校內部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突出,高度行政化條件下的評估體系導致了學術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由此導致科技人員為職稱和利益而從事科研活動,與此相應的一些人認為科研是自己的事情。在學術評價方面存在行政管理部門越位、學術評價不到位、學術審查缺位等問題,由此滋生出學術腐敗和學術泡沫化。
3強化我國高等農業院??萍紕撔麦w系建設
3.1建立引領農業產業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做出貢獻。最近,教育部啟動的“2011計劃”,明確提出高校要通過協同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F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科技的范圍早已超出了傳統的理念,解決農業科技的問題,已不再是農業院校的“專利”。要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在促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的作用,首先要積極推進農、科、教統籌,加大政府有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力度。要立足于重建農業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體系,整合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研管理與推廣部門等方面資源,構建以高等農業院校為主導,教學、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創新、研發、推廣緊密結合的,引領農業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機制。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存在的農業科技機構與農業高校、農業推廣自成體系的“多元”結構,改變資源分散、任務重復、競爭有余、合作不足的不利局面。
3.2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高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圍繞服務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需要,高等學校應當自覺擔負起培養農業科技創新所需各類人才的重任,,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以社會需求和產業發展為導向,創建國內外知名的名牌專業;要加大教學硬件建設投入力度,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本科教學實驗室和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要加強校、院兩級教學管理,完善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要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按照“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以培養“四種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為主線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要全面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快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形成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與農業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3.3打造優勢和特色明顯的科技創新平臺
首先要抓住當前國家重視農業科技有利時機,以現代農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戰略高新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計劃,結合國家規劃和布局,在有潛力、有優勢、有資源的學科研究領域,積極整合現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拓展資金來源,加大資金投入,打造高層次的學科層面的科技創新平臺。其次要徹底打破院系界限,整合科技資源,在全校范圍合理調配,按照學科體系建設需要,注意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國家各類平臺建設計劃緊密結合,利用多方資源,構筑跨學科共享的綜合性創新平臺。第三要注重學科交叉滲透,在保持已有學科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加強傳統學科與現代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的結合,打造學科交叉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
3.4凝練和強化特色明確的優勢科技創新團隊
高等農業院??萍紕撔聢F隊建設要以學科方向為龍頭,以平臺建設為依托,以科技項目為紐帶,以凝聚優秀創新人才為主體,依據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需求和學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需要實施。加強高等農業院校的創新團隊建設,首先要充分發揮領軍人物的作用,注意培養領軍人物的戰略眼光和組織協調能力。其次團隊成員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團結協作進行科研攻關,確保整個團隊和諧有序運行,增強團隊戰斗力。同時,學校要設立優秀創新團隊基金,對梯隊結構合理、研究方向明確穩定、有可持續發展潛力、能支撐學科發展的優秀團隊提供資金保障,促使其潛心進行原創性研究,出大成果。
3.5建立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學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機制
首先,構建學術創新人才集聚平臺。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建設工程和重點基地,堅持引人與引智相結合,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斷提高學校學術創新人才集聚效應。其次,構建學術創新人才成長平臺。以提升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大學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青年學術骨干培養,不斷提高學術創新人才的學術水平和競爭力。第三,構建學術創新人才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學術創新人才密切跟蹤學術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與海內外同行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活動,不斷提高學術創新人才的學術交流能力和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第四,要營造引進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政治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要使科技創新人才心情舒暢和充分自由地開展科技研究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眾多人才向往之處,也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3.6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多渠道投入的新體系
首先,財政應增加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各級政府每年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在“985工程”、“211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部門和行業重大計劃中,加大對高等農業院??萍假Y金投入的傾斜。其次,拓寬科技融資渠道,增加農業科技貸款投入。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信貸計劃中,增加科技開發貸款比重。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都要加大對農業科技開發、推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重大科技工程的支持力度。第三,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支持力度。實行企業科技投入的免稅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技術產業化;推動企業為高等農業院校提供人才培養的實踐實習基地,為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提供可靠保障;鼓勵農業高校爭取大項目,鼓勵原始性創新,鼓勵獲得發明專利,鼓勵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第四,爭取外資投入農業科技。隨著我國農業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將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國家或地方應將部分外資撥出適當比例用于高等農業院校科學研究,增強學校服務農業科技創新功能。第五,國家、地方應根據農業高等院校不同類型,撥??钣糜诟叩绒r業院校科學研究、培訓、推廣和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 上一篇:陳云經濟發展思想思索
- 下一篇:少先隊工作情況調查匯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