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及治理策略
時間:2022-06-01 05:01:00
導語: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及治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些來,我國堅持走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等點源污染正逐漸得到治理和改善,使得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糧食和食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種植業產出對化肥、農藥等的投入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嚴重,使用量不斷增加,同時我國畜禽業發展迅速,由此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顯。所謂農業面源污染(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簡稱ANPSP),是指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等的活動中,由于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在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滲漏、農田排水等進入水體、土壤和大氣中,引起地表水體氮、磷等營養鹽質量濃度上升、溶解氧減少,導致地表水水質的惡化,從而最終形成水環境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相比于點源污染,具有涉及范圍廣、隱蔽性強、成分復雜、監測和治理難度較大等特點,正逐漸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業面源污染會直接威脅到人畜飲水安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以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因此,研究和分析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探討針對性的防治對策,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創建農村宜居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等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已超過了工業和生活污染,成為當前我國最大的污染源。農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顯示,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據研究分析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O%~8O%左右。業面源污染的來源主要是農業化學投入品,特別是農藥、化肥、農膜等使用量的急劇增加以及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等。據統計,我國現已成為世界上農藥、化肥使用最多的國家。我國每年化肥的使用量超過4500萬t,約占到世界總量的1/3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頃的使用量達400kg,遠超過國際上公認的安全上限(225kg/hm2),同時肥料利用極低,N為30%~35%,P為10%~20%,K為35%~50%。我國每年各種農藥制劑約600多種,使用量超過120萬t,但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國每年產出的秸稈有6.5億多t,畜禽養殖場排放的糞便及糞水超過l7億t,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t,殘膜率高達42%,基本沒有做到回收利用。這些大量的污染物大多數沒有經過有效的利用,直接進入到了農田、湖泊、河流中,其結果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到農田、水域和土地的持續生產能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就不可能根本解決水質污染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涉及到整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事關千千萬萬農民生命安全,其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行政管理、農業技術、農業基礎等各個層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對策研究
2.1高度重視,廣泛宣傳,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面源污染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及早擺上議事日程,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作為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從政策指導、資金投入、科技創新等方面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首先,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培訓班、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危害性的輿論宣傳,努力增強廣大干部和群眾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引導農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使他們樹立農村環境是農業經濟發展生命線的觀念,使保護環境成為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自覺行動。其次,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依照《環境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切實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管理,制訂和完善農產品生產和安全質量標準、農產品基地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物標準。再次,加大投入,大力扶持發展高效新型環保農業投入品,加大對農業環境監測和控制、污染源綜合治理等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力度,重點扶持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治理、沼氣工程建設等農村實際項目,保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
2.2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
在農業生產方面,必須切實貫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指導思想,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其中重點是推進和落實科學施肥、施農藥技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其中最為嚴重的因素是化肥的過量施用。生產中應根據不同土壤類型、不同肥力水平及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即植物需要多少就施多少。通過增施有機肥、生物肥,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的流失,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在進行病蟲草害的防治時,要堅決執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綜合應用農業、生物、物理等方法進行防治,推廣防蟲網、誘蟲燈、黃板誘殺等無公害防治技術;必要時才進行化學防治,改進用藥技術,提高防治效果,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建植保機防隊,徹底改變一家一戶的用藥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農藥使用不合理的問題。在地膜的使用上,要加強回收的力度,限制使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薄膜,研制和生產可降解塑料薄膜,以減少對環境產生的危害。在秸稈的處理上,提倡秸稈直接還田,利用秸稈青貯作為牲畜飼料,發展秸稈沼氣,禁止露天焚燒或隨意棄置。畜禽生產要遵循“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的原則,積極發展集約化生態養殖業,建立畜牧生態養殖小區,提高糞便資源化綜合利用效率。
2.3加強農村基礎環保設施建設
根據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等特點,結合本地區生活垃圾基本特性,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切實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灌溉制度,引進推廣先進的灌水技術和設施。按照“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處理原則,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轉運體系,積極推進簡便易行、適度集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垃圾收集和環境保潔隊伍,考慮到農村居住比較分散以及資金的問題,可以幾個行政村聯合設立一個垃圾填埋場。未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不得直接向河流、池塘、水渠、水庫等水體排。將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袋、包裝瓶和地膜、塑料等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分類收集、綜合利用,禁止隨意傾倒、隨意堆積。
- 上一篇:農業險發展實踐與認識
- 下一篇:財政系統黨組創建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