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養殖方法研討
時間:2022-07-05 10:20:16
導語:大黃魚養殖方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于2010年、2011年在珠海小林鎮進行大黃魚對淡養殖試驗,兩年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兩年的經濟效益基本相同)?,F將2011年的養殖情況總結如下,供參考。
一、池塘條件
養殖池是東西走向的長方形池,面積6畝,可保持水深2.5米以上,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傾斜一定的坡度,底質為沙泥質。養殖地點交通方便,周圍環境較安靜,淡水資源豐富,進排水方便。養殖池配置2臺1.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1臺1.5千瓦射流式增氧機。養殖池周邊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標準》(GB/T18407.4-2001)的有關規定;養殖用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等有關規定。
二、放養前的準備
1.清塘消毒魚種放養前,放干池水,讓池底曝曬一段時間,清除過多的淤泥,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徹底消毒,采用帶水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漿全池潑灑。也可用茶子餅、漂白粉等藥物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藥物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有關規定。
2.苗種的食性馴化及淡化苗種的食性馴化,這在養殖大黃魚中顯得尤為重要。餌料馴化,首選餌料為新鮮低值魚及沿海小魚蝦自行加工成的魚糜,與鰻魚飼料混合做成配合飼料進行投喂,然后逐漸增加全人工配合餌料、減少魚糜量,直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在餌料馴化階段主要工作是:定點(設置投餌臺)、定時(一般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下午6:00);還有投餌信號訓練,即在投餌前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群形成條件反射,使它們習慣結群索食。大約經2周時間,就可馴化成功。大黃魚要想在淡水中成功養殖,必須首先進行苗種的淡化處理。淡化即向育苗池(暫養池)內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種適應在淡水中生長。淡化時要注意鹽度梯度變化,梯度越小,淡化時間越長,越有利于提高魚苗成活率。一般經過7~10天的淡化,當池水的鹽度達到2以下,就可將苗種放入池塘養成。
三、飼養管理
1.苗種放養放養的苗種是從福建購進2~3厘米的魚苗自行標粗,按上述方法,經過食性馴化、淡化良好的魚種。放養的魚種個體均勻、無病無傷、無畸形且活動能力強。2011年4月2日清晨日出后,放養體長6厘米的魚種7.2萬尾,放養密度為1.2萬尾/畝。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和技術水平而定。放養前先把魚種放入網箱內,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洗魚體5~10分鐘再放入池塘里。養殖池與暫養池的池水鹽度均為2。
2.餌料投喂本次養殖全程選用的餌料是海水魚配合飼料。每天投喂2次(早上6:00,下午6:00),投餌前先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群形成條件反射,使它們習慣結群索食。餌料從少到多投喂,從水中可聽到大黃魚“咕咕”的叫聲,當聲音從小到大時,證明魚已進入食場并達旺食,魚吃飽后聲音逐漸消失。日投餌率前期為魚體重的7%~8%,中后期為魚體重的3%~5%。投餌按“四定”原則進行,并根據殘餌的情況,結合天氣、水溫、水質以及魚的活動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定期在餌料中添加水產多維、黃芪多糖、三黃粉等藥物,預防病害發生。使用的餌料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關規定。使用的藥物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有關規定。
3.水質管理水質直接影響大黃魚的正常生長,調節好水質,能促進魚類正常生長,有效防止疾病發生,提高養殖產量,達到養殖增產、增收的目的。
(1)水質要求鮮活,不需太肥。魚種放養初期,水位約70~80厘米,以后每隔2天向池內加注新鮮淡水5~10厘米,直至達到最高水位后才開始換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對低些,有利于提高水溫;夏、冬兩季要盡可能提高水位。日常每隔2天換一次水,換水量為全池的1/4~1/3。當水溫低于13℃時,視水質變化而定,基本不換水;當水溫高于28℃時,每天換水,換水量在1/3左右,在夏季高溫季節掌握下午排水,晚上進水。這樣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大黃魚體形體色。養殖池水位應相對穩定在2.5米以上,保持水質清鮮,透明度在20~40厘米。
(2)水體環境理化因子調控①溶氧高低是決定魚類生長的重要因素,池水溶氧全天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最有利于各種魚類生長及水中微生物繁殖,從而增強魚類食欲,并可使水中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始終保持水質清爽。具體做法是適時開增氧機,使池水成環流狀態,在存塘量較高的情況下中午必須開增氧機2~3小時,以散發水中有害氣體,溶入新鮮氧氣,促進魚類生長。②pH值高低也影響魚類及其他生物生長,調節好pH值可起到防病和促生長作用,一般每半個月遍灑生石灰一次,每畝1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使池水pH值穩定在7.8~8.5。③在全價飼料養殖魚塘中,經數月養殖累積,池中的氨氮、亞硝酸鹽普遍偏高,影響魚類攝食與生長,極易導致魚類中毒、發病,甚至死亡。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控,可通過多開增氧機,加大換水量,投入特效改水劑、底質改良劑或潑灑沸石粉(每畝用20~30千克)降低水中氨氮、亞硝酸鹽,促進有益生物繁殖生長。④定期使用光合細菌、EM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制劑,可抑制有害藻類、有害微生物繁殖,促進有益藻類生長,凈化水體,增強水生動物的免疫力。一般水溫在22~32℃,用水稀釋活化后在晴天上午10:00前全池均勻潑灑。使用前5~7天內及使用后的5~7天內不要潑灑消毒劑,以免影響微生物制劑的使用效果。4.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魚的活動是否正常,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觀察餌料臺上的餌料是否吃完,根據吃食情況調整投喂量。適時開啟增氧機,以防缺氧浮頭情況發生。注意檢查進水口的過濾網和排水口的防逃網是否破損,若有破損,及時修補,防止野雜魚入池或魚外逃。每隔15天測定魚的體長、體重。每天測定pH值、氨氮、亞硝酸鹽、溶解氧、水溫、透明度等。做好池塘養殖日志。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及水質情況,及時調整管理措施。5.病害防治本次養殖全程貫徹“防重于治”和“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針,在養殖期間定期對食場進行消毒,魚病多發季節做好藥物預防及水質調節等措施,養殖過程沒有發生重大的病害。
四、養殖結果
1.收獲經8個月養殖,于11月底全部起捕。共收獲大黃魚57744尾,成活率80.2%,總產量34646.4千克(平均體重0.6千克/尾),每畝產量5774.4千克。共投喂餌料41575.5千克,餌料系數1.2。
2.經濟效益分析大黃魚產值727574.4元(21元/千克)。其中生產成本為:魚種費86400元、飼料費332604元、電費34646元、工資24000元、池塘租金4000元、藥品費4000元,合計485650元??偫麧?41924.4元,每畝獲純利40320.73元。投入產出比為1∶1.5。
五、小結與討論
1.通過試驗表明,大黃魚淡水養殖是可行的,而且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為今后大黃魚養殖業開創了一條新途徑。
2.有些海水里的致病菌、寄生蟲在淡水里不能生存,這可減少魚病的發生,減少了防治魚病的用藥量,降低了用藥成本,提高了魚產品的質量。
3.大黃魚淡水養殖技術性很強,因此養殖風險也較大,但目前已開創了可喜的局面,隨著養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應該說在一段時期內大黃魚淡水養殖會有一個較好的發展和良好的前景。
- 上一篇:街道工委基層建設方案
- 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企業文化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