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求關系的農業科技論文

時間:2022-11-11 03:00:53

導語:基于供求關系的農業科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供求關系的農業科技論文

1陜西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現狀

1.1管理體制設置不合理,運行機制落后

陜西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存在著市場意識和市場經營經驗不足的問題。推廣任務由政府下達,推廣工作由多部門共同管理;在推廣過程中沒有考慮農民對技術的多樣性需求,通常是“有什么就推廣什么”;鄉鎮級推廣部門與縣農業部門存在脫節管理,由于鄉鎮級推廣人員的人事關系和工資福利歸鄉鎮管理,因此,他們對于上級下達的任務置之不理,把大部門精力都投入到鄉鎮的產業建設、安全生產等與推廣無關的工作中。

1.2推廣形式項目化傾向嚴重

政府確定的科技推廣工作大部分以項目的形式,采取“資金+行政”單向式推廣方式進行推廣,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求以及農產品市場的需要,農民只能被動的接受??蒲性核约稗r業高校在研發新產品時,也沒有考慮市場的實際需要,僅是把申請項目作為科技推廣任務,以申請項目的多少來定年終績效。

1.3資金投入保障不足,財政落后于農業發展的需要

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發展中國家也保持在0.5%,而我國不足0.5%,人均經費更少[1]。根據調查,目前陜西大部分農業推廣機構的經費僅夠發放員工工資,部分地區甚至連員工工資都不能正常發放,無法保障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正常運轉,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

1.4推廣隊伍老齡化,人員科技素質不高

當前,陜西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普遍存在老齡化的現象,每年新進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過低,加上大專院校專業的設置有限,每年培育出的專業人才滿足不了對科技推廣人才的需求。并且,當前陜西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中的推廣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大部分達不到國家標準,有相當一部分并沒有從業資格證,也不能定期接受培訓,推廣人員的知識跟不上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人員素質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推廣的要求。

2陜西農業科技推廣需求分析

2.1農民對農業科技推廣內容的需求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取向也從常規技術向高附加值技術轉變[2]。筆者主要從農作物新品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家畜及經濟作物養殖等方面對農民進行了調查。如圖1所示:農民對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內容呈現多元化趨勢。農民最為關注的是提供及時有效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其次是農作物耕作、灌溉、栽培技術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梢钥闯?,目前陜西農民對農產品市場供求和田地間日常管理較為重視。

2.2農民對農業科技推廣形式的需求

農業科技是對初級生產要素勞動、資本的替代,按替代的初級生產要素的不同,可分為勞動替代型和土地替代型技術[3]。通過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對于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是極為迫切的。如圖2所示,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農民最希望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下田或者下地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這樣既解決了農民請專家難的問題,又減少了農技人員盲目推廣的問題,明確了農技人員的推廣目標;其次,農民的科技推廣信息主要來自農資經營單位,這些單位為了推廣自己公司的產品,往往會免費給農民提供一些農技方面的信息,幫助農民提高科技服務的利用率。

3陜西農業科技推廣供給分析

3.1政府主導下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平利模式

陜西平利縣采取“三權歸縣”的方式,將縣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由原來8個調整為現在的5個;對鄉鎮級農技推廣機構進行整合,打破行政區域,按照產業劃分為4個區域農技推廣站,每個區域站負責轄區內的2~4個鄉鎮的農技服務。延伸村級,設立村級農技服務室。分別配置信息員、動物防疫員和農技協理員各1名。平利模式的特點:區域或鄉鎮推廣站隸屬于縣推廣中心;政府為縣、區域推廣機構全額買單,在資金方面給予充足保障;縣、區域推廣機構的組織、勞資、經費、人事以及財產均隸屬于縣農業局。

3.2農業院校主導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專家大院模式

專家大院模式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寶雞市政府聯合創辦的一種新型農技推廣模式。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多數直接建立在田間地頭,有辦公室、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配套實施。農業專家大院旁邊有專門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的實驗田或農業科技示范園。這樣,專家大院的專家們在開展技術研發的同時,可以根據農民的需求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使專家現場指導以及先進適用技術直接應用到田間地頭成為現實。專家大院模式的特點: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在田間地頭的科研院所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利平臺,與龍頭企業、農業中介組織、基地以及農戶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加強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3.3技術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金坤模式”

楊凌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家畜胚胎工廠化繁育技術等專有技術評估折價入股(占股份的25%)和陜西金坤實業股份公司以貨幣資金和實物資產入股(占股份的75%)組建而成[4]。該公司采用“專家十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公司科技專家培養的農民技術員作為連結公司和農戶的紐帶,將雜交改良和胚胎移植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金坤模式的特點:專家以技術入股,參與企業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體制創新,鼓勵科技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先富起來;采用“科技專家+企業家+農戶”的模式,以企業科技專家培養農民技術員。

3.4綜合性農業科技推廣———“大荔模式”

“大荔模式”是陜西大荔縣為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趨勢,結合本地農業發展特點,以信息化為支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來的一個農村信息化應用延伸的模式。大荔縣按照“農資農技雙連鎖,農資農副雙流通”的思路,以陜西荔民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為平臺,采用“政府+企業+農戶+專家”市場化運作模式,政府企業雙推動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大荔模式”的特點:以信息化為支撐,運行信息化服務“三農”;公益性與經營性推廣相結合,運用多種方式建立互動的信息服務機制和服務體系。

4美國和英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經驗與借鑒

4.1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雙向式”模式

美國農業有著完善的科研體系及雄厚的科研實力,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強國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80%[5]。圖3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如圖3所示,美國的農業發展中采用的是“雙向式”的發展模式,即科研單位、中轉測試單位以及農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一項新技術由農業科研機構完成后,不是直接推廣給農民,而是先由專門的中轉測試機構進行測試和程序簡化,然后再轉讓給企業、協會和農戶使用。在企業、協會和農民使用之后,也會根據自身對產品的適用情況以及自身的實際需求,反饋給農業科研部門,這樣既保證了農業新產品的推廣使用,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4.2英國農業科技推廣———“政府主導,農民決定”模式

英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是在政府領導下,主要采取科技創新的形式進行的。在從機械農業、化學農業、生物農業到生態農業演變過程中,科技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圖4英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如圖4所示,英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是由三級單位構成,政府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起主導作用,但是農民卻對農業科技推廣的內容起決定作用。首先,政府下達推廣任務,但是推廣內容不確定;其次,農業科研機構在接受任務之后,并不進行新產品的研發,而是先對區域內的農民(市場)進行調查,對農民(市場)的需求進行匯總;最后,科研機構根據農民(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研發。

5完善陜西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對策建議

5.1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

農業管理部門要從農戶的角度出發,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為農民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建設。首先,對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行定期專業技能培訓、定期考核專業知識,農技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才能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6];其次,實行推廣人員合同制制度,取消其事業單位終身制,其農業推廣業績與年終績效掛鉤,對于業績突出的推廣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最后,要嚴格控制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選拔,必須取得相應資格證書才能上崗。

5.2加大農業科研院校與推廣機構結合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供給

農業科研院校作為農技推廣和農民之間的紐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廣機構作為農技推廣的基層單位,掌握了農民對科技服務的需求意向,加大農業科研院校與推廣機構的結合,不僅減少了農業科研單位產品研發的盲目性,同時也增大了農業科技推廣的目的性。同時農業科研院校要加大研發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供給量,使更多的科研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5.3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職能

當前情況下,要繼續向農民提供農作物耕作、灌溉、栽培技術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服務方式上,要注意拓展農業推廣服務渠道,主動為當地農民聯系農業院校的專業技術人員,把農業科研院校作為農技推廣和農民之間的紐帶;在服務內容上,不僅要為農民解決農業技術上的難題,也要重視農產品銷售問題,把單一的農業技術傳授轉變為注重產前、產中、產后的立體化多方位的服務。同時,要加強政府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作者:黃天柱李穎單位: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