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與農業的結合

時間:2022-04-03 11:13:57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與農業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與農業的結合

摘要:文章主要就新時期背景下飛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如何與現代農業高效結合做出了探討,闡述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調控方法,希望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產業結構

中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在世界傳統浪潮的推動下勢必會經歷傳統農業改革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將逐漸取代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產管理方式。2017年十月在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意味著我國農業信息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攻堅階段。

1現代農業生產中引入電子信息產業相的作用

1.1實現農業信息共享,滿足農業發展。在當今信息化的世界中,大部分使用傳統農業生產管理辦法的中國較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數據差異上最直觀地便是信息化數據的收集使用上。在新時期提倡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背景下,發展信息化農業生產,實現農業信息共享逐漸成為當前需要。引入電子信息產業,將農業學、土壤學、肥料學、氣象學與信息產業技術充分結合,將所需信息大規模采集整理并實現模塊化、功能化將使現代農業中所需要的實時監控農作物生長環境,調控土壤、肥料成分并對精細農產品進行生產環節檢測的功能得以實現。同時大數據技術的引用將實現對未來天氣的預測、對相關農作物生長過程的模擬。農業生產中電子信息產業的介入將提升農業資源運用的合理性使生態環境及生產效率得到改善[1]。1.2改變產業結構,增加農業信息產業就業崗位。在我國傳統農業產業結構中始終缺少信息產業等新興技術類產業的融入,這也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的產業結構照歐美地區發達農業產業國在產業結構上有了一定的落后。以后,我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注定會迎來全新的調整,這也決定了我國對農業信息化產業的人才需求量在未來幾年內會迎來大幅度的提高,新增的就業崗位數量同樣也會有顯著提升。同時,在相關崗位的人才培訓上,我國也將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達到最大程度的實現信息化產業與農業的有機結合。另外,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將成為新興信息技術改革的受用者和實際生產者,這一群體的產業素質的提高也將成為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的重要工作。

2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現存問題的解決措施

2.1生產人員信息意識、利用信息化農業的積極性較弱。隨著農業現代化改革進程的逐步推進,信息化產業與農業產業的結合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了我國農業生產人員信息意識較弱,利用現代化農業的積極性較弱等問題。我國廣大農民作為農業產業改革最終實施者和受用者,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信息化技術的認知普及工作。知識普及工作作為產業結合的基礎需從基層做起,例如成立“學習班”、開展“公益講座”等方法都將逐漸積累起農業生產者的信息化意識。另外,如何調動農民朋友接受信息化技術的積極性也將是產業結合的一項重要工作??梢栽谙嚓P地區采用試點改革,建立起肉眼可見的信息化農業試驗田,組織各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定期學習,一方面調動農業生產者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宣傳效率,體現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2]。2.2信息科技產物的認可度、科研成果的利用率較低。我國農業生產者的信息化意識較弱對信息化產產品接受程度較低一方面需要解決農業生產者的問題;另一方面便是信息產業與農業結合過程中存在的落地性不強的問題。目前,在農業信息化結合的初期,相關單位的研發成果顯示出了產品實用性較差的問題。針對此類問題,相關科研單位應廣泛聽取基層農業生產者的建議,提高產品的實用性以及降低農業生產者的操作難度。2.3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難度大。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仍然巨大,在產業結構改革的過程中依舊剩余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的能否成功轉型決定了農業產業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F如今大量男性勞動力外流,剩余勞動力的特性決定了培養難度較大、就業面偏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鼓勵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較少適齡人才行業外流,減少學習技術人員的經濟負擔,以此來降低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難度[3]。

3結束語

以后,中國現代化農業轉型的任務正逐步推進。信息產業與傳統農業產業的結合正逐步成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雖然擁有悠久的生產經驗但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難免會出現陣痛期,但筆者相信只要農業產業現代化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在行業內外共同解決,政府與生產者共同面對,農業產業信息化戰略布局的形成終將實現。

參考文獻:

[1]石元春.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J].科技導報,2003,21(8):3-6.

[2]于寧寧.日本農業轉型:原因、特征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4(1):27-30.

[3]郭曉君.農業轉型與知識農民的培養[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35(1):103-106+117.

作者:李  瑩 王海星 于立冬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