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政策研究

時間:2022-05-11 09:47:29

導語: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政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政策研究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興旺。為推動上海都市綠色農業的發展,促進上海鄉村振興,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打造產品綠色、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區,積極推進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發展。該政策已出臺了三年,具體推進成效如何,還需作進一步分析。

一、政策落實情況

自上海市出臺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從各區落實情況來看,崇明區積極響應并有效落實市里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崇明區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開展結構優化、綠色生產、引培優質主體、品牌發展、農業科創等專項行動,促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從政策落實的系統性方面來看,崇明區根據市級綠色農業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崇明區的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對推進崇明區綠色農業發展有具體性的推進舉措和措施,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其他郊區也采取積極措施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如奉賢區制定了“關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更高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推進科技興農、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做大做強農業農產品名牌和農村鄉村旅游品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青浦區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品牌建設為抓手,產業融合為延伸,積極打造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努力將青浦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二、政策推進效果

(一)完成了“三區”劃定工作目標

通過三年(2018—2020年)努力,本市提前完成了“三區”劃定的目標任務,糧食生產功能區80.32萬畝,完成了農業農村部下達的劃定任務;蔬菜生產保護區49.07萬畝(含15個蔬菜保護鎮),為穩定本市地產蔬菜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后續將結合永久基本農田的優化調整補足50萬畝;劃定馬陸葡萄、白鶴草莓、莊行蜜梨、書院西甜瓜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3個(7.1萬畝),基本包含了本市主要的地產特色品牌農產品,能較好地滿足市民需求。

(二)資源利用效率更加高效

2019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超過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25個百分點,穩居全國前列,提前完成了文件中“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以上”的目標;綠葉菜機械化耕種收水平達到60%以上,也超過了50%的目標任務。

(三)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持續推進

全市積極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工作,推廣使用有機肥、秸桿還田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等綠色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2018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38.55%,全市域內化肥(折純)、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7年減少18.2%和18.4%。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2019年主要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目前本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6%以上,均超額完成了文件中制定的目標任務。

(四)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

從綠色食品企業及認證率的變動趨勢來看,近三年,上海市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呈穩步增長的態勢。全市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20%,超額完成15%的年度目標。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數共654家,產品1132個,獲證產量104.78萬噸;有機農產品企業9家,產品22個。隨著本市地產綠色農產品的發展,涌現出了松林大米、馬陸葡萄、南匯水蜜桃、倉橋水晶梨等市場認可度高的區域性品牌及在標準化生產、品牌建設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企業。其中,馬陸葡萄創始人單傳倫榮獲了“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質量獎個人金獎”。

三、政策推進總體評價

(一)目標對照

按照2018年出臺的推進本市綠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對比了各指標完成情況來看,實現了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生產環境更加清潔有序、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的目標任務。完成了“三區”劃定的指標,2019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綜合率達到95%,超額完成了綜合機械化綜合率達到94%的目標任務。

(二)政策的總體評價

通過三年(2018—2020年)努力,本市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因此“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滬府辦發[2018]21號)”政策執行總體情況較好。上海地產農產品已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99%以上),2019年本市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20%。盡管上海綠色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有影響力的品牌也不多,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差距。調研中發現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仍存在風險點,如個別外來種植戶購置農藥渠道不統一、使用農藥不規范等,使得全市農業面源污染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認證面積的嚴格要求以及宣傳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經營主體申請綠色認證的積極性。綠色認證農產品申報有嚴格的面積門檻要求,這降低了土地規模較小、土地零散程度較高的農業經營主體申報綠色認證的積極性。

四、促進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政策的有效落實

各區制定農產品綠色生產的針對性政策,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農產品綠色生產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應向綠色化傾斜,制定引領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各類專項政策措施。制定科學合理的綠色規劃,實施綠色項目,構建綠色治理、綠色修復、綠色補償等政策體系。引導培育和形成新的綠色生活觀,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城鄉生活方式,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綠色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強化綠色食品認證,農藥、獸藥、化肥等投入品經營和使用環節實現全程追溯管理。建立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探索生態循環水產養殖模式,實現規?;a養殖尾水治理全覆蓋。實施“互聯網+”綠色農業,引進創制蔬菜瓜果綠色高效生產、畜禽水產生態循環養殖等節能低耗智能設施裝備,重點打造蔬果“機器換人”綠色生產示范基地。構建農業公共信息化平臺,提高農業精準化服務管理水平。

(三)構建都市現代綠色產業的融合發展體系

借助城市市場、資金、人力、技術、信息等資源方面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探索城鄉融合的關鍵動力來源。建立以市場信息為基礎,農副產品交易為依托,農業生產性服務為主體,構建綠色農業多功能承載為支撐的現代生產、經營、市場及融合發展體系,并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全產業鏈打造、智慧農業大數據信息聯網等體制機制創新。以標準和品牌為引領,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通過項目化引導,積極孵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承擔引導生產、加工、開拓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四)促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品牌化發展

一是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化。生產優質、安全的綠色農產品是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品質基礎,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強化全程監管,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二是經營主體在經營品牌過程中,充分利用地方區域品牌,推動經營主體的品牌化進程,為經營主體創造更多拓展機會。例如經營主體利用“金山味道…松江大米…崇明清水蟹”“崇明金沙橘”等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的引領作用,提升農廣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二是提聞農產品的市場服務質量。特別要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農產品,促進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提升,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影響力和銷量,增加農民收入。

(五)搭建綠色農業發展的服務體系

一是構建綠色農業經營的服務平臺,提升綠色產業化經營水平。建立集約高效的服務業體系,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夯實農村地區綠色發展的基礎。二是建立金融、保險、法律等服務平臺保障體系。鼓勵和支持信貸、投融資和保險機構等共同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三是建立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強與規?;?、標準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企業、跨境冷鏈物流電商對接,拓寬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動高端國際綠色農產品跨境貿易發展。

作者:沈曉暉 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