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農業市場的功能優化
時間:2022-07-07 04:23:37
導語: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農業市場的功能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作為我國農產品銷售與流通的主要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其擁有價格形成等基本功能,考慮農產品批發市場對國家現代化發展起到的作用,本文從農業供給側改革層面出發,分析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概念與其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供給改革;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分析
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我國為了規范市場行為,確保農業供給側改革可以按照管控要求完成農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保障農產品供給向合理趨向推進,在當下加強對農產品流通領域渠道的完善等工作,不斷規范農產品批發市場環境,解決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存在的價格體系混亂、不正當競爭、農產品缺乏自主品牌、農產品質量低下,安全問題嚴重的弊病,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期間,考慮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我國經濟以及大眾生活發揮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斷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使其可以在運行期間具備地域功能、派生功能、必備功能,借此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我國農產品供給質量,完成農業結構調整規范農產品價格,降低活動交易成本,推動農業產業朝著現代化方向健康、持久的發展。
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概述
(一)農產品批發市場概述
在我國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眾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自身營養健康的關注程度與日上升。農業產業應該跟隨時生的改變,考慮大眾的需求意識到當下農產品供給質量低下、產品整體質量無法達到大眾預期的問題,快速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速度,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發展問題的實情,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通過供給側改革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掌握大眾對農產品的需求并根據信息技術完成市場信息收集與判斷,根據已掌握的信息確定供給需求,使供給結構擁有靈活、適應調整的特征,在滿足大眾供給需求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全要素生產率的控制,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期間,農產品批發市場相繼出現并不斷擴大其發展規模,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也愈加突出,最為明顯的便是農產品供給不足,政府為了解決農產品供給不足引發的問題,所以在計劃經濟時代采用統購統銷的制度限制農產品流通。改革開放后農業生產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為使農產品批發市場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保障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國家調整農副產品購銷政策,不斷的解除對農產品流通的相關限制,以此達到流通農產品的目的。隨著制度的完善與調整,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國農產品市場經過長久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健全了管控體系,但是在此過程中農村產品批發市場其在功能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市場功能作用效果,當下需要快速采取措施進行解決。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
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功能演進的角度,可以將功能體系分成派生功能、必備功能和地域功能三個層次。其中,派生功能包含交易、結算、質量、安全、監管、治安維護、環境衛生管控、維護市場秩序等內容;必備功能包含信息傳輸、商品集散、價格形成;地域功能涵蓋應急保障、城市環境維護、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業產業化、培育農產品經紀人。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需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考慮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情況,需要在完善交易功能與產品結算的同時,控制交易成本,優化價格,完善信息服務內容,快速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完成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需要意識到傳統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為了平衡供給需求量,需要在當下解決農產品庫存剩余量過多、供給短缺以及糧食安全等突出問題,還需要考慮到農業發展,在當下的主要目標是完成農業資源配置,增加農產品供給數量,提升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在我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業產業進行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水平,確定農產品整體供求形勢發生的轉變,應該讓供給與需求兩者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下,考慮到部分農產品供給存在結構性過剩、區域性過剩的弊病,同時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因為種種外界因素的干預而不斷攀升的現實情況,鑒于農產品在當下所面臨的實際處境,為了降低外部競爭壓力對其的影響,必須采用科學的方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加強農業科研研究力度,借此提高農業產品質量與產量。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視域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優化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農產品的生產布局已經發生極大的變化,以傳統農區生產為主要的產品供給方式,隨著農產品生產及商品化,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農產品遠距離流通、跨區域傳輸成為一種常態,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以及周期性與農產品消費的日常性存在一定的沖突,為了保證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在發展期間,按照大眾需求完成產品供給,解決農產品供求不平衡的短板,應該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期間,考慮到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各類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支撐,掌握農產品的供給關系,結合掌握的數據完成農產品需求控制。除此之外,還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滯銷農產品的生產,但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其基本功能在當前已經無法滿足農業供給改革的需要,交易方式單一、交易成本過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食品安全隱患的存在,均是當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交易方式單一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方式仍然以面對面為交易的主要形式,在此過程中并沒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使用信用交易、農產品期貨、交易拍賣、網上交易農產品等方式。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價格為導向,由于信息分析不準確,無法為下一期農產品提供信息指導,經營者與生產者難以憑借現貨價格完成下一期農產品生產,使得農產品價格可能陷入暴漲暴跌的惡性循環中,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會因為價格的不規律變化,存在極大的市場風險。
(二)交易成本過高
在農業供給側背景下,需要解決降成本、去庫存兩方面的問題,但是在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運行期間會因為交易成本過高,使得交易方式并不科學,無法有效的規避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的問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使搜尋農產品的成本不斷上漲,由此導致農產品質量鑒定與度量的成本也相繼上漲。我國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管控期間,采用的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方式不同,我國多個地區因財政資金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管控環節中的投入力度不足。此外,農產品批發市場多由社會資本投資,在誰受益、誰投資的營運模式下,投資者在農產品建設環節中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市場建設的主要考量因素,從而出現衛生費、管理費、攤位費、交易費等各種費用胡亂征收的混亂現狀,導致農產品交易成本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管,使交易成本不合理增長,對于農產品降成本、去庫存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
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商品化與專業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已經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其在冷藏、保鮮、分級、整理等配套設施仍不健全,導致檢測檢驗、供求信息、金融結算等配套服務,難以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下無法高效進行。我國不同地區因為當地經濟發展速度不同,農產品批發市場其管理工作與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差異,除了部分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擁有大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我國大部分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均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弊病。在產品交易期間,基本倉儲服務與其他基礎功能仍存農產品整理、分級、包裝、加工、冷藏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導致農產品批發市場難以滿足農產品流通需求。
(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構建科學的法律法規,完善農場品批發市場管控的相關機制變得異常重要,規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秩序需要根據批發市場管理需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目前批發市場在長時間運行的過程中,仍無法解決制度缺失、無秩序發展等問題,使得農產品批發市場難以達到良好的發展效果。當下低價獲取土地、部分地區缺乏退出機制,使得市場惡性競爭、農產品批發市場壟斷經營、胡亂收費等情況頻繁出現,嚴重的影響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安全運行。
(五)食品安全隱患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飲食安全的關注程度也逐漸上漲,但是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繁出現農產品食品安全,牽涉到農產品流通、生產、銷售等多個渠道,食品安全與質檢、工商農業等部門也有密切的聯系。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當前應缺乏系統的管控體系,存在食品安全監管責任不明確的弊病,同時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規模過大,還存在食品安全檢測難度較高的弊病,致使食品安全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處理,讓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心存疑慮。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場所,其在實際工作期間擁有著保障城市供給、促進農產品集散以及形成產品價格的重要作用,當下農業產業發展期間出現農產品消費需求過快增長,城市標志耕地面積大幅減少等問題,為使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順利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自身結構,完成去庫存等工作目標,需要快速處理以上提到的問題。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視域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優化對策
(一)完善農產品集散和交易的基本功能
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達到補短板、去庫存的目的,應該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市場導向方面的作用,同時應該增加農產品需求與供給間的配合程度,為進一步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作用,需要在當下改變傳統低效的供給方式,還應該完善農產品交易與結算的功能,達到降低交易成本與強化農產品價格的管控目的,從而可以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康的發展。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過程中,保證農產品基本功能不受影響,關注農產品產銷銜接方面的工作表現,考慮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科學規劃程度不足的短板,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區域布局前瞻性的情況下,必須發現其發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的弊病,市場業發展不均衡與布局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其在農產品價格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長此以往,導致農產品批發市場無論是在交易規模還是市場數量等層面均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超過中西部地區,在交易過程中為了有效地處理因資源浪費或首尾性競爭,從全國進行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布局設計,強化管控力度,激發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活力,統一規劃建設標準,通過科學的部署,使市場可以有序推進各項活動。除此之外,在農產品交易期間還需要考慮到產品自身具備保存時間短、食物易腐爛的特征。在交易過程中存在損耗大的弊病,為此應該完善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保鮮等基礎設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形成的損耗,同還需要完善農產品在包裝、分級、分類、卸載、金融結算等方面的服務功能,以此提升農產品的交易效率與流通效率。
(二)強化價格形成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功能
農業供給側改革應該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結構框架,確保其能發揮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關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形成功能,在功能優化的環節中利用準確的價格信息,完成農業結構的調整,將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產業發展目標,為市場安全、可靠的運行提供科學依據??紤]到農產品生產具備周期性,為了保證農產品可以在規定周期內正常的進行商品交易,使其價格不會受到影響,需要掌握農產品在市場中的供求關系,還需要對農產品在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供給狀況進行科學的預判,根據預判信息完成農產品生產作業設計,考慮到期貨交易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行價的沖擊,為了使農業生產者可以獲得精準的價格信息,在發展過程中保證農產品價格仍處在穩定的區間中,需要考慮到倉單交易、農產品拍賣、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上交易與信用交易等方式,在農產品批發交易環節中的發展情況??紤]到多種交易形式彼此間相互配合的關系,為了建立更為科學的多層次農產品價格體系,需要加強對農產品在市場中各方面數據的收集強度,為生產者與經營者提供更為全面與準確的價格信息,從而發揮產品批發市場在價格導向方面的作用效果。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期間,通過補短板、降成本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流通成本與交易費用均是產品滯銷的重要影響因素。拍賣交易其在競價、分級等方式下擁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權威的價格信息,構建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
(三)明確信息服務和公益性的衍生功能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充分發揮流通過程市場導向在農產品生產中的作用,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為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增加農業生產者的實質收益,要求農產品批發市場為參與農產品交易的生產者、運營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其中,包含農產品質量、數量、流向、價格、品種、庫存水平,讓生產者與運營者可以掌握市場變化情況。除此之外,建立權威的農產品信息平臺,規避農產品準確性不足、供求信息過于分散等問題,防止經營者與生產者因為市場主體信息不對稱,使得農產品無法正常銷售。
四、總結
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我國大眾的需求與農業生產者生產建立一條互通的橋梁,使農產品價格形成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其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擁有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發現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很多問題,農產品供求結構不合理生產成本急劇攀升,國內外低價農產品進口幅度迅猛增長,在多方壓力下使得農產品庫存呈現出極不合理的布局,一些農產品的庫存水平出現增長趨勢。考慮到農產品是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大眾對于農產品要求不斷上升的實際情況,因此當下需要根據大眾對農產品的需求,完善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通過明確信息服務和公益性衍生功能等措施,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作用效果。
作者:李丹麗 單位:湖北省十堰市蔬菜貿易管理服務中心
- 上一篇:招商辦上半年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
- 下一篇:農村會計職業化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