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析
時間:2022-05-05 03:00:06
導語: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特色產業明顯,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
玉米制種、馬鈴薯加工、肉牛養殖、高原夏菜、設施葡萄等特色產業是張掖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圍繞這五大主導產業,目前已開展金張掖玉米制種基地、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工程、百萬頭肉?;氐裙こ探ㄔO,加速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經過20多年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像奧瑞金種業、金象種業、愛味客馬鈴薯加工等龍頭企業加工集群已經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全程銜接,龍頭、基地、農戶的利益機制日趨完善。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已初步形成。地域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發展生態經濟有潛力2007~2011年,張掖市生產總值從146.5億元增加到256.6億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137元增加到646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58元),年均增長11.26%,全市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增幅位于全省前列。張掖市還充分利用甘肅省建設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區的機遇,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在推動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種養加結合等產業循環式組合和生產的實踐中,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
二、張掖市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劣勢(W)
1.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生態農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必須借助若干掌握一定技術的農業企業作為推動其發展的動力和龍頭。張掖市的龍頭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檔次低,競爭實力較弱。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僅132家,建成產業化基地面積29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4.9%,現有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僅1家,省級龍頭企業僅34家。除玉米制種外,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品牌認知度低,缺乏特色農產品品牌,而且市場占有率低,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物流等流通組織規模小、季節性強、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2.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限制了產業集群的協同增長實踐表明,市場競爭力的強弱與組織化程度正相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要求不斷全面化和復雜化。同時,農戶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隨著家庭生產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的提高不斷加劇。2010年,張掖市已建成運行良好的專業合作社和協會387個,其中,工商注冊的合作社328個,入會成員3.61萬人,帶動農戶11.76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0%。合作社雖然數量不少,但大部分產業規模小、輻射面窄,合作經營的有效半徑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圍,跨鄉鎮、縣區合作的較少,輻射帶動能力弱,與市場的契合度不高,張掖市的農業主體仍然是傳統農業,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導致農業對其關聯產業的依賴性可強可弱,使農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表現出兩面性的行為,典型的表現就是訂單農業的違約率較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自于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和協同效應,農戶的這種機會主義的行為直接限制了集群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3.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場支撐張掖市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專門從事農產品的營銷機構數量和規模都很有限,同時受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又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農業科技部門的官辦色彩較為明顯、涉農金融部門的金融支持力度還有限、技術研發部門與農戶和企業的合作機制尚未理順、農資部門的服務理念還不到位等現象,都使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生存和發展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撐。
4.各類經濟要素稀缺,集群層次低張掖市地處西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東部地區有較大的差距,其內部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經濟要素在收益差異的吸引下不斷向其他地區流動,導致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各類經濟要素稀缺。另外,目前農業發展還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的低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優勢建立,勞動力素質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一般,并且大多數企業仍屬于傳統的農產品初加工,產業鏈短,經濟附加值小,影響了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和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這些特性決定了其產業層次低,進而造成生態農業產業集群在低層次水平上徘徊。
三、張掖市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機遇分析(O)
1.新農村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良好契機自2004年以來,國務院連續9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以“三農”為主題的,在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水利改革、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都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充分凸顯黨重視農業、體恤農民、改善農村生活、破解“三農”問題的執政理念,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空間。而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更是從物質、資金、技術上給予西部相當大的支持和政策優惠,這為張掖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生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2.綠色消費悄然興起的市場機遇隨著全球綠色環保意識的逐漸加強,人們的價值觀念、消費心理、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重視環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已經成為21世紀新的消費時尚,健康生活、品質生活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膳食要求也趨于多樣化,食物結構隨之出現變化,保健食品、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逐漸增加,為特色產品、綠色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3.綠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平臺2010年8月,農業部認定50個縣區、墾區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張掖市甘州區成為甘肅省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了深入探索綠洲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的發展道路,加快推進張掖國家級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進程,已經開展了科研示范項目430項,全市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83萬畝,無公害生產面積達到212萬畝,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面積達到84萬畝,是甘肅省率先實施現代農業開發的典型。
4.土地流轉機制為規模化經營帶來機遇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為改變土地細碎化經營現狀,積極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留下更大的空間。土地流轉將對張掖農村產生三方面的重大影響。一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農業規?;?、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的高質量、商品化生產。二是通過流轉將分散的土地相對集中在種田能手、種植大戶手中,有利于采用現代技術條件裝備農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區發展,土地效益將在現有基礎上大大提高。三是土地通過流轉,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四、張掖市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威脅分析(T)
1.生態農業的政府主導行為缺乏內源動力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張掖市生態農業建設依然停留在政府層面,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府行為,其直接表現就是推廣方式與方法的單一性、強制性。政府在生態農業推廣過程中很難充分考慮農民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以及市場需求,這種缺乏內源動力的生態農業往往會被當成一種政績或“形象工程”,在追逐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標驅動下,生態農業集群發展會不會被演化為一種短期經濟行為?是否會出現“圖生態環保之名,行開發破壞之實”的結果也不是沒有可能。張掖市未來經濟發展生態是保障,但經濟相對落后的現狀,使得農戶對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的渴望大于對青山綠水的渴求,當生態農業建設缺乏農戶的參與熱情和接受程度,無法轉化成農戶自發的行為時,政府推而不廣的局面必然出現,生態農業的效果也因此會大打折扣。
2.生態環境惡化的硬約束生態環境惡化首先是水資源日漸短缺,難以滿足生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張掖市可利用水資源總量26.5億m3,扣除黑河向下游分水9.5億m3后,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資源量1250m3,畝均511m3,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7%和29%,有限的水資源同時又遭遇用水效率不高的事實,農業灌溉用水占了全市總用水量的85%,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用水比例為85:2.5:2.5:1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52%,也遠低于全國72%的平均水平。其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嚴重。張掖市水土流失面積達3.98萬k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40%,沙漠化、鹽漬化面積也在蔓延至67.5萬k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6.1%。再次,自2000年起黑河連續十幾年向下游分水,使得中游缺水嚴重,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上升,地下水位多呈下降趨勢,祁連山雪線上升,加之水源涵養、濕地保護投入資金不足,人工綠洲和生態濕地面積萎縮,防風固沙林帶成片枯死,黑河中游地區生態環境自然退化,生態功能日趨下降。
五、張掖市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探討
1.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引導作用,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支持和推廣力度由于農業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多數項目在短期內沒有直接利潤產出,因此市場無法予以有效調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生態環境整治和建設的對象大多為公共資源,其消費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故需要政府通過法制手段,對有關環境方面的諸多問題予以有效約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外部氛圍及其內部軟環境。另外,政府可以通過撥出專項資金用于發展生態農業,對實施生態耕種的農戶進行補貼,既保證了農民的收入,也刺激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此外,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有效地技術支撐。還要幫助消費者了解生態產品的價值和特點,使消費者取得共識,以此來促進生態農業加速發展。
2.依托特色產業和生產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產品基地是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所需的原料和銷售的農產品的集中產地,是農產品批量、均衡供給的保證,建立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也是提高加工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源。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延長農產品銷售時間、空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綜合功能,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政府要在龍頭企業的發展中應積極引導,“給足給活”政策,讓農戶廣泛參與,通過多種形式突破龍頭企業的資本限制,最大限度地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參與龍頭企業建設,壯大龍頭企業實力,提高其輻射帶動能力。另外,還要大力扶持和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同業聯合體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規范組織內部各方行為,增強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能力,以分散風險,提高效益。
3.重視和培育生態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生態農業區域品牌是指在某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農業企業所屬品牌的商譽總和。它代表了一個地方生態農產品的主體和形象,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改變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消費的心理偏好,從而創造市場需求和農產品的有形價值。政府應引導本地區若干弱小生態農業品牌整合成區域名牌,形成整體優勢,提高生態農業總體效益、保證農民利益增加,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4.加強生態農業集群中各經營主體的分工協作,培育生態農業市場服務體系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不是來自簡單的企業集聚,而是來自集聚之上的交易、技術、信息和社會網絡結構,才能能發揮規模效應,增強竟爭與創新優勢,提高區域竟爭力。首先,獨立的物流、信息公司在生態農業集群式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對于供應鏈的一體化發展、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的形成、保證貨物供應的及時快捷以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增強生態農業集群中各經營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協作,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發生;再次,利用農資服務、教育培訓、專業合作組織、金融機構、現代媒介等中介機構的作用,使這些組織和機構在收集市場和技術信息、制定行業標準、創建區域品牌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最后,實行“農、工、貿、科”一體化,營造有利于生態農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
作者:張芬昀曹美珍單位:河西學院政法學院
- 上一篇:原生態農業的特性綜述
- 下一篇:談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