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時間:2022-08-29 09:42:06
導語:山地生態農業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巖溶地貌條件下的山地特征是石頭多、土壤瘠薄、土壤水分及熱量交換速度快、保水保肥能力較差。科學發展“喀斯特山地農業”就是要遵循喀斯特山地的自然和社會規律,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推動生態良性發展,確保農業與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循環再生和持續使用,防止環境退化??茖W推進喀斯特山地農業持續發展,實現環境與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建設喀斯特山區農村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喀斯特山地;生態農業;建議
1用產業化經營方式推動喀斯特山地農業發展
喀斯特山地農業具有資源分散,結構復雜,生產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規模要效益,用生態提高效益,就要將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組織起來,利用優勢的生態環境條件,生產特色優質的農產品,將分散的綠色農產品有組織地推向國內外的高端市場,并創立自己的產品品牌,以優異的品質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規模效益的有效的組織手段,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要在遵循生態規律和原則的大前提下,把相對獨立的各個人工生態生產系統按產業化經營的形式與要求融合起來,進行統一安排和組織[1],實行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走“小群體—大規?!笃放?,小農戶—大基地—大市場”的發展路子,使其在總體上既能獲得優質、營養、安全的綠色產品,同時爭取生產產量最大化,從而實現經濟和生態運行的良性循環[1],實現品質、品牌、效益的有機統一。
2用現代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
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能夠減少產業污染,控制農業污染的發生,產業污染的科學防控與標準化生產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充分利用生態產業具有的橫向聯系和縱向循環的特征,在不同產業間做到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形成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科學體系,通過不同生物種類的作用與食物循環利用,配合相應設施的輔助處理,實現污染物在系統內形成的資源循環利用與全量回收,向系統外的污染零排放[1]。
3政策與科技扶持,是喀斯特山地生態農業發展成功的關鍵
一是建立生態農業生產積極的支持政策。把發展生態農業資金列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對實施生態農業的先進單位給予獎勵,政府建立和實行多種生態農業補償方式,包括財政轉移支付、直接支付,通過項目對向生態農業體系轉型的業主提供資金支持,并與相應的環保措施掛鉤[2],加快產業壯大。二是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科研和教育。注重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密切結合生態農業科研與教學,加快成果推廣,定向培養生態農業科研技術人員,資助生態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社會經濟服務、田間試驗等[2]。三是加強生態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對生產者提供培訓、信息和咨詢服務,鼓勵生產者發展生態農業,建立技術示范推廣基地,推廣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防治、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2]。引導消費,幫助消費者了解生態產品的價值和特點,促進生態消費市場形成并保持穩定增長。
4發展綠色食品產業
綠色食品是生態農業的終端產品,生態產業在農業和食品工業中已經得到更廣泛的重視。要保證綠色農產品品質,必須按標準化進行生產,即運用“統一、科學、協調、選優”的原則[1],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生產區域及區塊相對形成的自然隔離的有利地形地貌特征,制訂和實施科學的生產標準,把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產后加工、貯藏運輸等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確保產品質量達到綠色及有機的級別高度。
5發展喀斯特山地農業的主要措施
(1)建立規范科學的綠色農產品認證機制,充實和健全綠色食品管理機構,積極開展產品認證工作[1],加速進行特色生態農產品的產地及品質認證,以認證促品牌建設,實現產品品牌化。(2)根據國際和國家有關標準,結合各地的情況,制定和完善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標準和加工操作規程,包括農產品原料產地的環境要求,肥料、農藥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以標準化管理來強化綠色產品的質量保障體系[1]。(3)對農產品實行最低標準的無公害化生產,用無公害化生產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使農產品實現無公害化生產,對包括田間生產操作、機械應用和加工、保鮮、貯運、銷售等各個環節,實行全程監控。(4)加強喀斯特山地農業生產發展,逐步實現清潔生產。從國內外市場需求分析,在現階段和未來很長時間,都是喀斯特山區農業產業的主要方向。產品主要應定位在無公害化生產的層次上,逐步減少化學品的使用,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1]。因地制宜開發區域特色有機肥料,增加對綠肥、餅肥、菌代料肥、農產品及食品加工廢渣、沼液、畜禽肥、微生物肥,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等的使用補貼力度,加快以有機物替代化肥及化學農藥的進程,實現清潔生產。
6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推進喀斯特山地特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對農業環境和環境問題的熟悉者、影響者、保護者、受益者,農民的生態意識,直接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1]。自然農業低產、低效,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食品保障,農民缺少主動增加投入的動力;石化農業是以持續增長的高投入,獲得高收益,這樣的經營方式難以持久和主動調整,帶來的是農村日漸嚴重的資源退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梢姡鷳B意識淡薄,直接關系到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劣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涉及到全體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影響著工業發展和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同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為農民生態意識的提高指明了方向[1]。
7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補償和獎勵機制
(1)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及地方財政支付生態補償和增長機制,持續加大環境生態轉移支付額度,形成長期可靠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基礎。(2)征收“生態稅”。稅收作為有效的經濟調控手段,在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應該考慮設置生態稅種,使用方向是生態補償與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3)政府“贖買”。劃定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禁止商品性采伐,生態公益林由政府持續贖買和持續支付,支持恢復、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建立起生態保護也能獲得經濟效益的體制,要讓保護者充分受益,以利形成一種全民的生態、文明的生態、科學的生態、和諧的生態,讓生態文明持續為農業貢獻力量。(4)制定對生態保護和建設成績顯著的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全民、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
作者:郎元興 單位:興義市農業和扶貧開發局
參考文獻:
[1]楊偉章,楊淅.生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有效途徑[J].新農村,2011(12).
[2]丁聲俊.生態農業,主導農業生產模式[J].人民日報,2014-10-08,15:30.
- 上一篇:生態農業發展近況研究
- 下一篇: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