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優勢及發展思路

時間:2022-06-22 03:37:58

導語:生態農業優勢及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優勢及發展思路

1優勢

1.1“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逐年增長。建平縣“三品一標”認證總面積329萬畝,其中: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為32萬畝(耕地22萬畝,林地10萬畝),產量為6.42萬噸,有機食品認證企業6家,認證產品47個;綠色食品認證面積57.8006萬畝,產量為54.0605萬噸,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3家,認證產品28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209.5萬畝,產量為144.25萬噸,無公害認證企業6家,認證產品15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分布于朱碌科鎮、白山鄉、張家營子鎮、八家國營農場等全縣29個鄉鎮場街。1.2化肥施用強度降低。將一定區域內作物全生育期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總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既能保證作物產量,又減少化肥用量。主要采用的技術方式有總量控制、區域配肥、有機替代等,2017年全縣農作物畝均節肥1.856kg,總節肥3248.05萬t,畝均增產74.03kg,總增產12.955萬t,畝均增效168.12元,總增效29421.35萬元。1.3秸稈利用率逐年提高。建平縣秸稈總量常年在150萬噸左右,2014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量113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5%;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量達12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80%;2016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預計達到90%。其中:2014年秸稈還田規模52萬畝,62萬噸;2015年秸稈還田規模60萬畝,72萬噸。規模較大的平整地塊全部實現秸稈機械粉碎還田,山坡梯田全部實現整秸覆蓋還田。1.4土壤無重金屬污染。自2012年10月開始,建平縣逐年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進一步明晰建平縣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分布、特征等基礎信息。建平縣農產品產地面積276萬畝,共計取樣點1380個,經普查,建平縣土壤無重金屬污染和其它化工污染,適合發展生態農業。1.5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充分利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劑、配合推廣深松深翻、測深施等技術,構建合理耕層,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發展思路

2.1強化組織,完善機制。生態農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建立統一協調,分工管理的運行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體系,落實生態農業建設的各項規劃。2.2加強宣傳,增強意識。盡管《農業法》對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有原則性的規定,但還需要各種媒體廣泛宣傳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知水平,自覺提高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意識。2.3加大投入,持續增長。要依據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導向,以農民與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投入機制。2.4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點上求突破,在面上求發展,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特別要搞好生態農業示范區試點建設,使其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樣板,為生態農業的規模發展提供經驗。

3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建設“五位一體”,相輔相成,是全面建成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主要標志和重要內容。作為農業大縣,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從長遠出發,立足建平實際,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為建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春.東北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駱世明.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生態農來[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3]顧進飛.生態農業進展的制約因素[J].農業環境與進展,2012,15(2):8-9.

[4]卞有生.生態農業基礎[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6

[5]李紅軍,張富平.生態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優勢、作用及建設模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16(2):23-24.

作者:王文艷 單位: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