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研究

時間:2022-06-23 02:48:07

導語: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研究

1我國生態農業情況

1.1農業本身生產階段引進外來農業品種的影響。在農業生產階段,伴隨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農業品種越來越多。大部分物種都隸屬外部引入品種,導致本區域許多動植物被影響與種族結構與數目的平衡被打破,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并且,引進物種的生產使用了轉基因科技,有著高產、抗病害的功效,引進物種與它類物種在成長階段,互相雜交讓相異的基因融合,導致大部分生物品種出現危險,甚至有滅種的風險[1]。1.2農業生產階段所用的化工商品的影響。當代農業已經變更了傳統的農業望天收獲、依賴環境均衡發展、產出能力弱、沒有保證等局面。伴隨科技的日新月異,人類使用科學技術,催生了推動農作物成長、提升農作物抵抗病害功能的新式農藥與化肥等商品。然而,大批次的運用新式農藥、化肥等化工商品,提升畝產量,也讓農藥、化肥等化工商品在環境中大批留存,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生物絕種,引發生態風險。1.3農業產業結構調節的影響。為了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宏偉奮斗愿景,達到共同富裕,只依賴農業生產農作物會讓農業發展的格局變得極小。所以農業對種植構造、產業鏈等的調節,組成以農作物為核心的產業鏈,能夠讓一部分農業發達的地區先富起來[2]。在該階段,農業引進了大批經濟農作物為種植受體,比如,蔬菜水果、中藥材、花朵等,農業增產功效明顯。然而在該階段引進了新的污染源,比如,相異的天敵、新型農化藥物、土壤等新的模式,都加速了農業生態的不均衡發展,導致生態被破壞。1.4農業深加工產業、體系化產業影響農業工業化是當代鄉村的一大特色,以農業商品為下游資源,在鄉村構建深加工公司,完成農業產業鏈的打造。比如:面粉公司、食用油煉化公司、牲畜公司、牲畜屠殺公司等,農業產業鏈也開始向當代化靠攏。并且,當代農業對生態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影響更為惡劣[3]。

2綠色發展理念下生態農業人發展的策略

2.1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生態健康、平衡發展、高產能化。怎樣讓傳統農業經濟向生態農業經濟轉化,是我國當代農業建設需要面臨的課題。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狀況來說,可以看到從改革開放之后,學術界對農業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缺陷,例如人口基數變大與土地緊缺的沖突、土地污染日漸惡劣并且使用率偏低、農業生產力滯后等,給出了農業經濟應關注可持續發展,就是說構建以綠色理念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經濟師本世紀農業經濟進化的一種態勢,是一類農業生產系統與農業經濟體系互相融合的循環經濟體系,就是說是一類穩態經濟。其揚棄了傳統模式——過分依靠化學商品、礦物燃料而對資源、生態進行毀滅性打擊的發展方法,倡導農業生產應具備可再生性、繁雜性,這也是農業發展模式要和生態體系的繁雜性、生物的多元化維持內在統一。因此,怎樣調和農業、生態與資源的關系,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科學發展四生態農業經濟進步的前提與基礎。在價值觀層面,生態農業經濟需要耕地的價值健康,人類與生態間的價值健康。所以,在發展方式方面,生態農業經濟需要提升農業產能,要和人類、資源、生態等平衡發展,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能夠同時獲得,進而讓整個體系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互換位于低消耗、有效合理的資源循環再使用的可持續的態勢。因此,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階段,參考何種經濟價值觀,也會導致效果的不同。在綠色發展理念下,農業產出過度倡導經濟增速,卻忽略對資源、環境的維護,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與鹽堿地叢生等難題。這樣的難題已經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比如,1980年代,對生態農業怎樣發展等課題,專家學者從學識與實操兩大層面實施了研討:學識方面,解析證實了農業生態體系與構造、農業生態經濟生產觀、生態經濟的需求觀與生態經濟價值理念等中心議題,深入探討其內有的價值是否合乎準則;運用方面的研究是是否能找到一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設計思路、策略、預案等。目前,以綠色發展觀念為理論基礎的農業進步態勢,為當代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就是指平衡、低碳、新歡、無風險、清潔、節省、高生產效率的發展模式。具象化地來說,生產模式應潔凈環保;資源使用應低碳并確保二次使用、節省高能;產業鏈應生態平衡、秩序井然、高能高產;商品構造是綠色有機、保質保量,優先考慮生態[4]。2.2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方法論準則——整體共生、體系優化。被當做生態農業經濟價值旨歸的生態經濟價值觀倡導農業產出不但要保證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進步,并且生產方式、生產觀念均要遵守整體、有機、生態經濟、生態德行的準則,并需要保證土壤、資源以有機、整體性、生態的倫理關注。因此可以想見,生態經濟價值觀的方法論準則應整體化與生態化。當中,整體化以生態學為理論源頭,倡導人類與生態是有著繁雜特征、多元性并最終趨同的整體,并在此前提下深入談老一致性與多元性并存的可能。這是由于在生態體系內,物種多元性是保證整個體系均衡的前提和基礎;反之,體系的完備性也有助于保證體系的多元性。有鑒于此,在綠色發展觀念的引導下,以生態經濟價值觀為前提的生態農業經濟進步應著眼于共生性準則。體系優化性準則為方法論準則。整體共生性準則倡導的是生態、人類與社會間關系的整體性、內在關聯度與并存性。其目標是,透過有機單體、物種、生態體系、壽命過程的實體性與其相互間的互為補充、共生共滅對的關系,變更人類對生態的征服與冷漠的心態,進而讓人類在與生態共處時不但應遵守自然定律,還可以讓自然本身敬畏自然。既應從道德的視角敬畏自然,也不應單從個體的利益或地區經濟權益為切入點去維護生態環境。這是由于生態體系是社會的道德規范,而不單是個體的道德規范。在以生態經濟價值為旨歸的生態農業產出階段,讓經濟效益與生態效應并存并協調發展,以規避因為農業產出給生態帶去永久性傷害。體系優化性準則則倡導整體價值的最優化,就是指透過人類、生態與社會三大子版塊間的和諧并存的良性循環,讓人類與生態的復合生態體系能夠長期位于和平的態勢,讓系統價值優化不再是空談。

3小結

生態農業是對接傳統農業完成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新業態,其倡導生態保護、綠色無害,是生態文明構建的體現。以“綠色發展”觀念下的生態農業經濟,應倡導以生態學為主的生態經濟價值理念,而生態綠色、均衡循環、高產能化是基礎發展模式,整體共生、體系優化等是其發展準則。在具象化的操作中,生態價值取向是對整體共生性準則與體系優化準則的最完美的詮釋。生態價值取向對價值的解讀也是生態環境特點的,怎樣在綠色發展理念下解決生態農業發展難題,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學術界探討的焦點問題。

參考文獻

[1]許標文,鄭百龍,曾玉榮,等.以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福建省生態農業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臺灣農業探索,2016,(3):74-77.

[2]劉萍,何耀明.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與規劃[J].農業經濟,2017,(7):32-33.

[3]李國鋒.“綠色發展”視域中農業面源污染協同治理初探——基于山東省的調查分析[J].農業經濟,2017,(9):6-8.

[4]李婷君,華玉武.綠色發展理念下京郊生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J].農業展望,2017,(1):49-53.

作者:吳丹 單位:重慶市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