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05 10:45:08

導語: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要:生態農業旅游是一種現代化旅游形式,實現了旅游行業與現代化農業的有效結合,符合當前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可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為我國旅游行業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鑒于此,本文主要對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綠色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30億旅游者中,有50%以上的旅游者更加青睞于周邊旅游。生態農業旅游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旅游活動項目,其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依托,可將農業生產活動打造成具有現代化氣息和生態效應的旅游類型。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十分迅速,各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紛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但實踐過程中頻繁出現問題,如何化解這些問題成為我國農業生產和旅游行業發展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鄉村文化和生態農業為資源基礎,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學原理及生態學原理的綜合指導下,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設計規劃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凸顯農業生產的旅游和生態功能,集鄉村體驗、農業生態觀光、生態農業建設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旅游形式。由此來看,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二是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引入生態環保意識;三是實現生態環境、旅游行業及農業生產的協調穩定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生態農業旅游既具備旅游行業的開發價值,同時也能在鄉村環境中帶給游客教育意義,如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不僅僅包括各種農業生產活動,同時也包括一些農業觀光活動,如鄉村民俗風情、農家樂等。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實現了對農村生態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同時也實現了生態旅游活動與農業生產活動的有效融合,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凸顯其生態性、趣味性及藝術性特征,為游客提供集觀賞、娛樂、健身、求知于一體功能服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

首先,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我國很多鄉鎮開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打造了很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效融合。實踐表明,這種發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帶動各地農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主要是將各地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充分挖掘農村地區的旅游資源價值,推動旅游行業朝著多元化、個性化、合理化方向發展。但縱觀當前發展現狀,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發展過程中未能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個別開發商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對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規劃,因此,很難達到預期發展目標,甚至對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破壞,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其次,按照功能可將生態農業旅游分為體驗式旅游、觀光旅游等,任何一種旅游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從而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目前,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由于對自身特色定位不夠清晰和明確,導致體驗性不強。例如,體驗式旅游能夠為游客提供的體驗項目數量十分有限,且旅游基地的設計手法較為單一,因此很難對游客產生吸引力。此外,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品牌推廣意識,對該行業發展帶來了阻礙,很難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最后,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對農業生產進行有效的規劃,可最大限度地凸顯旅游業和農業的價值。但從當前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個別開發商過分追求經濟利潤,未能嚴格遵循農業生產規律和生態保護理念,活動內容缺乏人文氣息和文化內涵,趣味性不足,因而不利于生態農業旅游價值的有效提升,很難起到地區性帶動和示范作用。

三、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綠色戰略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嶄新方向,充分凸顯了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統一的理念。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綠色發展也是重要任務之一,其可以為整個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為此,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時,可將綠色發展戰略融入其中,并將其作為總指導。

(一)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及政府引導的開發策略

我國在開發和整合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各地政府部門應積極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例如,對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全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嚴格遵循科學發展、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重復開發問題,節約資源,提高各種資源的應用效率,減少各種混亂無序開發的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穩定發展。此外,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應提升對市場運作的重視程度,積極鼓勵社區群眾參與其中,從而構建出協調一體的發展模式,在維護鄉村利益、村民利益的基礎上,對旅游者、開發商及政府的力量進行優化整合,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參與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的積極性。

(二)全面優化產業結構,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要想提高生態農業旅游行業的價值,就要盡可能多地開發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各地應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實現與當地特色資源的有效融合,對產品結構進行全面優化,注重其生態效益與價值的充分發揮,從而為區域內生態環境、勞動力及生產資料的協調發展提供保障。此外,還要明確生態環境內部因素之間的聯系,提升系統生產力,對產品結構進行全面優化。同時,在對農業旅游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及生產力發展情況,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整合,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和風土民情,提升產品文化韻味,最大限度地凸顯地域特色,從而充分滿足多元化旅游行業的發展需求。例如,在安排旅游活動時,可以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活動進行,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提升旅游吸引力。

(三)注重環境保護,提升衛生標準

要想實現生態農業、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需要依靠當地管理人員、村民、游客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各地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置一些適宜的規章制度,使每一位游客都能明確自身職責,真正做到獎罰分明。此外,還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強化對游客與當地村民的教育,使其具備較高的生態意識和個人素養,提升其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為景區的更好發展貢獻力量。相比很多大城市,個別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的衛生狀況相對較差,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設置衛生標準,積極營造健康生態環境,為游客提供舒適、良好的旅游環境。

(四)生態文明和生態農業旅游協調發展

在當前的綠色發展戰略下,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要強化其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如此才更加有助于綠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效融合,需在鄉村自然環境下,積極打造出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景區旅游。若鄉村特色得不到充分凸顯,則生態農業旅游便會失去其應有的特色。為此,在設計和規劃景區的過程中,在對各種旅游項目及配套設施進行安排時,應注重環境與建筑、民俗風情的有效結合,確保農業和生態之間的穩定關系,實現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從而逐步實現綠色發展目標。

四、結語

在當前的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為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地政府出臺政策支持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并規范開發商的行為。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各地的民俗風情和生態環境,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有效融合,充分滿足現代人們對旅游行業的多元化需求,實現旅游業及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瑞秋,羅彬,魯民.“廣東大力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專題⑥龍川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J].廣東經濟,2018(1):26-29.

[2]馬勇,劉軍.中國旅游發展筆談——旅游生態效率與美麗中國建設(一):綠色發展背景下旅游生態效率的核心價值及提升策略[J].旅游學刊,2016(9):1-3.

[3]趙群毅.海南的綠色發展之路——“國際旅游島”戰略下的思考[C]//2010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大會,2014.

[4]李彥斌,胡愛敏,王紅梅,等.衡水市實施綠色發展、生態農業戰略的對策研究[J].河北農機,2018(2):9.

[5]許標文,鄭百龍,曾玉榮,等.以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福建省生態農業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臺灣農業探索,2016(3):74-77.

作者:李存霞 朱海玲 單位: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