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發展與實踐探究
時間:2022-06-19 04:40:23
導語: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發展與實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是一種踐行綠色、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集約化農業生產模式?!稗r業農村部永和鎮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基”核心園區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現代生態農業園(以下簡稱園區)。園區通過多年建設,形成、完善和發展了一系列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體系和經驗。園區建設對于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助力地方產業融合、輻射和帶動黃淮海地區農業升級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生態農業;園區;黃淮海;模式
現代農業園區可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帶動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業轉型升級[1]。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2017年4月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將生態元素融入現代農業園區,對于創新農業園區發展理念、提高農業發展內涵、減緩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改善農產品品質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解析案例是較為標準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園,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其為生態農業發展和生態農業園區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區域概況
園區所在地永和鎮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安陽市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市域范圍內現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農業農村部建設基地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3個以及市級農業科技園區22個。永和鎮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東20km處,E114°45',N30°51'。東西5km,南北11km,面積48km2。轄40行政村。安陽洹河、洹南渠和洹東渠橫貫全鎮16個行政村,水力資源豐富,形成了生態宜居和自然優美的地理環境[2]。
2園區概況
隨著農業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3-5]。圍繞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建設了共計13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以期通過集成打捆配套生態農業技術,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為我國農業的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在這個大環境下,河南省安陽市作為黃淮海地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于2013年9月被農業農村部批準建設永和鎮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基地。該基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整鄉推進的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基地。基地核心園區由農業農村部和安陽市農業科學院共同建設,面積約40hm2,是一個集科學研究、種養殖結合、設施農業、生態果園、產品加工、觀光采摘、生態體驗和文化傳承創新等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
3園區發展優勢
3.1區位優勢。園區位于安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東部,是安陽市城市和經濟發展的活躍區域和重點方向,是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農田生物多樣性觀測和保護項目建設基地,也是永和鎮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建設整鄉推動的核心區域,區位條件優越。3.2交通優勢。園區距安陽市區15km左右、濮陽市60km左右、邯鄲市85km左右。園區位于341國道和515省道交匯處,緊鄰“南樂—林州高速公路”,約5km左右距離,距安陽東高鐵站13km左右,距離邯鄲機場80km左右,距新鄭機場200km左右,連接安陽、濮陽和邯鄲等地區,交通便利。3.3生產生態環境優勢園區位于黃淮海區域。域內地勢平坦,四季分明,自然環境良好,擁有較好的光照、氣候、水源和耕地資源,具備優良的農業生產優勢和生態環境。
4智慧生態園區建設模式
4.1種植結構的多樣性。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闡述了調整全國種植結構的重要性。園區從開始建設便超前性地對整體種植結構做了科學合理的規劃。除了建有小麥、玉米和豆類等主要農作物繁育區外,園區還發展了生態果園及設施農業,同時規劃了農田生物多樣性觀測試驗區域。這些對提升園區作物多樣性、豐富園區產品種類、增加園區景觀層次感和保護園區生物群落等都具有重要價值。4.2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園區針對科研及生產投入的灌溉水、農藥、化肥、農業機械和勞動力等進行科學管控,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草實施生態化防治措施,對農業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同時在智慧農業、產業融合、產業扶貧和文化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全國范圍內農業用水消耗量較大,占據國民用水量的70%左右,水資源越來越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6,7]。園區建設過程中采用噴灌和滴管相結合的方式灌溉,節約了大量水資源??茖W合理的灌溉措施同時調節了土壤緊實度、孔隙度及孔隙分布,改善了土壤質地及粒徑分布,使土壤結構、土壤含水量、土壤通氣、障礙層次深度、氧擴散率和土壤耕性等均處于良好水平,恢復和培育了耕地質量。園區利用科學、綠色、無污染的現代生態技術及先進管理模式來預防和減緩區域內的病蟲草害。園區采用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黃籃板和微生物菌劑等預防病蟲害,做到減少環境污染和病蟲害防治兩不誤。對園區雜草,采取人工除草和中耕除草機除草相結合的方式防治,做到既達到除草效果又保證除草效率。園區同時發展林下養鵝等生態林果模式,做到除草、控蟲、養殖和林果生產平衡發展。農業生產過量施肥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緊迫問題[8,9]。園區經過長期科研和生產實踐探索,做到了化肥施用量減少30%而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基本不受影響。與此同時,園區還引進和使用微生物菌肥及沼肥等來供給作物養分,兼顧改良土壤和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這些技術模式都成為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的實效性措施[10]。園區對農業科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業廢棄物統一回收處理,不增加農業廢棄物引發的新污染。園區構建以互利為紐帶的產業循環模式,“秸稈—沼氣—蔬菜/糧食/水果”、“秸稈—沼氣—有機肥—種植”和“蔬菜廢棄物—有機肥加工—種植”等多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園區改變了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增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的模式,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園區統一收集農膜及包裝物等農業投入品,通過對農業投入品的回收再利用,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4.3智慧農業園區建設。智慧農業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之一。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數字農業和“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指出要建設智慧型農業技術模式。園區通過和國內外院??萍把性核献鳎毒拶Y引入農業“互聯網+技術”。園區建設和發展了種養生產智能感知、智能分析與管控技術;建立了分品種植物生長模型閾值數據和知識庫系統;正在研發網絡聯合選育系統。園區目前基本實現了氣候智慧型農業模式,建立了生產動態實時感知和遠程診斷/實時監測等監測預警體系。
5園區創業創新和產業融合功能
5.1科技創新和創業孵化。園區核心功能為農業科研。園區科研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原創性地推出了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辣椒和特菜等系列種質資源。與此同時,還聯合外部優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農業科研試驗,將園區科研能力推向新臺階。同時,園區立足現狀,積極響應和踐行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聯合社會力量,幫助、支持和孵化創業創新項目,推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農戶和科創企業等發展新業務、開拓新市場。5.2產業融合發展。園區推進以文化為紐帶的農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傳承發展和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載體屬性,努力構建文化底蘊深厚和田園景觀秀麗的文化型美麗園區。對前來務工、游覽以及合作者充分展示鄉村農業文明理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鄉村優秀文化的真善美,為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傳承發展助力。園區逐步發展為集觀光、采摘、農耕文明感知、科普教育、鄉村文明保護和農耕文化創新的山水田園式科技園區。園區推動以農業為載體的沼氣工程發展。園區利用科技力量幫助和支持永和鎮沼氣項目建設,使沼氣工程成為當地特色產業之一。永和鎮所生產的沼氣供當地用戶使用,有效緩解了當地沼氣需求壓力。通過農業科研生產和沼氣工程融合發展,園區、沼氣站和居民之間已經形成了良性互動。
6園區發展經驗和價值意義
6.1探索和推廣了一批科學技術模式及體系。安陽市農業科學院按照服務農業、貢獻社會的理念,探索、推廣和落地了一批可復制、有效益的生產技術和模式,促進了當地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的發展。6.2助力脫貧攻堅戰。園區發展過程中,吸引當地勞動者參與新型生態農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幫助廣大勞動者通過勞動投入、創新發展經營路徑、產業扶貧支撐和資源互補共享等方式,走向共同富裕。6.3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生態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模式或體系,也是國家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園區發展模式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肯定和幫助,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受到農戶和經營企業的認可和歡迎。園區將生態農業文明理念傳播開來,促使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及群眾認可和接受生態文明理念。6.4輻射和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園區輻射和帶動了周邊區域生態農業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促進了農耕土地流轉、農業發展水平提升、產業鏈條完善和產業融合等。
7結束語
園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在國家政策支持推動下,科學規劃,在產業聚集融合、園區多功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步、生物多樣性探究、精準扶貧和鄉村文明傳承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實踐。生態農業文明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動態,園區將會繼續探索和發展,同廣大農業工作者共同推動生態農業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靳前龍 童燕 劉春紅 王衛民 楊雨 單位:安陽市農業科學院
- 上一篇: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的作用
- 下一篇: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