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時間:2022-09-14 11:20:32
導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莘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1.1基本情況。莘縣地處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全縣轄20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1154個行政村,1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總面積1416km2,其中耕地面積9.2萬hm2(139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099hm2(1.49畝),是聊城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市、區)。1.2自然生態條件。莘縣地理位置是北緯35°25′~36°46′,東經115°20′~115°44′。氣候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晾爽,雨熱同期。年平均日照約為2231.1h,年平均輻射量1.177×107kJ/m2,光熱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氣溫14.03℃,無霜期天數歷年平均215d,年降雨量455.2mm左右。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1.3農業發展現狀。近年來,莘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充分挖掘農業產業優勢,加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樹品牌,以品牌拓市場,抓特色,上規模,提檔次,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特色產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農業發展整體格局呈現蓄勢待發、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莘縣農業以糧食、瓜菜、食用菌、畜禽養殖和林果等產業為主,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雄厚扎實,尤其是瓜菜菌產業十分發達,栽培面積和產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莘縣農業雖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生態循環農業方面,全縣區域范圍內還存在著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3.1化肥使用及污染防治情況。莘縣常年使用化肥總量約為7.56萬t,平均每畝使用化肥約60kg,有效利用率僅為30%左右,每年有近5萬t化肥對土壤或地下水造成污染,連年積累進而造成農產品化肥殘留超標。近幾年,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提升、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增效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有效的遏制了化肥污染的上升趨勢。1.3.2農藥使用及污染防治情況。莘縣大田作物農藥使用主要以殺蟲藥、除草劑為主,設施蔬菜農藥使用以殺菌劑為主。莘縣常年小麥、玉米播種面積之和為190萬畝,蔬菜常年播種面積100萬畝,是用藥的主體,每年使用農藥超510t。近年來,通過推廣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化肥減量增效和溫室蔬菜病蟲害的生態防治等技術,實現了農藥使用量由零增長呈逐年下降趨勢的轉變。1.3.3農膜使用及污染防治情況。莘縣是“中國蔬菜第一縣”“全國優秀食用菌生產基地縣”,露地蔬菜和花生種植面積較大,農膜使用量逐年增加,由此帶來較嚴重的白色污染,地膜覆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根源。由于超薄地膜使用面廣,而地膜回收利用困難,回收率低;回收手段落后,人工撿拾,費時費力;回收加工利潤小,再加工的體系薄弱,從而造成耕地質量越來越差,直接影響作物產量。自2015年以來,莘縣示范推廣了標準地膜、降解地膜等技術,并通過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農民科學使用地膜進行農業清潔生產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莘縣地膜回收率,改善了白色污染較嚴重的狀況。1.3.4畜禽糞污污染及治理情況。莘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和“中國小肉食雞之鄉”。畜禽生產方式轉變明顯較快,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發展迅速,全縣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豬場400多個,存欄萬只以上的蛋雞場50多個。隨著畜禽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給養殖區周圍的農田、村莊等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近幾年來,莘縣加大了農村環境治理力度,通過沼氣建設和種養一體化模式的推廣,有效的改善了養殖場周邊的糞污污染問題。目前,莘縣以養殖企業畜禽糞污為沼氣發酵原料,在養殖企業建設1000m3大型沼氣工程7處、100~300m3小型沼氣25處,種養一體化模式的養殖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近百家,有效的改善了養殖企業的周邊環境,開辟了養殖企業糞污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徑。1.3.5農作物秸稈焚燒與亂堆亂放問題治理情況。通過大力推廣秸稈就地還田技術、秸稈作基料種植食用菌技術,莘縣基本解決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焚燒與亂堆亂放問題。但是蔬菜秸稈的綜合利用仍是農業廢棄物治理的短板,尤其是溫室蔬菜換茬季節,在秸稈的收購、儲存、運輸環節中,蔬菜秸稈占用閑散宅基、溝渠路邊的亂堆亂放問題時有發生。近年來,通過示范推廣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和蔬菜秸稈還田技術,蔬菜秸稈亂堆亂放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
2莘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原因及分析
2.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意識和認知程度不到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受財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財政目前還是“吃飯”財政,在政策和資金導向等方面都比較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于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更是急功近利。各級政府雖然對生態循環農業重視程度較高,但僅僅是思想上高度認識,行動上還缺乏進一步的廣泛認知,遇到問題缺乏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2.2目前農業經營主體的組成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F階段,農業生產主體主要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零散農戶,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還在培育發展過程中,占農業生產比重較少。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增加了難度。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培育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農業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新舊動能轉換速度較慢。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成果和新業態轉換替代傳統農業速度慢、時間長、效益也不好,新舊動能轉換動力不足,落后的生產設施難以適應高新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限制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以莘縣蔬菜產業為例,目前全縣仍有50%以上的溫室設施是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已不能全面的、系統的、有效的適應生態栽培、綠色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農業發展。2.4從事農事的知識型勞動力不足,缺乏農村后備人才。據調查統計,全縣18~65歲農村勞動力50.8萬人,全年實際從事農事活動的時間每年60d以上的勞動力17.5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34.5%,其中婦女勞動力11.2萬人。另外,65歲以上仍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有12萬人左右。據調查,在18~65歲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占42.5%,小學文化程度占35.8%,未上學或未達到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5.8%,遠不能滿足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知識需求和人才需求。
3.1進一步提高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度。充分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提高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知度,切實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考慮。生態循環農業有利于破解養殖業污染、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蔬菜生產、新農村建設和農作物秸稈禁燒等“三農”工作中的諸多問題。生態循環農業觸及到“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心環節和關鍵環節。只要解決了發展生態農業問題,目前“三農”工作中的許多棘手問題,都能得到較好的解決。3.2加速土地流轉,扶持種養大戶,培育規?;a。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切實把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做實做牢,為加速土地流轉工作夯實基礎;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形式扶持種養大戶,培育規?;a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3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農業科技人員要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對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進行差異化、精準化培訓,采取示范引導、集中授課、田間課堂等方式,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3.4大力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穩步推進農業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在植保方面,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生態防治、農藥減量增效等技術;在施肥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化肥減量增效和耕地質量提升等技術;在農膜使用上,推廣使用標準地膜、降解地膜,落實農膜回收利用措施;在畜禽糞污綜合治理上,大力推行種養一體化,推廣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三沼”綜合利用等技術;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鞏固秸稈就地還田取得的成效,大力推廣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著力抓好高溫積肥、生物菌漚制有機肥、秸稈快速腐熟、果園深埋及秸稈覆蓋培肥保墑等傳統技術的應用;在食用菌栽培生產中,推廣菌渣菇渣還田技術或生產有機肥模式。通過以上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作者:劉玉芳 王洪山 單位:莘縣農業農村局
- 上一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新思路
- 下一篇:建設生態農業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