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區環境教育體系研究

時間:2022-09-10 03:36:59

導語:旅游景區環境教育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景區環境教育體系研究

摘要:隨著旅游景區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景區加強環境教育迫在眉睫。旅游景區應根據景區類型合理確定環境教育的內容,針對不同游客采取不同的環境教育手段和方式,在游客游覽前、游覽中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開展環境教育,游覽后及時收集環境教育反饋信息,通過系統化的環境教育喚醒游客的環保意識,激發游客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關鍵詞:環境教育;環境教育體系;旅游景區

傳統的大眾旅游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對旅游資源過度開發,景區超負荷接待游客;游客也缺乏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在景區內亂扔亂刻亂畫,造成景區內垃圾成堆,文物損壞,生態系統破壞[1]。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游客的環境意識薄弱,旅游景區的環境教育缺乏。因此,旅游景區需要加強對游客的環境教育,建立完善的環境教育體系,以達到保護景區生態環境,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1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一詞于1970年最早出現在美國的《美國環境教育法》中,隨后日本、巴西、韓國等國家相繼制定了環境教育專項立法以應對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2]。我國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影響下,也開始重視環境教育。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標志著我國環境教育法律地位的確立[3]。此后,我國從國家到地方政府日益重視環境教育,公民的環境意識也逐步增強,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旅游過程中屢屢曝光的不文明行為值得我們深思。景區的設施、氛圍、自然環境、服務質量、管理政策等景區情境對游客破壞環境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具有影響作用[4],游客在景區的不文明行為在一定約束力之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旅游景區如果通過適當的方式對游客進行環境教育,營造愛護環境、拒絕不文明旅游行為的良好的氛圍,游客在旅游景區的破壞環境行為將會大大減少。

2旅游景區環境教育體系構建

2.1環境教育內容。旅游景區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5],保護景區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促進旅游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施,將普及環境教育作為提升我國公民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素質的重要途徑。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學校教育中都加強了環境教育,公民也通過電視、網絡、社區宣傳等公共媒體接受不同層面的環境教育??傮w來說,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對于專業的環保知識卻是非常缺乏。因此,旅游景區的環境教育內容應重點在專業的環保知識,輔以環保意識的喚醒和環保行為的規范。旅游景區應根據景區類型及景區特點,確定給游客的環境教育內容。自然資源型旅游景區的環境教育內容一般包括景區生態系統簡介、自然科學知識、生態保護知識及針對特殊動植物的保護方法等方面的內容。人文資源型旅游景區的環境教育內容應包括景區內文物的簡介、破壞文物的行為、文物的保護方法等方面的內容。2.2環境教育手段。2.2.1印刷物。旅游景區可以通過景區門票或單獨印刷環保宣傳小冊來加強對游客的環境教育。在景區門票的背面設計景區環境教育的圖片、文字及環保標語,這種形式適用于生態環境單一的景區,只需要提醒游客環保旅游行為,激發其環保意識。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綜合性的濕地公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則可選擇單獨印刷環保宣傳小冊的形式。將景區內相關的生態環境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環境保護途徑及方法等內容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環保宣傳小冊,分發給每一位進入景區游覽的游客。2.2.2環境教育專題館。在旅游景區的游客中心旁邊或景區內生態系統、重點文物區旁邊建設環境教育專題館,向游客展示本景區的生態環境現狀或文物保護現狀,宣傳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告知游客在本景區內哪些行為會破壞環境及加強環境保護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等。2.2.3環保標識牌。在旅游景區的游客集散地、觀景臺及游道邊設置環保意識提示牌及環保行為指示牌,如在游客集散地設置分類垃圾投放指示牌,在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自然生態系統區域設置“禁止采摘”、“禁止踩踏”等環保行為指示牌,在易損文物去設置“請勿拍照”、“請勿觸摸”等環保意識提示牌。通過各種標識時刻提醒游客要文明旅游,將其破壞環境的不文明行為扼殺在搖籃中。2.2.4現場環境解說。景區現場環境解說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景區講解員現場的環境解說,景區在重點區域安排專職講解員對來游覽的游客進行現場環境教育宣傳及環保知識介紹。一種是在景區主要旅游景點及游道上設置語音解說系統,如掃二維碼語音解說、無線射頻智能語音解說等。2.3環境教育措施。2.3.1游覽前的環境教育。旅游景區對游客的環境教育應追溯到從游客選擇來本景區旅游時開始。①旅游景區可在景區智慧旅游平臺上設計環境教育專欄,讓游客在通過景區智慧平臺了解旅游景區時熟悉景區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及環境保護知識;②在旅游景區停車場設置自動語音播報系統,在游客一下旅游大巴就開始對其進行環境宣傳和教育,提醒游客要有環境責任和環保意識;③在游客中心設置電子屏幕播放景區的旅游介紹,其中穿插介紹景區內珍稀動植物資源、重點保護文物及保護措施,也可在游客中心放置景區自制的環保宣傳冊供游客查閱;④向游客發放環保宣傳資料,如景區門票、環保宣傳小冊等。通過以上方式,讓游客在進入景區前就在心里埋下環保種子,提高環保意識。2.3.2游覽中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應貫穿到游客整個旅游過程中,在旅游景區內全方位、全行程開展環境教育。①喚醒游客潛意識里的環保責任感。一是從最基本的垃圾收集及垃圾分類開始喚醒游客的環保意識,設立一些諸如“保護環境,帶走垃圾”、“請勿亂扔果皮”的環保標識,合理擺放垃圾箱并做垃圾分類收集標識;二是在景區重要位置設立環境保護標識,如在景區顯眼位置設立“文明游覽,愛護環境”標牌,在生態旅游景區的草地生態系統旁設立“茵茵綠地,腳下留情”標識,在林區設立“進入林區,注意防火”標識牌等,強調人與自然的倫理道德關系,提醒游客注意愛護環境。②規避游客的環境破壞行為。一是在景區內設立智能語音系統或廣播系統,定期向游客播放保護景區環境方面的注意事項,提醒游客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采亂摘、不要亂刻亂畫,并告知游客如果出現破壞景區環境的行為將要面臨處罰等;二是加強工作人員現場督導。游客的素質千差萬別,有些游客本身就是破壞性游客,他們或出于有意,或出于無意,或出于無知對旅游景區環境進行破壞[6]。在需重點保護的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區域安排工作人員加強現場督導,以便及時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及時處理游客的破壞問題。③提供專業的環境解說服務。旅游景區針對景區內相關動植物或文物知識進行專業的解說,告知游客珍稀動植物、珍稀文物的自然特征、科研或文化價值,環境保護方法與技巧等。當然,景區也要充分調研,根據不同的游客對象設計不同層面的解說內容,如針對中小學生應重在科普知識,針對觀光游客應將環境倫理教育寓教于景觀欣賞中,針對專業科研人士應重點介紹專業的環境知識及環境保護技術等。④設立體驗式的環境教育游程。一是設計一些深度參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游程,如就地取材設計一條珍稀動植物之路,在這條游道的兩旁有珍稀的植物樹種,區域內有保護的珍稀動物,游道兩旁有解說指示牌及詳細介紹,讓游客在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接受環境教育;二是設計一些游客參與體驗的旅游項目,讓游客在體驗中接受環境教育。如在生態旅游景區設計一些喂養、近距離觀察、受傷動植物的救助等體驗項目,讓游客近距離接觸環境保護目標,激發其內心深處的環保責任感。

3旅游景區環境教育效果反饋

旅游景區需要建立環境教育效果反饋系統,系統收集游客接受環境教育后環境意識是否增強、游客在景區游覽中的破壞環境行為是否減少,景區的環境是否得到改善等信息,了解旅游景區實施環境教育后的實際效果。旅游景區環境教育反饋信息的收集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通過對景區環境的實時監控來判斷旅游景區環境教育的效果;二是設計調查問卷對游客接受環境教育后的環保意識、旅游行為及是否接受景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根據其接受教育前后的變化判斷環境教育的效果;三是通過導游收集旅游團對景區環境教育的意見和建議。旅游景區在收集到環境教育效果的相關反饋信息后,應對信息進行分析,及時調整環境教育的內容、環境教育開展的手段及方法,保證旅游景區環境教育體系始終處于動態調整中,確保環境教育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陳曉麗.生態旅游中游客環境教育的實現途徑研究:以香港濕地公園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6):289-290.

[2]闕璧君.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我國環境教育立法的實證研究[J].發展研究,2017(11):93-96.

[3]田友誼,李婧瑋.中國環境教育立法的進程與構想[J].教育文化論壇,2016(4):1-5.

[4]王曉宇.情境因素對游客破壞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以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例[D].浙江工商大學,2018.

[5]趙婕.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6]于萍.旅游行為中的環境保護研究[J].管理學刊,2012(5):64-67.

作者:李先躍 單位:湖南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