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下生態環境和制度建設
時間:2022-02-20 03:21:28
導語:網絡輿情下生態環境和制度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網絡信息高速傳播的當代社會,網絡為公眾發表觀點、表達情緒提供了可能的環境,網絡輿情也成為議論社會熱點事件、傳達社情民意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因此網絡輿情的生態治理以及機制運轉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認真關注網絡輿情、收集經典案例、分析網絡大事件的基礎上,對網絡輿情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不同方面提出管理網絡環境、加強網絡制度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輿情;網絡現狀;生態環境;制度建設
一、網絡輿情生態環境的概念解析
(一)網絡輿情生態環境的概念解析。網絡輿情是指網友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對當下流行的社會問題提出個人看法的一種方式的總體狀況,它不僅僅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還是當下社會的大眾傾向的代表。基于網絡輿情的觀點來看,網絡輿情的生態環境則是指影響整個網絡秩序的運行,公眾正常參與網絡生活的一切因素的總稱。因此,網絡輿情生態環境是否良好是判斷新時期網絡制度建設是否完善,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二)網絡輿情的特征。1.直接性。網絡具有直接性,不僅僅是說,公眾可以直接接收到信息,而且在事件發生時,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當社會發生某一有影響力的事件時,公眾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得政府相關部門第一時間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做出最適當的解決措施。但是網絡世界有利也有弊,熱心人士可以傳遞有助于解決問題的積極信息,而心懷不軌的不法分子也可以煽動性的不實言論,從而帶偏輿論方向,為解決此類事件增添難度,以達到擾亂政府工作的目的。2.滲透性。網絡是信息的一大載體,是宣傳教育的一大利器。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現實世界中,卻又被網絡世界層層包裹。使用網絡的人數龐大,利用網絡宣傳范圍廣,可以有效地達到解讀國家政策,學習國家最新方針政策的目的。但是,如果運用不當,監管不嚴,就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因此,網絡輿論可以宣傳國家政策,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來歪曲國家政策,撥亂人心。所以在利用網絡輿論的宣傳作用時,必須要加強監督管理,防止意外發生。3.雙面性。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最開始可能只是網友的猜測說,這次事故與小轎車女車主有關,然而傳播越來越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就變成了真的,甚至所有的女司機都有過錯。一時之間,人們的關注點變了,女司機便遭到了來自各方的謾罵,網絡暴力使她遭受巨大折磨。因此,利用網絡輿論時要注意其雙面性,積極發揮正面作用,只要有效的網絡制度管理就可以阻止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進行負面社會動員、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诰W絡及網絡輿論的特點和現實意義而言,網絡輿論就像是一個矛盾共同體,我們要學會克服木桶效應,取長補短,發揮優勢,解決短板,才能使網絡輿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
二、網絡輿情的現狀調查
(一)網絡輿情的現狀。1.網絡用戶調查。根據新浪客戶端用戶發展報告可以看出,網絡早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必需品,網絡用戶正在以非常迅速的速度增長。從一開始的智能手機不能被普遍使用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生活正在因為網絡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2.網絡輿情的影響。(1)正面影響2018年7月11日,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內部員工舉報自己的公司存在疫苗造假。事情發生之后,國家藥監局會同吉林省局組成調查組進駐該公司展開全面的調查。十天后,網絡上了一篇名為《疫苗之王》的文章,該文章迅速火爆微信朋友圈,在微博等新聞資訊平臺上掀起軒然大波。于7月23日對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重要指示。網絡讓整個事件暴露在陽光之下,在公眾的監督下,實時傳遞最新進展,這是網絡輿情為我們帶來的便捷方式。(2)負面影響以昆明官員“艷照”事件為代表分析,此事件以一條名為《撿到U盤,疑似昆明發改委官員艷照視頻,請紀委收貨》的帖子為開端,隨貼附帶的3張照片一時間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云南網稱“經昆明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檢驗部門認定,該照片為人工拼接修改后形成”。然而昆明市委宣傳部官方微博在轉發該消息后20分鐘內就刪除此條微博,這個做法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和質疑。因為市委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公關工作含糊不清,未能解除公眾疑惑,導致輿論繼續發酵。該事件的失敗之處在于沒有核心證據來印證官方的說法。4、網絡輿情的生態環境的現狀?,F如今,網絡環境并不樂觀,網絡暴力現象隨處可見,最近似乎愈演愈烈。網絡輿情的生態環境惡劣,必然引發網絡暴力,從而給社會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根據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微博用戶傾向于年輕化。網絡越來越年輕化,會導致未成年人過早接觸社會,同時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分辨信息正誤的能力,而不正當的網絡輿論會誤導未成年人,對其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身處這樣一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無論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不可能離開網絡而存在。因此,規范網絡秩序,自覺有序上網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網絡輿情的制度建設
(一)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網絡輿情的治理應該和網絡信息安全工作是一樣,他們都應實行屬地管理和一把手負責制,采取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的追究責任制度,讓每個人為自己所說過的話負責任。因此,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可以在公眾心中放入一桿秤,讓他們在發表言論前多加思考,理智發言;同時也可以讓法律意識存在于每個人都心中,做到心中有法,依法而言,不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如此一來,我相信網絡生態環境會更加有秩序、更加干凈整潔。(二)建立技術保障機制。現今各種軟件都可以發表言論、視頻音頻等,有一些未經證實的言論隨意發表會引起軒然大波,導致網絡環境混亂,甚至會引起社會秩序的動亂。因此,加強技術建設,對各個網站和互聯網運營商建立嚴格按照國家有關互聯網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技術保障措施,以此增加網絡的法律保障環境,讓網絡監督更加嚴格,網絡透明度增加,確保網絡信息安全。(三)建立可信的機制。鑒于網絡信息的門檻較低,很多平臺甚至都不需要經過特別嚴格的身份認證就可以成為其用戶,但是這樣很難確保每位用戶的動機都是單純的。因此對于信息的平臺要求就會提高,所以平臺準入的門檻也將隨之提高,讓網絡信息的內容價值更上一層樓。如今國家大事都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難免會有一些平臺在信息時產生偏差,對人產生誤導。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可信的信息機制,確保信息傳遞無誤,做到“上情下達”,避免過分解讀或者理解不到位的情形出現。(四)建立民主的監督機制。網絡之所以還有很多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角落,多半還是因為不夠公開、透明,才會引來許多質疑和猜忌,也才會讓別有用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機。只有當網絡輿情的起因、經過以及結果都公布于法律的陽光之下,擺在公眾眼前時,才不會有那么多的“陰謀”的產生。正所謂,讓一切權力暴露于陽光之下,我們才能生活于陽光之下。民主監督無論在什么時候都很重要,有效的民主監督機制是規范政府行為,維持網絡輿情正常走向的重要機制。
四、總結
網絡輿論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程度的便利,為我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宣傳平臺;但與此同時,它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我們應該從網絡輿論的來源入手,控制信息的,檢測信息的真實性;公安機關要做好防護措施以及網絡清潔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煽動社會群眾;從根本上提高公眾素質,提高其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改善網絡環境人人有責,并非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社會各界、各種力量相互配合、團結一致才可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文超.高等學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20.
[2]吳靜.網絡輿情信息采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1.
[3]郭紫怡.公安機關突發事件輿情管理研究[D].河南警察學院,2019.
[4]陳琳.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D].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18.
[5]易臣何.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政府監控[D].湘潭大學,2020.
作者:李聰 鄭珺蕾 單位:遼寧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阿拉善盟生態環境現狀及措施
- 下一篇: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