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特點
時間:2022-05-10 05:21:52
導語: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當今中國城鎮化發展正走在快車道上,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成為當今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城鎮化不應僅以城市發展為依據,還應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本文以黑龍江省為研究對象,以黑龍江省城鎮化特點及發展趨勢為出發點,探討二者互相影響制約的關系以及二者如何才能協調發展。在研究中發現,二者的關系并不能僅僅用此消彼長的關系來形容,更要注重協調有序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相比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17.9%,截至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3%。按照國際經驗水平,城鎮化率在30%~70%是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目前的中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處于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笆奈濉币巹澲赋?,中國仍然處于城鎮化的中前期階段,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城鎮化是人口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其發展速度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城鎮化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添上羽翼,隨著金融環境的良好發展,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不斷向好,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的關系保持著均衡發展。城鎮化的發展必然依賴于人類活動,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治理已刻不容緩,亟須對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
一、國內對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研究,有學者開始倡導在城鎮化發展中注意人地合一的思想重視起環境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對于城鎮化的研究不再僅限于快速發展,學者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新型城鎮化關系。中國新型城鎮化是指將環境狀態放入城鎮化的概念中來,重視從質量上全面提升城鎮化,將人地和諧、生態環保的觀念融入城鎮化。在當今學者研究二者關系方面,主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孜比布拉·司馬義采用的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指標體系;楊麗采用的熵值法等。本文選取耦合協調模型,將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建立評價模型。
二、黑龍江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發展特點
(一)城鎮化特點及發展趨勢。城鎮化是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集中體現之一。黑龍江城鎮化由最初的較低水平平穩上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逐年上升。2014年黑龍江省實施了《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從政策層面規劃了如何發展城鎮化以及如何促進城鎮化的良性發展。截至2016年,黑龍江省的城鎮化率已達到60%以上,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其中,副省級城市哈爾濱的人口城鎮化最高,排名第二的為大慶市,各地區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黑龍江省城鎮化率每年穩步發展,區域優勢與城鎮化發展密切相關。邊境地區依托進出口貿易,大興安嶺地區依托旅游,資源型城市發揮資源重要性的作用,省會城市哈爾濱發揮城市群中心效應,各地區充分發揮優勢條件從質量上提高城市化水平。近年來,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逐年走向衰竭,發展動力不足,受地區經濟、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流動等因素的影響,黑龍江城鎮人口的總量雖然上升,但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卻每年放緩,流失人口大于常住人口,“留不住”人才成為黑龍江省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人才流失也成為嚴重影響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政府規劃的深入推進,旅游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新鄉村的建設,北大荒等地區機械化綠色農業的發展,一系列措施的出臺將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省內,進而推進城鎮化,建立新型綠色的城鎮化,使得城鎮化在質量、規模上都進一步提升,省內的常住人口會進一步增加,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提高。
(二)黑龍江省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影響機制復雜多樣。依據2020年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2020年黑龍江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全省內湖泊、湖庫總體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黑龍江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土壤污染風險較小。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嫩江流域水質狀況為良好,松江流域為優。2020年,全省各項污染物平均濃度均達到二級標準,環境空氣質量良好。41個縣(市、區)的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表明:有5個(12.2%)縣(市、區)的農村環境質量綜合狀況級別為優,26個(63.4%)縣(市、區)的農村環境質量綜合狀況級別為良,10個(24.4%)縣(市、區)的農村環境質量綜合狀況級別為一般。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優”的縣市有20個,為“良”的縣市有54個,為“一般”的縣市有2個。
三、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
黑龍江省每年的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平穩上升,由輕度失調逐漸發展到高水平的耦合階段,良性耦合模式穩定,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同效應越發明顯。耦合度持續增長,表明黑龍江省城鎮化和生態環境這兩個系統逐漸聯系的更加緊密,互相影響的力度更大,逐漸走向有序協調發展,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愈發明顯。從耦合協調度角度來評價黑龍江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二者經歷了由輕度失調型到勉強協調型再到良好協調型。城鎮化的發展中人們逐漸注意到環境變化,及時地加于干預。城鎮化的發展為生態環境的向好發展貢獻了一份正向力量,政策的實施得以穩定,環境得到改善。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這兩個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本身各自的結構復雜,再加上多變因素的影響,二者的耦合相互作用是復雜的。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極大地為城鎮化增添了力量,大規模的撥亂反正以及農村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大批知識分子上山下鄉,農村得到極大發展,迸發出以前年代不具有的生機活力。村鎮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小村莊合并成鄉鎮,鄉鎮逐漸發展成小城市,城市集聚發生規模效應。城鎮化不僅指村鎮鄉城市這種集聚空間上的變化,同時也指經濟上的城鎮化和社會層面的城鎮化。隨著鄉村振興等策略的深度推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正在走向協調發展。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給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內生動力,經濟的發展又反向地推動城鎮化的進程。但與此同時,快速的城鎮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為了適應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規模的高樓拔地而起,住房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在此過程中,必然將許多的耕地綠化開發成商業用地來滿足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多的工作崗位被需要以滿足人口的增長,工廠、企業得以快速發展為進城人口提供非農業的就業機會。迅速發展的工廠使得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受到損害,環境不堪重負,“城市病”頻發。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垃圾分類等環保意識還未完全形成。根據黑龍江省2020年的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河流的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鉀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部分工廠并沒有遵守上級規定,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等設施,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污染。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這樣的“傷害型”發展模式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對城鎮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黑龍江的土壤以黑土為主,大量的開墾以及過度索取的種植,使得黑土的質量和面積都有所減少。土壤受到破壞、空氣質量下降、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都是過度索取的惡果。宜居度的降低使得人們開始不愿在城市生活,逐漸轉向郊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當環境被破壞嚴重時再去治理,此時的治理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制約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城鎮化的發展。當生態影響到社會發展以及伴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覺醒,生態破壞又反向地引導政府將更多的資金、人力投入到環境建設中來,對環境的生態基礎設施進行不斷地完善。
四、結論
城鎮化不是孤立的概念,城鎮化不再將城鄉割裂,而是把二者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僅僅將空間上的城鎮發展作為衡量城鎮化的唯一標準,而應將生態觀念、學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理念融入城鎮化。當今人們已經不僅僅只關注吃得飽穿得暖,更在意生活的品質,綠色的生態宜居城市更應該被重視。忽視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質量的下降,盲目一味地推進城鎮化,追求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破壞的惡果最終還是人類吃下,環境承載力達到飽和而影響日常生活時,人們才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為時已晚。如何建立一個高效有機的整體,尋求城鎮化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平衡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唯有協調二者的關系,讓二者成為一個有機健康協調發展的系統。鎮化與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兩個系統,對生態多樣性進行保護,建立更多的有關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例如生態保護區、公園、地下儲水體系等,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逐漸開始重視城市的治理,提高環境的承載力,投入資金加大政策規劃力度,力將生態環境限制經濟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哈爾濱市出臺了《哈爾濱市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2016-2030年)》,探索新型城鎮化關系,以基礎設施、交通等方面與生態環境發展相掛鉤,促進城市的良性發展。黑龍江省的城鎮化水平區域差異明顯,進行大規模的污染防治和空氣治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態環境得以良好發展,人們獲得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城鎮化的推進便會更加順利。但若忽視生態,違背政策引導單純擴大城市規模,城鎮化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受環境制約城鎮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受到影響,再去治理環境時,一切為時已晚。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家用行動政策證明了一個美麗宜居的環境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懊利愔袊钡哪繕耸巧鷳B文明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齊發展,政府的政策引導必不可少,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本省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深化經濟改革,抓住改革的潮流,為小城鎮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有旅游資源的鄉鎮充分發揮優勢,發展綠色經濟。這樣既可為“靠天吃飯”賦閑在家的農業人口提供非農就業崗位,又可以保護生態,減少因發展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建立資源友好型節約型城市,發揮小城鎮與大城市的動態連帶作用,大城市發揮城市中心的集聚效應,在城市群中建立更多的綠化基礎設施,宣傳綠色環保的生活態度,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唯有保持生態環境的發展速度與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相匹配時,整個省份才能得到可持續有潛力的發展??沙掷m發展的道路為保持城市興盛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整個社會良性健康有序地發展。城鎮化的推進改變生態環境,當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過快于生態環境的速度時,生態環境不能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載體;生態環境無法支持人類繼續開發進而造成了能源缺乏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會排斥經濟發展,影響城鎮化發展。分析兩者的發展不能僅僅使此消彼長,二者的聯合才是發展的王道。只有達到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不再顧此失彼,黑龍江省才能保持發展的可持續,獲得更多的進步與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孜比布拉·司馬義,蘇力葉·木沙江,帕夏古·阿不來提.阿克蘇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協調度評析[J].地理研究,2011(03).
[2]楊麗,孫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評[J].經濟問題,2015.2(03).
[3]趙海燕,張山.黑龍江省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7).
[4]李琳,張濤.黑龍江省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2019(12).
[5]張榮天,焦華富.中國新興城鎮化研究綜述與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6(01).
[6]王會芝.中國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內在關系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6(04).
[7]南瑞江,李雪濤,陳迪芳.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測度及其空間格局——以東北三省為例[J].東北農業科學,2020(04).
作者:卜令蛟 李琳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
- 上一篇: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對策與建議
- 下一篇:農村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