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影響評價方向
時間:2022-06-10 10:40:37
導語: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影響評價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自國家推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后,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處理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問題的一種戰略性思想,而環境影響評價則是預防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借助合理、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從政治、經濟、環境等層面做出正確的評價,合理地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影響評價;自然環境
在環境保護防治的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今時今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主要是圍繞著環境影響經濟評價、環境政策評價、戰略環境評價、區域環境評價等方面展開工作。在環境問題復雜化的背景下,環境影響評價也需要進一步地深化和完善,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現階段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此,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向進行思考。
1.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1.1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簡稱EIA),從狹義上說,其是指特定的建設項目,在開工之前,對選址、設計、施工等層面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分析、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維持生態的平衡狀態;從廣義上講,其是指在某項重大活動的開展之前,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手段,預測該活動對于環境層面的不利影響。總體上說,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擬定中的建設項目、開發計劃、國家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識別、預測、評估,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地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勵人們考慮環境因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2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從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上看,若想實現理想的環境影響評價,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基本上適用于所有可能會對環境帶來明顯影響的項目或者活動,并能夠針對所有可能做出識別、評估;二是在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對各種方案、技術等進行對比,方可實施;三是對于生成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便于專家及時了解可能影響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四是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嚴格的行政審查程序;五是及時得出結論,為決策提供信息。另外,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還需要將其延伸至所評價的對象,在之后一段時間內的檢測和信息反饋。由于環境影響評價過程,具有循環性和普遍性的特點,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生成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便于專家和非專家都能夠了解到影響的特征及相關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決策。
1.3環境影響評價功能
首先,確保項目活動選址和布局的科學性。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其是將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整體作為出發點,在整體上對選址和布局進行考察,依據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影響,制定最合理的實施方案,確保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其次,為環境保護提供指導作用。在項目建設和開發的過程中,必然會消耗一定的資源,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將污染因素控制到最小。再次,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導向。通過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可以對區域內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全面了解該區域的資源、環境、社會的承受力,從而為區域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最后,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科性質上看,其涉及到了自然科學的領域,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開發,這對于相關科學技術的開發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2.環境影響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1可持續發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標準
環境影響評價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指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來實現。從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看,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依據,將可持續性作為識別、評價人類活動的影響標準。
2.2環境影響評價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
在如今,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的主要發展目標,這就需要所有的社會活動的開展,都圍繞著可持續發展進行,必須在項目決策的之前,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并制定合理科學的實施方案。
2.3二者結合有助于改善現階段的環境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和可持續發展都關乎著社會的發展,使人們改善環境問題的良策,同時這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警示。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實現現階段環境問題的改善,推動社會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3.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方向
3.1環境影響經濟評價
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其是指對環境影響進行價值估量,對環境費用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實現經濟體系與環境體系的連接,同時這也是環境經濟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將環境影響評價納入項目經濟分析,不僅可以拓展環境科學的范圍,引導人們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到環境問題,增強對環境問題的新認知,還可以對為項目活動的選址、布局提供基礎,制定適宜的規劃,緩解環境問題。在可持續經濟發展的視角下,借助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可以實現經濟活動與環境保持和諧的關系。
3.2環境政策評價
環境政策評價(簡稱PA),即政策評估,其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借助特定的手段,對各種環境政策進行衡量、分析、比較、評估,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如下圖所示:借助政策評價的目的,就是將環境問題納入政策制度中,對各種政策的選擇進行分析,分析其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建立起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決策機制。借助環境政策評價的預測結果,可以對政策進行合理的更改和完善,提升政策方案實施的價值和環保價值。
3.3戰略環境評價
戰略環境評價,簡稱SEA,其是指EIA在政策、計劃、規劃等方面的應用。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之下,通過對一項具體的戰略項目進行分析,評價戰略方案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利用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過程,獲得分析結果。最終依據分析結果,協調戰略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避免戰略方案失效,對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3.4區域環境評價
區域環境評價,簡稱REA,其是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并將其中存在的環境問題篩選出來,依據問題存在的特點和影響,制定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另外,還需要研究區域的環境容量,以及承載能力,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之間的關系,將環境污染問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4.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向思考
4.1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在環境影響評價誕生之初,人們將環境問題的焦點,放在項目層次上,再加上方式技術的限制,導致環境影響評價主要用于建筑工程領域。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愈加復雜化,環境影響評價暴露出來的弊端越來越多。首先,沒有明確的要求,只能夠針對項目建議做出反應;其次,針對多個項目,并沒有對其累積影響進行考慮;再次,缺少替代方案;第四,開發者的主觀意志影響過大;第五,評估和管理缺乏有效性;最后,針對區域項目,缺乏指導技術原則。
4.2環境影響評價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在如今的環境保護工作中,預防原則作為重要的內容,必須得到有效地落實,才能夠增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有效性,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法》的頒布,國內的環境保護工作,逐漸地從事后治理轉變為事前預防,“先污染后治理”這種模式實現了根本性的轉變,才能夠在大規模范圍內,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所以,為了環境影響評價更好地實施,所以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其次,解決途徑的制度化。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環境科學領域中的焦點問題,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為環境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而若想有效地解決嚴峻的環境問題,必須采取制度化的解決措施。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中,工作人員必須依據國家可持續發展觀的需求,結合本地的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的實踐經驗,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國情,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優化,為具體工作的落實提供保障。再次,拓展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在環境問題的預防和治理過程中,需要在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中,納入社會影響評價、經濟影響評價等內容,并將其整合成一個綜合性的影響評價,建立起政策分析機制,以便今后能夠及時地對環境影響評價內容進行調整和管理,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擴大環境影響評價對象范圍。從本質上看,建筑項目處于整個決策鏈的最末端,所以在建筑建設的過程中,采用環境影響評價,僅僅是修補性的作用,并不能影響最初的決策布局,在這整個決策鏈的頂端,包括戰略、政策、規劃等內容,對于環境的影響,具有宏觀性、累積性、長期潛伏性等特點,對于經濟的發展態勢具有主導性的作用,直接影響最終的生態格局。所以,僅僅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不夠的,還需要擴大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
5.結語
經濟在發展的同時,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制約了社會的發展,所以必須實現發展與環境的平衡。在可持發展視角下,原有的環境影響評價逐漸不能適應現階段的環保工作,所以必須對環境影響評價進行重新審視,不斷地優化其結構和內涵,使其更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環境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劉玉良.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向和趨勢[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30):64+67.
[2]陸文婷.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污染防治技術,2018,31(04):75-77.
[3]馮玉香.分析生態文明目標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方向[J].環境與發展,2018,30(06):251+253.
[4]徐奕菲,華德尊,李春艷.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向和趨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7(10):45-46.
[5]張舒云.探究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向和趨勢[J].城市地理,2017(06):135.
作者:韋冬捷 單位:南寧華川環保咨詢有限公司
- 上一篇:生態豬養殖與糞污處理技術探討
- 下一篇: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與發展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