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倫理下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8:27:08

導語:農村生態倫理下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倫理下生態文明論文

一、農村生態倫理建設的重要性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同志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之一,要求在人民群眾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吧鷳B文明”首次載入中央文件,黨的十八大,再次將生態文明將設提上重點議程,進一步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生態文明是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也是建設生態社會主義的方向。在一個農業大國里,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加強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它不但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開辟了新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拉小貧困差距,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消除社會矛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壯舉,更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關系子孫后代福祉的千秋大計。因此,培養和確立我國農村正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以及生態倫理道德規范,有利于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協調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保護生態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促進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推動農村以及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發展道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二、農村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

(一)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欠缺

首先,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平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矛盾,農民的整體生態意識淡薄。農民作為生態建設與改造的直接參與者,其生態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好壞。而農民對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明顯不足,他們更關注環境目前對自身的影響,而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生態危機盲目樂觀,對外在的生態破壞視而不見,由于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農民的環保意識,而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其次,農民的責任意識不強。隨著生態的惡化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開始意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而農業生產作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于自然資源的公共性,以及環境污染帶來的外部性,人們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斷向自然索取資源,將由此帶來的影響外部化,自身由此承擔的后果最小化,而給整個生態系統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友好生態環境的維護靠每個人生態意識的提高,而不是一部分人破壞環境獲取個人私利,由大部分人買單。最后,農村居民對生態價值認識不足,違背人類與自然環境生存發展的規律,將人的意志凌駕于自然之上,認為自然界是為人類服務的,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去隨意的改造自然、榨取資源,生態系統被破壞,遭受自然災害的報復。

(二)農業產業鏈單一,農民收入水平低

我國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靠田吃田,靠山吃山的小農經濟體中,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出售初級農產品或者出賣勞動力,由于技術水平低,產權不清晰,農民自產自銷,很少引進新的產業鏈,將單一的小農經濟向規?;a轉型,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將產、加、銷、農工貿融為一體,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經濟文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生態保護意識。文化水平低,導致目光短淺,加上經濟收入水平低,生活沒有保障,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水平,掠奪式的開發自然資源,濫砍濫伐和過度放牧等耗竭性利用土地資源引起的環境污染;城市高污染的工業轉向農村,自然生產中過度使用化學品引起的環境污染;發展高收益又高污染的造紙、玻璃、化學等工業,只顧眼前和局部利益,經濟增長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生活進入小康水平,將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環保中還來,改善自身的居住環境。

(三)地方部門的環保宣傳工作落實不到位

我國許多地區,領導干部和普通群眾都存在輕環保、重經濟發展的思想,將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標準,因此,他們在處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矛盾關系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經濟建設上,而在環保的宣傳教育和管理工作上力度不到位,農民對環保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知之甚少,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人們獲取環保知識的渠道、形式單調,很難調動農民的環保積極性。

(四)對破壞環境行為的懲治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

地方部門對于環保的政策法規落實不到位,對破壞、污染環境的行為、事件往往執法不嚴,許多鄉鎮和私營企業多是低水平起步,其工藝和設備的技術水平,在環境保護方面能力不足,同時為了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的難題通過走后門轉移給環保部門。而在綜合治理方面,環保部門相關的資金、技術、人才欠缺,沒能積極調動各界的積極性,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眾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維護生存的環境。

三、加強農村生態倫理建設的對策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絆腳石。加強農村生態倫理建設就是對農村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危機重新審視并加以改造,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由于生態反應的滯后性,人類沒有及時嘗到生態破壞帶來的苦酒,而對生存的環境盲目樂觀,政府要制定環保長遠教育規劃,豐富宣傳、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貼近農村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采用新聞媒體報道、公益廣告的形式,有計劃的宣傳環保知識、生態文明知識,促使農村居民具備環保意識,并養成應有的生態道德行為。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明確農村居民的責任觀念,誰污染誰治理,對重大違規污染事件進行嚴厲懲治,并通過新聞媒體曝光,避免個人為牟取私利而將環境保護置之腦后,由此帶來的后果分攤給廣大的民眾。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植根于全民族深層次的自覺意識,開展生態倫理教育,使人們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目前與長遠的各種利益關系,為子孫后代的延續發展負責。

(二)加強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培養,完善管理領導體制

建立一個高效的領導班子,加強領導干部的生態倫理教育,掌握一定的生態倫理專業知識,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的宣傳環保理念,將環保工作列入考核項目之中,使他們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環保之間的關系,改變以往破壞式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帶頭參加義務活動,如清掃公共場所的垃圾,義務種草植樹活動,抵制食用國家野生保護動物等,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職權和職責,各職能部門分工協作,團結合作,齊抓共管,為保證生態倫理建設任務的貫徹落實提供組織保障。

(三)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鼓勵生態農業科研技術的推廣,不斷創新,充分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開發節能、降耗,不危害環境的新產品,推廣“生態綠色產品”,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生態示范區,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根據給地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地域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旅游,提倡生態消費,使人們在體味田園風和新鮮鄉土氣息中,更能貼近自然和農村,一方面使農民增收,同時也增強了人們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

首先國家從政策上,要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為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高標準嚴要求,對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及時整治或者責令關閉,地方政府應積極配合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和自治條例,并依法治污防污,保證生態倫理建設的順利進行。對資源利用嚴格加以規范,從制度上杜絕越權批地、超標占地、非法占地的現象,收回私人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占用權,對礦產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避免礦產資源的浪費和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同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注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生態環境的好壞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與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國家要在資金上給與大量的投入,將富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加強信貸的投入,保證農民生產的順利進行,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才有更多的精力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序的進行生產。加強對環保部門及社會各界環保單位的資金支持,防治并舉,保證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者:李得源李彥青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