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9:02:36

導語:水文化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文化生態文明論文

一、水生態文明的觀念

水生態文明包括水生態認識文明,認識文明包括水科學、水倫理,本次生態倫理價值觀確立是水生態文明認識的統一。水生態觀念還包括水生態的制度文明,維護水生態系統穩定和高效利用水資源的制度安排。如何從制度上規范水資源利用,包括水資源開發的科學性、利用的高效性與有序性。水生態文明是水生態本身的物理載體文明。一個地區要實現水生態文明,應該表現為水生態本身的可持續,社會環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態制度的完備性,以及水生態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

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水生態文明是尊重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更高階段。關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關系問題,應該利用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活等多個指標來衡量社會發展,將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與水生態和人口數量控制問題綜合考慮。浙江有5000萬人口,應將提高人口素質等發展戰略作為綜合考核的指標。從文化層面講,水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是水鄉文化與生態相結合的產物。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化的培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規和剛性措施難以奏效。水文化不僅滲透到了我國傳統社會的哲學觀與道德觀等精神層面,而且融入到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成為人們信奉的行為準則??梢?,我國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就此而言,我們理當將水文化研究從精神文化層面拓展到生產生活領域,使水文化建設成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由“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的驅動力。水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構成和支撐,化解水危機、保護水環境、實現水的可持續利用有三條重要途徑,即文化的途徑、制度的途徑和技術的途徑。這三條途徑缺一不可,在當代尤其要重視文化建設。今天我們不缺處理水、建設重大水利工程的技術,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規,缺少的是正確使用水的觀念、利用水資源的價值觀、善待水的行為。因此,水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強化水文化建設,擁有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水文化,就擁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水文化是生態環境的守護神,水文化是浙江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對水的充分認識及利用的結果,是留給當代的一份豐厚的文化財富。對浙江水文化的認識,不僅有助于開發利用浙江的傳統生態智慧、總結水環境變遷的歷史經驗教訓、加深對于可持續發展觀的認識,也將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份特殊的貢獻。浙江文化寶庫中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水文化精華,既有意識形態層面的,也有生產生活層面的,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也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甚至不乏產業化發展的潛力。我們應該對那些在當代仍具應用價值的水文化元素給予充分的重視,這樣既有效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領域,又為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驅動作用。水文化是生態文化領域傳播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中生態文化培育,力求水文化與生態文化相融通,剔除傳統中與生態自然不相吻合的文化成分,生成“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人文精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離不開水文化的融會貫通,這是生態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徑,也是水文化向生態文化領域傳播的真實寫照。

三、水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水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水文化反映著人類社會各個時代和各個時期一定人群對自然生態水環境的認識程度,以及其思想觀念、思維模式、指導原則和行為方式。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要處理好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生態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加強流域和區域之間的溝通和協調,重視生態文明的整體設計和細化,重視科技、經濟、法律等手段的綜合運用,重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利提出了文化層面的要求,統籌水利建設與城鄉發展,以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水的良性循環保障流域其他生物具有良性生態條件,以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和高品位的水工程和景觀性水環境,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水精神需求等水生態文明建設,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水利、民生水利、利水水利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水利的發展空間,這些現代水文明建設的主攻目標,都少不了水文化和新的水文化工程技術的支撐。水生態文明建設項目是水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水生態文明建設往往是建設以水域及水利工程為主體的水利風景區逐步展開的,在建設中又以深度挖掘水文化內涵,做好水文化景觀開發,建立水利宣傳教育示范基地,加強水文化價值推廣,加強我國悠久的治水歷史和水利科學知識宣傳,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水利優美環境,感受當代水利事業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豐富內涵。水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的推進有利于水文化建設和水文化傳播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統籌水利工程建設和文化建設,增加水利工程的景觀元素和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

四、用“五水”文化塑造水文化體系

通過愛水、保水、節水、治水、享水來實現水文化體系塑造,形成水生態文明引領的社會價值觀。

1.愛水。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弘揚浙江優秀的愛水節水治水傳統,倡導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產業帶動生態自然、景觀優美的新的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和水文化理念,形成水生態文明引領的新型社會價值觀。

2.保水。推行飲水安全保護計劃,關停重污染企業,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全民參與水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在濱水社區和民宅建設中推廣中小型、家庭型潛流濕地;鼓勵民間成立水生態保護組織,形成“政府—企業—百姓”聯動保水凈水的社會氛圍。

3.節水。全面落實以供定需的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建立以單位產值用水量和節水效率為標準的產業競爭體系。在城市生活中推廣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術,將節水作為浙江的文化品牌進行塑造。

4.治水。積極開展以治水智慧為主題的科普教育,興修水利、疏浚河道、截洪補源、造福百姓。

5.享水。通過制度建設和公共參與,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通過濱水商業、節慶和賽事等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樂水宜居的文化品牌。

五、構建“六水”城市水生態文明體系

浙江城市水域空間景觀的整合優化與水系景觀網絡的構建要綜合考慮水域空間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防洪防災、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等功能,并結合城市土地利用、綠地組織、交通布局、歷史地段的保護與廢棄地塊的再生等,對城市水體、水域及水系景觀進行梳理、整合、恢復和重建,以確立城市水環境的空間秩序,提升水域空間的美學品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水域空間,最終為城市生態文明創造價值。水系建設布局需要統籌協調,綜合考慮水域空間保護、水資源條件、河湖連通、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文化保護的需要。延伸浙江水文化規劃建設領域。除在水利行業建立水文化規劃綱要之外,浙江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相關實際,制定相應的歷史文化建設規劃方案。將水文化建設內涵納入項目建設審批內容,注重浙江城市特色文化設計,著力建設一批風貌特色、個性鮮明的公共水文化空間。引導各地把規劃設計與人文、歷史、科技、園林、生態、景觀、親水、安全等有機結合,使水工程和水工程管區在發揮工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成為旅游觀光的理想景點、休閑娛樂的良好場所、陶冶情操的好去處、教育與傳播的基地,為美化人們的生活提供優美的水環境。通過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全面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讓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普及水文化知識,提升水文化認知,推廣水文化,營造愛護水、珍惜水、保護水的社會意識,實現教育當代人,培育下代人的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意識,培養人水和諧理念,形成一種與水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實現人與水、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作者:閆彥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