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9:12:23
導語:水土保持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原州區加強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城鄉大環境綠化、林業產業培育等,森林資源保有量顯著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全區林地面積8.39萬hm2。同時,原州區通過茹河一期、馬蓮河、開城項目區、張易河壩系、西川溝小流域、廟臺小流域等坡面綜合治理工程與溝道壩系工程的實施,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小流域建設生態高效農業的路子。截至2013年底,全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11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3.6%,建設水保治溝骨干工程65座、中型淤地壩38座、小型淤地壩64座,修建水窖、谷坊、澇池等各類小型水保工程14440座。小流域綜合治理積累了較為成功的經驗,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2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自然條件嚴酷。原州區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并存,風災、旱災、澇災、雹災、霜凍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破壞力大,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地形復雜,川、溝、塬、臺、壕、掌、山坡等多種地形交錯分布。受氣候條件、土壤質地、人為活動影響,土壤侵蝕類型多樣,水力、風力、重力侵蝕均有分布,土壤侵蝕量大。
(2)經濟條件薄弱。原州區是國家級貧困地區和國家重點扶貧對象,經濟總量相對偏小,產品處于產業鏈底端,生產方式集約化程度不高,自我調整能力弱,經濟基礎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單一,主要是農牧業和勞務,且增收渠道不寬。由于經濟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各項基本建設投入不足,使得原州區生態文明建設受到嚴重制約。
(3)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突出。原州區經濟發展落后,產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工業發展滯后,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呈現“整體緩和、局部突出”的態勢。局部矛盾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現代農業使用塑料薄膜、農藥、化肥造成農業環境污染;二是養殖戶牲畜糞尿處理不當造成土壤和水環境污染;三是農民節水意識淡薄,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較為嚴重;四是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造成部分區域人口增長超出了環境和資源承載力。
(4)思想觀念陳舊。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部分群眾對新時期價值觀的認識不足,生態意識和綠色消費觀念仍較淡薄。受經濟利益驅動,偏重經濟建設,而忽視了生態建設,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
(5)資金、技術、人才短缺。地方政府財力薄弱,資金瓶頸制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人才引進,存在工業設備落后、生產成本偏高、市場競爭力弱,特別是人才結構老化、技術更新速度慢等問題。
3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實現途徑
針對上述問題,原州區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實現規劃區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形成生態環境舒適、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生態文明行為方式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和方方面面,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向高質量、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生態、經濟、科技、人文”的新原州。原州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須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資源開發與節約利用、經濟發展與人口合理承載的動態關系,把生態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體系,形成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的新格局。原州區按照“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以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的原則,總體布局上,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溝壑區以生態建設為主;河谷川道區以優勢特色生態農業為主,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工業區按類型集中規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相對小、有水資源的區域;重點抓好城鎮區和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措施;圍繞六盤山、須彌山等景區和市區內名勝古跡做大做強旅游業;重點做好貧困區域和人口密集區域的勞務輸出,在城鎮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大力開展各類服務業。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建立健全強有力的資源節約和資源消費約束與激勵機制,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在全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提高認識,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統籌推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
3.1正確定位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在地區發展中的地位
固原市地處黃河流域,境內的六盤山及其水系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重要匯水源。保護、建設和完善以六盤山為核心并向外輻射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固原市建設黃土高原西部保護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綠島”和黃河中游的一座“供水塔”的重要內容。作為固原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州區要進一步加大生態工程建設力度,完善六盤山森林生態體系,強化生態功能,把原州區建設成為維護固原乃至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
3.2合理布局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針對不同的類型區,采取相應的治理模式:①半陰濕土石山區,通過實施造林種草工程,建設以六盤山為核心的水源涵養林生態功能區。②干旱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建設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型功能區。③河谷川道區。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以發展特色經濟林為主,結合小流域治理,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④城鄉大環境綠化區。以道路、公園、景區、水域綠化為主,以縣域城區綠化為點,建設城市森林體系并輻射延伸至鄉鎮。在新農村建設方面,不斷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實現園林型、生態型城市建設目標,在主要道路、河流兩側營造生態護坡護岸,打造環境優美的綠色廊道,構建和諧城鄉生態。
3.3合理布局生態產業發展
合理布局生態產業,比如在清水河流域河谷川道區水澆地發展優質早熟菜用型生產基地和設施移動拱棚發展區域,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部分河谷川道區發展小雜糧、中藥材、油料等優勢特色種植業,在陰濕山區、部分土石山區和河谷川道區發展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此外,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區,比如建立以六盤山外圍為主要區域的特色林木種苗產業區、北部川道區枸杞產業區,以及在東部光、熱、水、土等條件較好的鄉鎮發展經濟林產業。
3.4合理布局土地利用模式
農用地布局。為了更好地利用水庫灌區和機井灌溉區優質的耕地資源,提高耕地質量,依據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將耕地主要布局在河谷川道區和坡度在25°以下的山區;園地主要布局在土地和氣候等條件適宜發展經果林產業且有良好的經果林種植基礎的東部各鄉(鎮);考慮到固原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和疊疊溝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保護,以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和逐步實現生態恢復為目標,將林地主要布局在各鄉(鎮)林場及退耕還林區;牧草地布局在云霧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寨科鄉和處于寧夏中部干旱帶上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均較脆弱的各鄉(鎮)。建設用地布局。按照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指標,統籌存量與增量建設用地,并與相關規劃協調,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布局。城、鎮、村等建設用地的布局,按照集約用地、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的要求,形成城市緊湊發展、城鎮和農村居民點集聚發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城鎮發展中統籌存量和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加強閑散用地整合,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城鎮新增用地盡量依托城鎮現有的基礎設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讓基本農田和重要生態用地;各類園區在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內控制,并與周邊其他用地布局相協調;采礦、能源、化工等生產倉儲用地和其他高污染、危險性用地與居住、商業等用地保持安全距離,高污染性工業用地布局避讓基本農田保護區;農村居民點新增用地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設,并與舊村縮并掛鉤,控制自然村落的無序擴張,促進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與規劃的城鄉建設用地空間格局相協調,主要用于滿足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求,有利于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和發展能力。
作者:賈小蓉單位:原州區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