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探討
時間:2022-03-25 11:10:41
導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闡述了海洋生態文明的實質,近海生態危機及成因,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迫切性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海洋生態;生態危機;公眾參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黨的十八大更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2015年5月,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層層遞進的綱領性文件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我國的國家戰略層面,,進入正式實施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形態,它的核心是主動維護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是它的動力,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是它的終極目的。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海洋是最大的生態系,海洋文明是原生態的起源,是生態文明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海洋生態安全缺失,會產生連鎖性的生態災難,地球的生態安全注定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不可替代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海洋占據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類的現代生活更是與海洋密不可分。當今,陸地資源面臨枯竭、人口壓力巨大,海洋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凸現。海洋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和海洋生態的健康和諧關系到國家的戰略安全。我國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洋大國,東、南方向被海洋環繞,大陸岸線18000km余,海島1萬余個,島嶼岸線超過14000km,管轄海域近300萬km2。對一個國家來說,海洋國土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說,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是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戰略空間。它的核心內容應包括:發展海洋事業、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
1海洋生態文明的實質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低地,悲慘地淪為人類的垃圾場。人類制造的所有垃圾,不論放在哪里,大部分都會因風、雨、徑流等自然現象的作用,進入大海。眾所周知:工業革命創造出的生產力超過了有史以來的生產力總和。而與此同時,人類制造的廢棄物和垃圾也大大超過了有史以來的總和。海洋的自凈能力是有限度的,當海洋的承載能力超過極限,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就有大爆發的危險,直致海洋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崩潰。20世紀是人類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空前的時代,也是對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最巨大的時代。海洋環境破壞和海洋災害發生的頻率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嚴重。空前的問題導致空前的覺醒,人類終于把目光聚焦在海洋,開始正視自身的妄行導致的海洋危機。可以說,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就建立在這一基礎上,海洋生態文明的實質由此逐漸展現。
1.1海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形態
海洋生態文明是在人類為了延續生存和生存環境的理性共識下產生的文明形態。它包括:人類遵循人、海洋、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人與海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文化倫理形態。
1.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歷史責任與任務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大局、事關長遠、事關子孫后代,是戰略問題。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由事態的現實、事態的發展、人類的理性和智慧共同催生的,它的應運而生有其必然性,是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歷史責任之后的綜合考量與決策。當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也不是孤立的保護,必須協調好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保護海洋環境,而是要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謀保護,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良性互動、良性循環,最終達到海洋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海洋環境更健康、更富活力的和諧共生的局面。
1.3海洋生態環境危機催生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進入21世紀,我國全海域污染日益嚴重。達到輕度污染的海域面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05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面積13.9萬平方千米,2006年達到14.9萬平方千米。而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更是深受污染之害。海灣、河口污染日甚,濱海濕地告急,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受損嚴重,水體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導致嚴重生態災難,很多河口產卵場功能幾近喪失。監測表明,海水溫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可能是未來危及我國國土安全的殺手。研究表明,進入21世紀我國沿海和內陸發生的大量氣候異?,F象都與海洋變化有密切關系。海洋環境的任何異常都可能導致生態災難,造成難以預知的損失。海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已經導致嚴重災害,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已刻不容緩。
2近海海洋生態危機
2.1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
盡管實行了嚴格的休漁期管理,我國海洋經濟物種還是持續衰退。對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來說,50萬艘機動漁船是一個可怕的數字。過度捕撈嚴重破壞了漁業資源的良性再生能力,導致海洋漁業資源物種失衡嚴重,底棲動物和游泳動物食性種類顯著減少。陸源排污導致的海洋污染幾乎摧毀了近海海洋生態系統。近海珍稀瀕危物種數日漸增加,瀕危程度加劇。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和大型海洋工程使傳統的魚類的產卵、育肥場被蠶食,回游通道被切斷。近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被嚴重破壞。近海環境的嚴重局面,導致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出現嚴重問題。有些海域由于陸源排污已成無生物區。
2.2陸源排污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嚴重受損
我國沿海有大量的陸源排污口,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使適于進行海水養殖的水域面積急劇縮小,海產品污染物超標,食用風險增加。同時,河口、海灣和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受到的損害越來越嚴重,海洋生物的棲息和繁衍受到嚴重損害。海水浴場、港口受到污染,使沿海人口的正常生活受到直接威脅。
2.3赤潮頻發對海洋生物資源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統計,進入21世紀,我國赤潮年發上百次已不鮮見。2003年我國全海域發生赤潮達119次,2005年82次,2010年69次。這種由浮游生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短時間內突發增殖或聚集引起的海洋災害是海洋對人類肆意排污的報復,它動輒將成千上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變成死海。一些赤潮生物具有較大毒性,它們巨大的毀傷力不僅大規模殺傷海洋生物,危害海洋生態平衡,還會通過食物鏈對危及人類。赤潮是威脅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大敵。
2.4油輪溢油致造成生物滅絕
石油是工業國家的黑色血液,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海域是很多國家油輪的必經航道,近海海域溢油事件頻繁發生,僅2005年就有16起,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近海海洋生態破壞。溢油造成的生態危害主要表現在:漂浮在海面的油膜可以減少海洋產氧量直接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對周邊海洋漁業和養殖業造成毀滅性傷害,海鳥等生物一旦黏附石油便難逃死路;有毒物質進入海洋生物食物鏈,毒害海洋生物的同時也會對食用者的身體造成嚴重傷害;油膜凝聚以后的物質是潛伏在海洋中的長期殺手,難以清除的細微殘余物將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2.5近海經濟開發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
海洋開發和環境保護是一對相生相克的冤家,也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兄弟。破壞性的無序開發利用和充分考慮海洋生態承載力的開發利用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有些填海造地、海上工程建設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環境的正常狀態,破壞了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了岸灘的沖淤變化,而回填和疏浚工程使海岸帶的形態發生非自然改變,海洋生物的傳統棲息地被毀壞。盲目的海砂開采活動,導致了海岸侵蝕、海水倒灌,耕地、植被、道路、堤壩等被破壞,態環境損害的代價無法估量。缺乏對海洋環境進行綜合論證評價的大型港口建設、石油開采、高速公路建設、筑壩等大型沿海工程建設也對近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3最大限度的公眾參與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因素
2015年7月,國家海洋局印發《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劃出了時間表,旨在用5年左右時間,即“十三五”期間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完善。《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計劃從10個方面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包括規劃、管理、科技、監督執法、人才建設、宣傳教育和和公眾參與等方面,包括31項主要任務。作為國家最高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深刻領會中央的方針政策,抓住機遇,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了藍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從此有了經緯。這是一件讓國人為之振奮的大事,讓人看到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看到了可以預見的海洋事業的未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偉大的戰略工程,它的實現需要諸多條件,而提升國民的海洋意識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只有公眾具有高度的海洋意識,認識到海洋事關國家興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生活和子孫后代,才能形成萬眾一心、群策群力的局面。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應盡最大可能提高公眾的參與度,讓公眾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提高、在參與中影響更大的人群,海洋生態文明的基礎才能更牢靠、更堅固。這對一個傳統的農耕國家尤其重要。只有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依靠群眾、“全民總動員”、形成共識,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航船才能順風揚帆、乘長風破萬里浪。
作者:張更農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家海洋局.2006中國海洋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國家海洋局.2014中國海洋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3]國家海洋局.2005中國海洋環境公報[Z].2005.
- 上一篇:干部駐村幫扶工作考核制度
- 下一篇:手術室正性暗示語言及細節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