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
時間:2022-04-28 11:39:40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時代越發進步的今天,人們更多的是過度追求享受,對金錢、權利、名譽的貪婪,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當今社會中,經濟建設在群眾心里的份量遠大于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經濟建設趨于首位才能在各領域各方面脫穎而出,而這一觀點正是扭曲了經濟建設的價值。國家倡導的是可成為生態文明發展可靠性支撐的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不相協調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新的指示,在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上,倡導創新、綠色、協調發展新理念;構建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新時代;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的新局面。
關鍵詞:生態文明;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現如今,人們習慣將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孤立來看,導致經濟建設對生態逐步破壞,惡劣的環境已經嚴重影響到人民的健康與生活。如何在新理念、新發展下建立生態與經濟互融互鑒的新格局,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來共筑健康之城、共建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已是備受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及“十三五”計劃會議進一步就我國發展現狀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就今后發展趨勢提出富有時代特色的新觀點、新想法,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會提出了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基調協調各領域間的共同合作與和諧發展,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構建完備的生態系統。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從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利用二者的關系來看,生態環境助推經濟建設的繁榮發展,經濟建設亦是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支撐。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發展往往既相促進又相矛盾,經濟建設對自然資源的無限需求,而大自然中的資源供給能力的有限是兩者斗爭的“交鋒點”。我們如將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孤立來考慮,必將更深層激化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資源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系統循環再生能力下降;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制造垃圾以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對環境的破壞遠遠超過生態環境的自治能力,生態系統日趨紊亂,人們生存的空間日益惡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客觀地處理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微妙關系。因此,如何從辯證關系著手,破解當前區域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的難題,就顯得意義重大,特別是對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今天來說,如何權衡兩者之間的利弊輕重就顯得尤為迫切。
二、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發展之間不協調的問題
1、經濟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
(1)資源結構不合理造成污染浪費
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如今的垃圾不同以往,通過優質資源互補、資源整合,優化結構與合理配置后,就可以得到充分再利用,節約資源降低污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是我國正在深入的課題。我國在資源合理化利用、廢物整合方面意識薄弱、行動效率低,忽略、輕視現象嚴重。殊不知,資源錯位,無法合理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已經越來越成為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時,資源優化不合理也是導致浪費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大量資源無法充分利用,而在對資源進行加工、整合的過程期間,浪費固然不可避免。生產資料錯用直接造成剩余資料產品待步,漸漸的踏上浪費之路。資源失效、資源失能、資源閑置的生態負效現象與日俱增。
(2)急于求快造成無暇顧及生態環境
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的列車緩緩開來。人們對經濟發展側重于快、多,肆意的開采與砍伐,排放與填埋,卻少了應有的治理,從而忽略了對于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不斷枯竭,可利用資源越來越少,可持續的能源利用率低是自然已經亮起的“惡性循環”的紅燈,如此循環下去,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勢必“每況愈下”,而人類的生存問題也勢必無法逃避。如今,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專家學者論文不斷增多,關于環境問題的媒體輿論也越發犀利。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疫情使人們遭受著病菌的折磨。人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里除了生命源氧氣之外,還伴隨著粉塵等可吸入顆粒物與各式各樣的排放廢氣,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
2、輕生態的理念制約經濟發展
(1)缺乏生態建設價值理念致使經濟建設置于瓶頸
在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對其進行關注,但人們的意識與現實社會中的金錢比起來遜色很多。以犧牲自然為代價換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這是部分人存在的狹隘思想,也是對生態文明中價值理念的扭曲。這種價值觀念的存在會使我國的生態建設,甚至是經濟建設都會有相當大的阻礙。轉變這種觀念也并非朝過夕改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中,需要輿論以及楷模指引,由于發展經濟的愿望強烈,往往將GDP的數值與績效考核緊密聯系,這樣的觀念直接導致了人們以付出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久而久之,片面性導向為人們指引了錯誤的方向。人們可能認為將環境問題作為未來的問題去處理也來得及,誤讀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眾所周知,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而諸如此類的觀念不發生轉變會始終引導百姓產生錯誤的觀念。如此循環往復,環境問題不可避免,而惡劣條件下的經濟必然無從發展。
(2)生態制度有待完善
生態制度的建立是為能夠有效的制約大肆砍伐與過度開采的不恰當行為,從而更好的保護環境、保證發展的制度體系的構建。目的是為了帶動各地的產業結構合理運行與產業鏈條有效發展,催生各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循環經濟的健康運行。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值得肯定的是我國有相關政策的制定,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體制還不完善,這是造成生態文明建設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配套法律體系還相對缺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對環保的投入也在增加,但投入力度不足,造成作用效果不大,并沒有發揮出相應的環保效益。許多項目工程或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前的“障礙”就是當時當地的環境狀況不允許進一步開發,換句話說無投資條件的直接制約,這是無法發展、無招商引資的一大隱患,造成經濟建設損失重大,導致經濟制度下行發展。近年來,由于追求政績考核的評判標準的觀念固有,致使因為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經濟損失的比重不斷加大,環保投入的增長與環保目標的未達成,使得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因此,加快轉變固有觀念、破解生態危機的制約瓶頸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建立既相適應又相協調的生態發展體系
1、轉變傳統的固有觀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良性發展直接決定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毫無疑問的說,經濟建設的發展方向應成為生態文明發展的可靠性支撐,而不是索取與制約。曾指出:“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要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盙DP是可以直接反應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狀況,但過分強調GDP則是片面的政績觀。要想針對這一問題徹底轉變固有的片面觀點,還需從領導入手摒棄傳統追名逐利的做事原則,對其逐一的進行思想轉變從而帶動地方整體思想轉變。要加快協調政績考核與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系。另外,加大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力度,同時從學校企業入手,加大對生態文明的學習力度,加強生態文明的實踐性,加深對生態文明的倡導與弘揚。開展實踐活動,了解環境的保護與經濟建設權衡的必要;了解綠水青山對身心健康的必要;建立用文明“反哺”自然的體系,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全面持續發展的觀念,倡導綠色GDP,將生態因素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中,確立一種有利于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的、生態的發展觀。
2、完善生態立法制度
加強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建立因地適宜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生態建設法律保護體系,完善自然資源的限定條例及防止肆意開采的法律法規;要做好對造成破壞自然行為相關法律條款的司法解釋工作,嚴格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使經濟建設在環境協調發展的庇護下得以順利開展。因此,從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強約束、加以規范,需要制定具體的舉措對某些行為進行及時的表彰或者懲治,同時,“增加一些補償政策,保證企業最有發展,鼓勵企業加固環保力度”。用立法量化生態環保行為,明晰權利、責任、利益,對違法行為嚴厲懲治,根除破壞生態的行為。
3、先進的經濟理念及生態技術融入到綠色的生活方式
堅持以低碳環保的科學理念發展經濟、開發能源,帶動企業良性、合理運用資源。以科學的生態技術指導生產力,發展綠色經濟。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資源型經濟轉變為生態型經濟。將“廢物”變為寶物,讓資源重新整合,合理化、最大化利用,凈化環境,減輕環境污染和經濟浪費。這也是降低經濟成本的有效方式。堅決摒棄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作為基礎發展模式開展,還百姓綠水藍天。鼓勵人民選用綠色消費,降低資源浪費率、降低污染的排放。除此之外,在保護生態環境過程中,要加大科研投入,對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及時分析與研究,使科研出的新成果不斷地與環保實踐相結合,形成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新生產力,從而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在綠色、協調等五大新理念的視域下共筑生態文明建設走向良好勢頭。
作者:李珉婷 單位: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
參考文獻:
[1].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4-04-05.
[2]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R].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07.
- 上一篇:電力營銷計量改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 下一篇: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在電力營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