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探討

時間:2022-11-08 09:38:41

導語: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探討

摘要: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對于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培養也有了不同的內容,就目前的教育角度來看,生態道德素質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結合當代社會的變化,其中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和諧統一、保護環境、綠色健康和熱愛生活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身的生態道德素質培養已經成為了高校德育的時代主題,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在生態道德培養中仍舊出現了許多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的來對其進行分析和解決。

關鍵詞:生態文明;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

生態文明是隨著時展而誕生的一個重要主題,生態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這些生活質量的變化是建立在犧牲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而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全方面對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進行培養,以此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速度,所以說,在目前的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養成為了社會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生態道德的主要概念

生態道德是近年來所形成的一種道德觀念,由于目前時代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性。生態道德又可以稱為環境道德,主要反映了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但是由于生態環境道德屬于道德的范疇,沒有強制的法律約束,另外由于生態環境道德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態道德的建設也具有以下幾種特征:首先,生態道德主要反映了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道德關系;另外具有一定性,主要強調了整個社會對人們的道德要求;最后,這樣的生態道德素質需要作為一種信仰觀念,實時存在人們的心中,并且以此來對人們的言行進行規范。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的主要價值

1)首先是有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在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要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了這樣的發展目標,需要高校培養出大量具有一定生態道德素質的大學生來逐漸對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進行改變,而在這種生態觀念的影響下,這些大學生作為“理性生態人”,與傳統的“經濟人”有著截然不同人類行為模式,主要指的是在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中,不僅需要有著專業的行業知識,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具備與職業活動相關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要求這樣的環境保護意識是自覺的。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要求下,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生態道德素質教育,能夠使其跟上時展的步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環境行為和道德素質,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2)時展下高校教育的要求。在目前的世界教育發展中,生態危機是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這樣的時展下,高校的教育要求也需要發生一定的變化,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體系正在不斷的改變,其中的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也在不斷的改變,而生態道德素質教育的提出,正是改變這種道德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現在的全球視角來看,生態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通過對生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以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念來看待時代的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價值觀念引領了時代的潮流,同時也是新時展下高校道德教育所需要提出的新要求。3)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高校教育不僅是對某一專業的特殊教育,而是在專業教育的同時,結合社會的發展,從各個角度來培養大學生成為一種和諧發展的人,保證其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教育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僅需要有著專業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加需要有著深刻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要人才。通過生態道德教育,能夠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目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自覺的承擔起保護環境的道德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將會得到質的提高。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培育的主要內容

1)培養學生正確的自然觀。人類在生活的過程中,與其它各個物種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而這樣的聯系需要人類承擔著和諧發展的重要責任,而自然觀就是其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在目前的社會發展當中,生態道德培養主要強調新的自然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大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在這樣的認識當中,大學生能夠從自身做起,充分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自然價值主要代表著一種屬性概念,是自然環境發展中所誕生出來成果,同時也代表著一種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而這樣的價值觀不僅僅是人類獨有的,而是自然環境中的所有物種之間所共有的。這樣的自然觀體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對于大自然,要心存敬畏,而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同時也需要按照人道主義的情感來對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進行看待,在保證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才能利用自然來造福社會。2)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目前我們正處于一種環境危機當中,這種環境危機所產生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人們的消費意識,人類的消費行為逐漸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下,人類支持生命的能力正在受到嚴重威脅。通過以往的環境事故來看,環境的破壞,其中的最大因素是人類,也可以說,人類目前的消費行為和觀念使環境災難逐漸產生,而環境災難的產生,也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較大的威脅,在這樣的認識下,人們需要選擇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正確的消費行為,以此來挽救地球,維持生態平衡。所以說,在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培養的過程中,主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從自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節約資源,綠色消費,循環回收,多次使用。這樣的生活消費方式能夠逐漸的進行擴大,在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中來看,較多方面都能夠通過消費觀念的改變,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比如說建筑行業和化工行業等。通過對學生進行適度消費和生態消費的培養,能夠使其環保行為逐漸的深入社會生活中,從而帶動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擴散。3)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生態道德素質培養中的最后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世界所關注的主要話題,其主要意義在于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使人們的社會生活得以延續,目前環境資源中的不可再生資源逐漸匱乏,而從一定的角度來看,維持生態之間的平衡,就是對環境資源進行保護,隨著目前可再生資源技術的逐漸發展,人們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和利用力度也逐漸增大,而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新鮮血液,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生產力的指導觀念,能夠使其在之后的社會發展中,充分認識環境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對地球環境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著深刻了解,從而起到保護環境、和諧發展的作用。

四、目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所出現的主要問題

通過以上的學術,可以知道生態道德教育的培養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之后的社會發展影響重大,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教育情況來看,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仍舊出現著較多的問題,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是缺少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生態教育道德素質的培養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誕生的一種道德培養模式,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后,結合實際的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培養。但是,目前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培養的過程中,仍舊采用了較為死板生硬的方法來進行培養,主要指的是利用一種簡單的教育形式,對道德觀念進行一定的敘述和討論,這樣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和傳統,不但不能適應目前時代的發展變化,同時還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另外,這樣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地位,對于生態道德的主要意義和實際作用也不會得到深入的認識,其整體教育效果沒有得到發揮。2)缺少完善的高校教育制度。生態道德素質培育的主要意義是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一項長遠而又系統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教育活動都需要高校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生態教育體制仍舊需要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缺少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體系,對于生態文明的研究,我國的起步較晚,其中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社會實踐,都沒有成熟的體系來作為教育支撐,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加快了對生態文明理論的研究,也只是確定了整體方向和內容,而其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沒有得到統一,使當前的環境生態問題仍舊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另外是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程度較大,傳統課程體系的差別較大,在這樣的差別當中,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觀念有所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根據個體的差異來進行培養,而是采用統一的知識灌輸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比較被動,學生只能對其字面意義有所理解,而對其內涵無法得到深刻體會;最后,高校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目前高校中最為重要的仍舊為文科和理科,而生態意識屬于德育教育,在大多數的高校當中,這樣的教育一般為選修,由于高校對其重視不足,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也會有所欠缺。3)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影響效果非常明顯,而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培養與社會環境之間也存在有直接的聯系。目前,我國的社會環境相對西方國家來說仍舊較為落后,為了追求社會利益的提高,只顧眼前發展,沒有考慮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些利益的推動下,人們不惜以犧牲環境來進行利益的交換,在進行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基本沒有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考慮,無限制的開采自然資源,無休止的破壞環境,使生態平衡得到了嚴重的危害,雖然目前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是社會環境的改變是一種長期的行為,同時具有漸變的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態意識培養也注定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就現在的社會環境而言,由于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加強,社會環境逐漸的在進行改變,一旦出現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大眾媒體一般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對那些不良生產企業進行揭露,同時,國家政府也針對社會環境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求人們按照這樣的規定來維持生態平衡,但是這樣的改變仍舊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發展。

五、生態文明視域天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培育的有效途徑

1)利用課堂載體來進行理論指導。高校的課堂教育往往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高校課堂需要根據目前時展的形式,來采取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來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通過這樣的理論指導,可以使學生了解生態平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并且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理解,明確人們在環境保護中需要承擔的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才能被有效激發。所以說,高校教師在進行各個專業的教育過程中,需要提高對生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能僅僅將其作為一種思想道德課程來進行教育,而是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和主要特點,在各個課程中加入一些與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內容,并且將其作為考察學生基本道德觀念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生態倫理觀念就會逐漸形成,生態道德意識也會逐漸的提高。2)積極推進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高校環境。要想充分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不僅需要理論觀念的指導,同時需要良好的高校環境,來使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得到改變,深入心中,將其作為一種意識來對行為和言語進行規范,這就需要高校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營造生態平衡的高校教育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得到改變,一般情況下,這樣環境的營造主要可以采用這樣幾種方法:首先是對生態道德培養進行大力宣傳,利用標語和廣播等渠道來進行生態道德素質的宣傳,這樣能夠實時的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行宣傳;另外,高校的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學校的地理特點,利用生態平衡的原理,運用高校中有限的環境資源,來創建一定的生態循環環境,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夠充分建立大學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使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自然環境的魅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的也會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進行深刻理解。通過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最大程度的來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3)加強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培養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同時也需要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合適的生態活動實踐當中,發揮出生態道德教育的實際作用,其具體方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選,學校應該組織學生成立相應的環境保護小組,這樣的小組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使其深入社會當中,發現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同時也加強了自身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平衡意識;另外,也需要注重家庭生態培養,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也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通過改變家庭生態教育的內容,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實現教育的目的。

六、結束語

在目前的時展中,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培養是其中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創建生態文明社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學生的全面提高,在生態道德的培養過程中,需要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同時社會需要加快對生態環境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論指導體系,以此來實現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

作者:李軍民 胡佩佩 孫濱 周育輝 單位: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