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時間:2022-07-19 09:49:28

導語: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摘要: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需要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的努力支持與協作。教育部門應牽頭開發符合當前學生學習興趣的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App;教師應在所授專業課或基礎課中穿插生態文明知識的教育;學工方面應充分發揮社團和班干部的帶頭引領作用,做好宣傳工作并組織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頭到腳”都帶有生態文明的色彩。

關鍵詞: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建設

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1]。黨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更復雜、更進步、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內涵主要反映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的基礎上。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達到的頂極穩定形態[2]。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涵蓋了生態政治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文化觀和生態社會觀。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為推動構建生態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3]。中國的職業教育也應緊跟黨中央的政治導向,不僅培養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而且是具有良好生態文明意識的時代青年。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順應時代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路走來成為GDP總量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國,隨著脫貧攻堅戰的進一步落實,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望即將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生態宜居環境的支撐,而這種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又需要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了解生態常識,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麗家園。(二)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環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4]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的勞動活動、勞動能力、社會關系、自由個性和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即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技能的訓練,在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方面也應多下功夫。(三)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一個掌握了較多生態文明知識,養成了良好生態文明行為習慣,講究綠色低碳生活的人在大眾的眼中一定不會是個低素質的人。而一個較高素質的人不僅會受到老師的褒獎、同學的敬佩更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更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使其終身受益。

二、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也應該進入課堂。目前,高職教育中極少專業開設生態文明相關課程,網絡搜索有關生態文明教育書籍中有多本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書籍,可供參考。其中《我們的生態家園》向青少年介紹我們身邊的土地、空氣、水、生物、海洋、能源、自然災害等生態環境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告知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土地退化、淡水資源緊缺、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銳減、有機污染、能源危機、自然災害頻發等生態問題,整本書圖文并茂,通熟易懂?!洞髮W生生態文明教育教程》這本書向大學生普及生態文明的基本概念、危機以及建設途徑等內容。除了專門開設生態文明相關課程,更應大范圍地在其他基礎課和??普n中穿插生態文明思想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在對教授的課程內容充分熟悉的情況下,有意識地設置生態文明知識相關內容。如,計算機基礎課中學習word文檔的編輯,則可將生態文明知識的相關內容作為編輯的素材;專業課滴定分析中講授酸堿滴定反應這一節的時候可穿插酸雨的知識,乃至延伸到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讓同學們共同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二)環境影響教育。我國古代就有很多講述環境對人的影響的故事,其中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又有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小覷。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讓人身心愉悅流連忘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言行。就如走在一條骯臟的道路上,你可能也會把手上的垃圾隨手一扔,認為反正這條路都是臟的,而在一條非常干凈的路上走時,你應該不會那么做,不忍心因自己的行為影響整條路的美觀整潔;在菜市場,人們會不自覺的扯著嗓子大聲說話,而在安靜的圖書館,你會自覺把手機調成靜音,不愿讓自己的電話鈴聲打擾別人。因此,教師和學校的管理層應該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讓學生養成生態文明的習慣。比如,精選有創意的垃圾桶,學生從亂扔垃圾逐漸喜歡把垃圾扔垃圾桶,逐步習慣把垃圾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行走習慣規劃路線,學生便不會把踩草坪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規范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言行,做好示范表率作用,從自身言行影響學生。(三)媒體的教育。目前各種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層出不窮,其中環保類的微信公眾號中主要是關于環保的各種政策性的文件,專門針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類似公眾號幾乎沒有。因此,需要教育部門牽頭,聯合環保、水利等部門共同建立起類似“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等學習App,以積分的形式督促學生學習,豐富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四)自我體驗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進行自我體驗教育。首先,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發起需要學生社團、學生會或班級班干部組織,這就需要學工處和輔導員重視生態文明相關活動的開展。如植樹節開展植樹活動;世界環境日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地球水日倡導節約用水的簽名活動;地球停電一小時前日做好宣傳工作,通過自發熄燈一小時,來激發大學生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環保類的社團則可以定期組織環保知識競賽,環保主題的演講比賽等等。通過前期的宣傳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知識,通過親身體驗將接收的知識內化為素養,再將內化的生態文明素養和意識影響身邊更多的同學、家人和朋友。

三、結語

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工、學工、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政府的支持與協作。教師應做好課堂教學功課,有意識穿插生態文明知識的講授,精選合適的生態文明知識讀本;學院各部門應努力營造良好的生態校園氛圍;政府部門牽頭開發生態文明教育為主的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App;學工部門則要充分發揮社團和班干部的作用,組織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頭到腳”都帶有生態文明的色彩,即,腦中裝著生態文明知識,心中帶有生態文明情感,行動秉承生態文明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2]吳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及內涵[J].智庫時代,2019(3):20+22.

[3]傅媚夢.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及其生成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18-20.

[4]何小禾譯.(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10.

作者:何威 歐宇 漆寒梅 陳向 單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