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7-25 08:33:25

導語:互聯網+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生態文明論文

摘要:“互聯網+”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將互聯網科技與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兩個融合的“互聯網+綠色生態”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簡要闡釋“互聯網+”理論視域下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構建原則,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承德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發構建原則和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文明;生態文明體系

隨著互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帶入了嶄新的生產生活模式。2015年,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特別強調我國需要加強“互聯網+綠色生態”建設,“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1]。新型“互聯網+生態文明”變革了原有生態文明模式,更有利于推動承德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為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提供理論支撐,也為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一、“互聯網+生態文明”的理論依據

(一)“互聯網+”概念?!盎ヂ摼W+”本質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實現傳統行業的信息化。眾所周知“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相融合,使多種業態與互聯網為依托,起到良性循環作用,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二)“互聯網+生態文明”理論。我們要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設生態文明,因此“互聯網+生態文明”將是社會發展穩定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承德市要以互聯網作為工具,為生態文明建設利息理清思路,互聯網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能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智能化、高效化和網絡化,這種融合模式改變了原有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最終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2]。

二、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幾年承德市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特別是在保障京津用水安全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是由于承德市自身地理環境因素,土壤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一些生態問題仍然嚴重,這些一直困擾承德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發展。承德市作為京津冀地區首道生態屏障和首都的水源地,近年來把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和保證供水質量放到突出位置,但限制了自身的工農業發展、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資源的開發利用[3]。(二)生態環境建設投入不足。經濟發展滯后嚴重影響承德市發展,財政長期面臨建設性投入資金短缺,致使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主要包括:環境污染治理投入不足;水資源保護投入不足;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制約著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三)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承德市目前產業結構重型化趨勢尚未得到徹底扭轉,經濟發展模式資源依賴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支撐缺乏,產業轉型升級主動性不夠,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產業體系整體層次停留在產業鏈低端,這無疑將增加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困難和難度[4]。(四)局部生態功能退化。承德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牲畜數量也隨之增加使得局部草場地區過度開發,縣區周邊生態保護措施不到位,致使草原生態系統一度遭到破壞,局部生態功能退化。

三、承德市構建“互聯網+生態文明體系”意義

(一)“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平臺。加速生態產業轉型與升級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與活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全新的視角。利用“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平臺,充分發揮生態產業依托網絡廣泛互聯的優勢,摒棄原先低效率、粗放型發展模式,促進生態環境轉型,走出一條高效率、高產能、低消耗的綠色發展之路。(二)為生態文明建設設定技術智能化方向。技術智能革新是引領傳統生態文明行業走向尖端智能化的必經途徑,智能化的生態文明的實現則為創新型生態建設提供了先導力量?!盎ヂ摼W+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層面進行有機互聯時,生態文明建設將會沖破傳統思維的栓桔,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技術智能化。(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式的多元化。利用“互聯網+”可以實現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有機聚合,在強化傳統傳媒業基礎之上,融合新媒體技術,構建生態文明傳播體系,整合整個社會的知識儲備,將生態建設的縱深進一步擴伸到各個層面,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方式的多元化、大眾化[5]。(四)“互聯網+”各類體系助推生態文明建設高效運行。構建“互聯網+”模式下生態文明傳播系統,可以縱深依托每個家庭、社區、企業等各個層面;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有利于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對生態文明理念進行傳播。建設生態文明,我們不僅需要在傳統道路上進一步發展,更需要我們在整個人類社會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四、承德市“互聯網+生態文明體系”構建原則

(一)共同參與原則。構建承德市生態文明體系,必須保證每一位市民都有共同參與的權利。一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構建,不是只滿足部分人的體系,而是大眾參與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要保證每個受眾的基本參與權利,并且受到保護。(二)達到原則。達到原則就是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和措施,確保它預期是可以達到的,明晰承德城市生態文明體系的構建定位和目標。民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查詢和分享環境監測數據,讓更多的民眾實實在在地參與到生態建設,享受生態文明帶來的巨大便利,在整個社會掀起一場人人受益的生態科技革命。(三)公平公正原則生態文明公平公正原則指不論、國籍、性別、經濟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都能夠公平公正地享有地球資源,共同承擔維護地球的責任。從根本上講,生態文明的公平公正追求的是人類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注重綠色發展、適度發展、可持續發展[6]。

五、“互聯網+生態文明體系”構建途徑

(一)以綠色發展為融合之基,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的“互聯網+生態文明建”,將“互聯網+”的思維融入生產、消費過程的各個領域,把綠色理念應用于資源環境承載力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從而守住“生態紅線”,同時也要減少第一產業的資源消耗,轉移第二產業的剩余產能,發揮第三產業的低能耗的優勢,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與“加強環境保護,構建綠色生態”的重要目標和諧統一,使得社會各個有機體共享“綠色生活”[7]。(二)以互聯網科技為技術依托,推進智慧環保。近幾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互聯網科技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網絡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融合。國家層面要大力宣傳綠色生活方式,同時在污染監測領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構建全天候、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式的智能動態環保監測體系,將智能監測設備與移動互聯網聯相結合,檢測數據通過互聯網反饋到環保信息系統,將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利用網絡平臺實時空氣質量報告、地區污染物狀況、水質等環境信息,便于公眾利用手機、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查詢,實現數據的互聯共享,促進了環保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為大眾服務。(三)利用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承德市秀麗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加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既是承德市未來發展的有利保障,但同時也在一定意義上又制約著承德市的經濟增長。承德市要借助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使得承德可以和京津冀利益一致、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四)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提升全社會環保責任感。生態文明理念利用數字網絡化平臺得以廣泛宣傳。這種宣傳是多層次、全方位,多元化的。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要增強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公眾交流平臺加以宣傳,從而提升公眾的環保責任感。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對生態環境數據的篩選與深入分析,進而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效地加速“互聯網+生態文明”觀念傳播,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全社會的宣傳,更好地促進“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瀟翔.嬗變與融合:“互聯網+”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5:121-122+133.

[2]潘黎,陳天柱.“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的探討[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報,2017,19(5):108-112.

[3]侯曉麗.河北省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4]孫海英.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范式[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8-62.

[5]陳堯嘉,鄧薈.淺談“互聯網+”條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現代交際,2017(11):31.

[6]成啟明.基于SWOT定性分析的河北省承德市培育大數據產業措施探討[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6(21):3-4+14.

作者:成啟明 袁麗偉 單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