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內容與對策

時間:2022-03-24 10:30:11

導語: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內容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內容與對策

摘要: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意識形態層面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以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為中心,分析了建設的主體、價值觀內涵、存在的困難與實現的意義四個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經濟文化建設為根本途徑、采用適應文化水平的傳播方式等對策,對如何加強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農村村民;生態文明;價值觀

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意識形態層面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關鍵環節,也是薄弱環節?,F階段農村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和人居環境等仍較為落后,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顯得更加困難。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能夠從意識形態上對農村村民的價值理念進行更新,與農村經濟建設相輔相成,確保價值理念的改善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并顧及到農村村民的實際需要。文章從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內容出發,探討了價值觀建設的主體、內涵、困難與意義,并提出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四個對策,助力當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一、價值觀建設的內容

(一)建設的主體。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主體,應當是在農村這個空間范圍內生產和生活的農村村民。村民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最終的受益者,其思想觀念與農村的發展息息相關。農村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主要通過實踐而非理論學習產生的。在多數經濟和文化落后的農村,農民一般不具有主動學習得來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已有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更多來自于自古以來農業生產活動的積累,如知道不竭澤而漁、不違時令、不傷害良禽等,但垃圾分類、電子廢品回收、合理用農藥化肥等現代環保意識明顯薄弱??傮w而言,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必然以農村村民為主體,但更需要政府等外界力量的推動,化無意識接受為主動學習。(二)價值觀內涵。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內涵主要回答“建設怎樣的價值觀”這一問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涵必須要以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為理念內核,否則再怎么從思想上對農村村民提出要求都將難以落實。首先是具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理念,發展“生態農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農民認識到不合理的環境破壞會影響到生產質量和生產收入,只有從綠水青山中獲得的真金白銀才能增加幸福感。其次是具有“人居環境關系到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建設“生態村莊”。近幾年農村雖然經濟有所改善,但人居環境比較落后。將構建良好人居環境的價值理念帶入農村村民的思想觀念中,才能改變過去只注重農業生產而不注重村容村貌的問題。最后是具有“生態文化關聯教育文化”的價值理念,培育“生態村民”。生態文化是教育科學文化的一部分,宣傳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同時也是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在這個過程中,農村村民既獲知了生態文明價值觀的理念,也學習到了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環保知識。(三)存在的困難。農村生產力不發達,基礎設施也較為落后,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即生態文明價值觀必然匱乏。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落后,缺乏良好的人居環境,生活成本低的同時收入也低,經濟文化的落后導致無法顧及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但事實上他們是很愿意去保護生態和改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農村村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并且多數青年外出務工,多為老幼婦孺這部分群體留守在農村,對于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認識不足或接受困難,再加上重視短期利益的傳統小農思維的阻礙,使得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顯得有心無力。(四)實現的意義。建設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是從思想上為農村村民創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只有提高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合理使用農業資源的意識,并將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運用到農業生產和生活中,才能改善人居環境差和生態文化匱乏的局面,促進農村從滿足物質文化的需要過渡到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

二、價值觀建設的對策

(一)經濟文化建設為根本途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不發達從根本上導致農村村民無法顧及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只有大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建設好“生態農業”,增加農村村民的財富,做好物質保障工作,才能從源頭打下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基礎。同時需要傳播生態文化,改變農村村民垃圾排放、污染環境等事不關己的思想,破除其對生態文明建設會妨礙經濟發展的錯誤擔憂,培育新時代的“生態村民”。生態文化的教育既能傳播新時代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又能為農村村民提供建設“生態農業”的技能,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這一過程需要政府等外界力量的有力支持,彌補部分農村村民因年均收入較低、文化程度不高而無法投入多余的力量關注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局限性。(二)推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長期以來,農村環境質量總體較優,如空氣質量、植樹造林等相對城市而言都得天獨厚。然而,農村面貌和衛生等方面卻難以滿足“生態村莊”的標準。人居環境臟亂差,經常直接排放農田殘膜、電子垃圾、廚余垃圾等廢品。改善落后的農村人居環境已經勢在必行,也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因此必須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改善村容村貌,滿足農村村民心理上和實際生活中對美好居住環境的向往,為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多為老幼婦孺留守,因而建設“生態村莊”可以使用這部分剩余勞動力,既可以增加農村村民收入和建設美麗鄉村,又可以讓其在改善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踐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涵,調動學習積極性。(三)獎勵為主懲罰為輔的策略。部分學者認為對農村也應當建立嚴格的懲罰制度,用以規制農村村民隨意丟棄電子垃圾、廚余垃圾等污染環境行為。這并未看到背后的原因——經濟的不發達、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和回收機制的不健全。當前城市回收體系尚不健全,而農村居民點分散、生態文明價值觀匱乏,必然更難以遵守嚴格的規定。但這并不代表放棄規制,而是指要考慮到農村村民的實際情況。較多農村青壯年外出工作,留守的多為老幼婦孺,且人數較多,必須要考慮其感受,故而嚴格規制不應當是主要手段。農村村民收入不算太高,并且存在重視短期利益的小農思維,相對于懲罰而言,獎勵實際上更為有效,可以更好地調動其學習生態文明價值觀的積極性,并投入到生產實踐中。(四)適應文化水平的傳播方式。雖然農村村民的基礎科學文化素質近年來有所提升,但對于生態文明價值觀這類專業科學文化了解的不多或認為抽象而難以接受。因此,必須以適應農村整體文化水平的方式傳播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杜絕過于抽象或空洞。應注重對生態環境政策和有關理論進行通俗性轉換,利用具體事例、易懂語言進行傳播。農村傳統的傳播媒介一般是電視,因此可以通過有影響力的地方媒體開辟“生態文明”專欄介紹通俗的典型案例,而非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做好實地的案例宣傳工作,多方面舉措共同提高生態文明價值觀宣講的到達率。在宣傳的過程中,還應特別抓住經濟利益這一敏感因素,要讓農村村民意識到破壞環境的不正當做法會給自身的經濟利益帶來損害。

三、結論

生產力不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善、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阻礙了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使得農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地帶。只有解決好薄弱地帶,才能從整體上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新的高度。由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容和對策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建設的內容:主體上,應當以農村村民為主體,但政府等外界力量的幫助是重要推力;內涵上,要以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為價值觀內核,圍繞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村莊”、培育“生態村民”展開;困難上,農村經濟的不發達、基礎設施的落后和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等因素是需要克服的根本阻礙;意義上,建設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最終是為了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2.建設的對策:經濟和文化建設是農村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的根本,起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保障作用,而推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則可以為價值觀建設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此外,對待農村這一特殊情況,可以采取獎勵為主懲罰為輔的策略,要考慮留守農村的較多老幼婦孺的感受。最后要以適應農村整體文化水平的方式傳播生態文明價值觀念,例如案例宣傳和實地宣講等方法。

參考文獻:

[1]于法穩,楊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與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17(12):5-12+2.[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4-07-11(012).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4]孫慧波,趙霞.農村人居環境系統優化路徑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3):70-77+97.

[5]金鳴娟,楊冬梅,秦國偉.北京農村生態文明傳播的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9(03):72-78.

作者:蔣國勝 張媛媛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