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與路徑選擇

時間:2022-10-14 05:11:23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與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與路徑選擇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必須深入踐行的重要內容。為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總戰略部署與國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建設與理論研究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本文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面臨的嚴峻形勢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提升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深入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論淵源;路徑選擇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及本國生態環境出現的嚴峻問題提出的[1]。(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眼中,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體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和大自然共存亡[2]。所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告訴人們: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具備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要尊重客觀規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起來。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脈,是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基礎。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形成的文化基礎。儒家主張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關系,人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反對肆意地向自然無限索取。道家主張要遵循自然規律,《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地、天、道運行是有規律的,人是自然的一分子,當然也不能例外[3]否則“不知常,妄;妄作,兇”。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非常豐富,始終是歷代統治者遵循的基本理念。(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和自然辯證法的有機統一,生態文化與建設生態文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4],借助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統一,回顧中國生態環境及其治理的教訓與歷史策略,追溯生態危機的發生原因,針對不斷爆發的污染事件,提出要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和諧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首位,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深刻認識生態文明與黨中央新思想的內涵聯系,從戰略高度把握生態文明豐富內涵,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戰略化與可持續化[6]。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和歷史定位

(一)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首先,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歷史性政策研究[7],順應了國際化的趨勢和潮流。其次,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的國情。再次,建設生態文明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豐富和完善[1]。所以,當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對祖輩生態文明觀念的進一步向前發展。(二)生態文明的歷史定位。第一,從歷史的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歷史邁向更高級別社會形態的表現[8]。第二,從現實角度看,人類的文明實際上始終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古老文明的發源地都是在大河流域,因為那里的自然條件良好,物產豐富[6]。今天的文明仍然需要良好的生態支撐,自然環境惡化了,其他文明也會消失,樓欄文明和瑪雅文明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證。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涵蓋了人與人所有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然要求的社會進步狀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只是生態文明的構成部分。第三,從哲學角度看,生態文明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生態文明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社會整體結構中考察,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A從本體論上看,自然比人具有更客觀的優先地位。因為對自然而言,哪有什么污染,哪有什么垃圾,所謂的污染和垃圾是對人而言的,污染和垃圾都是人制造的,所以,人類應該聰明一點,不要總是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若是消失了,自然仍舊會存在。B從價值論上看,人和自然都有價值,不能只強調人類自身的價值,而無視自然和環境的價值,人類忽視了自然和環境的價值,那人類自身的價值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實現。C從方法論角度看,應該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建立伙伴關系。只有人類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對人類友好,如若破壞了自然,那人類也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所以,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只有這樣人類自身的價值和主張才能實現。

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

(一)粗放型發展模式仍占有市場。傳統經濟發展中,經濟增長是工作的唯一重點,過分地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甚至達到了犧牲環境實現經濟增長的目的,很多外來污染環境的工廠與項目在我國扎根,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傳統發展觀將發展與經濟增長劃等號,將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多數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在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例如,在廣州與惠州等地發展中,各種電子廠、化工廠與生產廠的設立,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但霧霾、酸雨等使得當地環境比較惡劣,由于工廠排放的廢氣導致天空灰蒙蒙的,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在近年來提倡節約、環保與高質量經濟轉型發展下,逐步被取締與轉變,但市場經濟發展中目前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是一項長遠且系統的工作,而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放在同一高度,還需要政策與技術的創新支持[9]。(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與恢復力下降。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一直都是經濟與自然辯證統一的探究中心。過去由于有些地方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對當地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大肆建造工廠與工地,化工廠的污染對水資源的污染長期有效。有些地方過度開發,引進高能耗與高污染項目,使得環境承載力與恢復力下降,使自然生態難以再恢復到原有水平。曾經在“唯GDP論”的政績觀影響下,一些地方政府與官員為提高經濟發展高度,甚至以反生態的做法瘋狂追求利潤,使得人與自然關系失衡,使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處于長期對立狀態,很多地方雖然發現了環境問題,但在經濟利益誘惑下漠視生態問題,使得生態環境資源一步步被掏空,環境的自凈能力無法跟上污染速度,最終使得承載力與恢復力下降,環境再難還原。(三)人類解決生態危機能力的失位與孱弱。生態環境被破壞并不是人們的本意,本質是由于人對自然環境與自身生活的生態環境需求缺乏認識,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引發了生態危機。公眾生態意識覺醒和自覺踐行的矛盾,生態意識與利益追求的對立、生態意識的嚴重缺失,導致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肆無忌憚。在建國初期,為了使發展盡快趕上世界發展的步伐,生態環境不得不屈居于經濟發展之后。后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人們長期生態環境意識的缺失,使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層出不窮,頻頻爆發的自然災害與資源能源的快速消耗給人們敲響了警鐘,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與人們日常踐行的知易行難的悖論,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存在“高認同、低認知、踐行度不夠”的特點,嚴重威脅自然環境的利用[10]。

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來自國際上的壓力非常大,同時也是我們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的主動應對,這里有很深的國際背景。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一)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努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堅定執行并且一貫肯定的政策研究[11],將建設美麗中國與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的,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改變以往的唯GDP的政績觀,將生態保護、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自然環境發展作為政績衡量的新標準,將改變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從戰略部署中提高生態文明建設高度。以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基于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2],構建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制度建設中,要以系統、完整的思想,健全生態文明制度與體制,從環境資產的使用、污染環境治理、污染排放標準等多個層次,確定生態保護的基準與經濟發展的和紅線,通過有償使用制度與生態補償制度,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支撐與體制支持,使得政績評價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企業發展從“經濟人”向“生態人”,從市場發展、管理機制以及政府督導等多個方面,切實貫徹生態文明保護制度,制定適合我國發展國情的方針策略,對生態文明實現輿論監督,立法支持以及道德關懷等,促進生態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二)實現政策法規層面的生態文明規范。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健全經濟發展制度,從生態環境保護和循環發展機制的構建,基于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度,歸納與總結損害環境成本的生產要素,逐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污染付費以及資源有償利用機制等,提高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征收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稅,制定各種排污費的征收標準,為資源與環境制定合適的價碼,實現自然環境的資產化管理與排污權的交易機制保護;基于城市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處理機制,開展市場化運作與管理,依據生態文明的建設需求,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全面發動社會人士參與到環境保護監管工作中。(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如果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后只能導致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發展理念上的一場革命[13]。在人與自然這一對關系中,人是從自然中演化而來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雖然是有智慧的,但也應該明白,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實際上人類比自然界要渺小得多。近300年來,人類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的位置上,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和統治自然。實際上,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人類就會走向理想的反面。因此,人類必須呵護自然,善待自然,生態文明就是要人們樹立這種理念,徹底清算“大量生產、大量排放和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在中,基于社會發展的戰略與全局高度,多次發表了關于生態文明的重要講話,這些講話形成了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當代社會生態文明工程建設意義重大。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角度來看,當下我國生態發展面臨嚴峻局勢,要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就要提高對理論淵源的分析[11],從實際發展建設對生態文明的需求角度,辯證自然與發展的關系,可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指南和根本制度。建設生態文明是我黨對人類文明形態演進的歷史性把握,順應了國際化的趨勢和潮流。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的國情。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人必將走向與自然的和諧,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14]。所以,今天所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對祖輩生態文明觀念的進一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賈麗艷.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13-116.

[2]郭倩.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5.

[3]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EB/OL].[2012-02-11].

[4]劉小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

[5]石文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生態價值目標確立的依據及實現路徑[J].湖湘論壇,2012(4):24-28.

[6]向宇森.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與哲學意蘊初探[J].長江論壇,2018(2):32-35.

[7]張薇.論生態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西安社會科學,2009(4):57-59.

[8]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綠葉,2006(10):10-18.[9]黃承梁.論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J].城市與環境研究,2018(2):5-6.

[10]李明欣.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與路徑選擇[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5(2):122-124.

[11]徐曉霞,鄭紅莉.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重要意義[J].經濟研究導刊,2013(11):267-268.

[12]文豐安.70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流變及發展進路[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8-16.

[13]田憲臣.建設生態文明繪就美麗中國[J].理論參考,2013(2):45-48.

[14]李玲.當代中國生態價值觀的深刻變革[J].理論學習與探索,2011(2):80-82.

作者:賀秋萍 單位:甘肅慶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