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雞生態養殖模式分析

時間:2022-07-05 10:54:15

導語:藏雞生態養殖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藏雞生態養殖模式分析

摘要:筆者結合藏雞生活特性,針對當前藏雞養殖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運用健康養殖的科學理念,分析藏雞的表觀遺傳性狀和生態養殖的優勢,旨在為藏雞種質資源保護和養殖提供新的模式。

關鍵詞:藏雞;遺傳性狀;生態養殖模式

西藏高原純凈的生態環境,孕育出的獨特的家禽品種———藏雞。其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m~4600m的農牧區,是高原居民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之一。肉禽行業已成為畜牧業發展中增長最快、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但在西藏,藏雞養殖技術落后、平均生產性能不高、種群特征不明顯、產品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嚴重制約著家禽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藏雞沒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品質。因此,通過建立標準化的藏雞生態養殖模式,對藏雞原種進行繁育和保護,使之免遭混雜和滅絕,不喪失優良性狀、生產能力和特征,是擺在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所以,建立有效的養殖模式是保證藏雞這一優秀地方品種能夠繁衍的重要環節。

1藏雞的形體外貌特征

藏雞是在青藏高原地區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馴養的原始土著雞種,也是西藏家禽養殖業中最具規模的放養雞種。該品種對西藏高海拔、低氧、嚴寒、干燥型的氣候非常適應,并在形體外貌和生理特征上與所處生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對比其它品種雞,藏雞體型輕小,呈U字形,頭高尾低、尾羽直立;藏公雞羽毛顏色鮮亮,色澤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鐮羽呈黑色帶金屬光澤,冠齒4個~6個,體型稍偏大并呈U字形、頭高尾低、胸肌發達、羽爪有力、翼羽特別發達、行動特別敏捷;公雞冠大直立、母雞冠小稍有扭曲,具青黑色的爪子等形貌特征。藏雞好斗,善于登高飛翔運動,這種情況會導致藏雞飼料利用率的下降[1]。因此,場地的選擇既要有利于保持藏雞正常的生長發育,又要盡量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2藏雞的生長繁殖性能

藏雞雖然生長緩慢,但其獨特的耐粗飼、耐缺氧、強抗病、高觀賞性已成為近幾年來家禽養殖的最主要地方品種。產蛋期藏雞產蛋旺季為3月-9月,但采用自然繁殖方法繁育的藏雞,成活率較低,生產性能和繁殖特性不穩定,優良基因不能在同一個體中體現,繁殖效率低下[2]。近年來,經調研發現,藏雞年最高產蛋量由原來的60枚~80枚,變為僅30枚~50枚;并且母雞性成熟較晚,母雞要到240日齡左右才開始產蛋,并且有較強的就巢性。這可能與外來雞品種的引進與雜交有關。這種現象可能導致藏雞某些優良的繁殖生產與遺傳特性被淘汰,造成藏雞產蛋量、蛋品質、生長速度、屠宰率、體重和屠體品質嚴重下降。

3影響藏雞生產性能的主要因素

隨著我國家禽業的進一步發展,西藏地區家禽育種繁育面臨更高的挑戰。藏雞逐漸降低的生產性能就已經給科學家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藏雞在生長過程中,要在生長發育環境、最佳生長速度與維持繁殖的競爭力之間構筑良好的平衡。一些研究人員指出,藏雞強的攻擊性導致雞群死亡率上升和繁殖力下降[4]。通過采用更加科學的家禽育種理論,并緊密配合相關專業學科以提高其生產性能。在種禽的選擇上,應更加注意群體的平均生產性能;優化藏雞種群繁育技術,雜交并篩選西藏土著藏雞優秀遺傳性狀,不但可以改善藏雞正在消失的生產繁殖特性,而且可以改變西藏傳統家禽養殖業品種改良技術落后、規模粗放、管理不規范、防疫條件達不到規定要求的現狀。

4藏雞生態養殖模式

生態養殖就是利用無污染的閑置土地資源,以零添加、零污染模式進行的養殖。藏雞廣泛分布于雅魯藏布江核心生態養殖區,當地空氣清新、土壤潔凈無污染,是理想的生態養殖區域。充分利用一些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土地去養殖藏雞,使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率得到提升,將有利的改善養殖區域內土地的品質。設計思路如下。

4.1場地選擇與處理

按照生態養殖模式,有效控制疫病,應對養殖場地進行分區圍欄,分區面積應按照藏雞的數量來定,一般按照0.8m2/羽的空間進行放養,每區放養30d為佳,輪空區要及時進行場地消毒,并對場地進行翻耕;在場地中種植箭舌豌豆、紫花苜蓿和旱生蘆葦等牧草。輪空區中牧草生長至10cm左右,即可放入雛雞進行放養;每天補充藏雞配合飼料50g/羽。每次輪養開始前,都要對放養區和育雛室進行徹底消毒。藏雞苗嚴格按照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疫病的傳入。在進行生態養殖前,應該對危害藏雞苗的相關寄生蟲完成驅殺工作。

4.2養殖場管理

養殖區域嚴禁非工作人員進入,工作人員外出入場時,要進行消毒池消毒和洗手消毒,并且要穿已經消毒后的工作服。飼養員不許跨區作業,進出的運輸車輛要嚴格進行噴霧消毒。采用生物方法(如蛇)和人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滅鼠工作;圈養家犬對雪豹、狐貍、狼等野生動物進行驅逐,并且架高生態養殖場的網圍欄。養殖場的生活及生產垃圾應該統一回收處理,嚴禁從養殖場外購買活禽,工作人員不得從事除本養殖場外的相關工作。

4.3疫病控制

養殖場每2周~3周灑2%火堿液或撒生石灰消毒1次;工作人員生活區可用新潔爾滅和來蘇爾進行噴灑,每天2次。防疫過程中必須使用獸藥注冊廠家生產的疫苗正規。做好疫苗的運輸和保存工作,保證使用疫苗的效價。根據本場本地區的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出本場的免疫程序,并應注意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作用。15日齡~16日齡時,在飼料中添加球蟲痢靈,以預防球蟲??;用雷丸驅除線蟲等。一般每2個月驅蟲1次,間隔2周再投服1次藥物。驅蟲后1周時間內,每天用高濃度石灰水噴灑養殖場地。病死雞要深埋或焚燒處理。飲水中加入適量的藥物(如次氯酸鈉水、大蒜水、板藍根浸提液等)可以殺死水中的病原體,同時提高藏雞的抗病力。不同飼養批次最好輪換、交替使用藥物。雞場進藏雞要求全進全出,飼養期結束后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出欄,場內不留任何藏雞。這樣可以有效中斷傳染鏈,減少疾病的傳播,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和經濟效益。4.4飼養管理與出欄后消毒工作根據西藏當地氣候的變化,在日常飼料中加入土黃連、魚腥草、板藍根、大蒜素或“四季太平藥”等中草藥;在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電解多維等藥物,以提高藏雞群抗病力。在轉群、免疫、氣候變化和飼料變更時,給藏雞群適當增加維生素E、維生素C、電解多維等元素,提高藏雞群的抗應激能力。尤其要做好雛藏雞的開食開飲及保溫工作,保證雛藏雞營養,確保藏雞健康生長,提高藏雞群的生活力,有效提高抗病能力。雛藏雞在育雛室內飼養5周~6周后,體重達到130g以上,可采用小面積圍養。經過3周以上訓練,使雛藏雞有一個由舍飼到放養的過渡,以增強藏雞對環境的適應力、增長預防天敵的本領,從而降低放養過程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若密度過高,藏雞群生長均勻度差,抗病力下降,患病率也增加。適當放置碳碴、紅沙石、蔬菜葉等,以防脫羽、啄肛現象發生。

當雨季到來,地面積水過多、相對濕度太高時,藏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會增加,應停止放養。藏雞出欄后,應將用具等林內一切可以移動的物品移至林地外消毒暴曬處理。徹底清除林地內雜物及垃圾,必要時挖松表層泥土,灑上一層新鮮生石灰或噴灑消毒藥后再壓實。對場內及周圍10m內的樹木及牧草也要用新鮮生石灰刷白樹干或噴灑消毒藥。必須用3種以上無殘留或低殘留藥品進行噴灑消毒。雞棚內應進行高濃度熏蒸消毒,以最大程度地殺滅細菌、真菌、孢子和病毒。

作者:陳 羲 馬興斌 王潤錦 譚大明 林 斌 趙 俊 蔣 攀 李曉忠 單位:1.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畜牧獸醫總站 2.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 3.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人民政府

參考文獻

[1]張學余.我國優質雞種資源———藏雞[J].中國家禽,2003(25):44-45.

[2]魏澤輝,吳常信.藏雞種蛋特性對高原孵化的影響[J].中國畜牧雜志,2005,41(6):28-30.

[3]唐曉惠,巴桑,次仁群宗.藏雞種蛋選擇[J].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2003(9):14-15.

[4]楊洪杰,陳寬維.中國家禽遺傳資源的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J].中國禽業導刊,2010,2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