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畜牧人才的調查與思索

時間:2022-03-07 02:43:47

導語:某縣畜牧人才的調查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某縣畜牧人才的調查與思索

民和縣畜牧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全縣共有畜牧技術實用人才454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26%,從區域分布、人才類別、內部結構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受地域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影響就民和縣具體情況而言,川口、馬場垣等交通發達的鄉鎮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發展較快,農村實用人才總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而交通相對閉塞的鄉鎮則發展相對緩慢,僅占0.1%左右。通過2010-2011年農民科技培訓,對全縣畜牧7個專業1040名農民進行了技術培訓,使農村實用人才比例上升為0.86%。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發展較慢312個行政村1494名(包括進行技術培訓的1040名農民和454名畜牧技術實用人才)實用技術人才中,養殖能手有31人,經營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有96人。農村實用人才年齡、文化比例失調全縣農村實用人才在年齡結構方面:50歲以下、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有382人,占農民實用人才總數的36.7%;在文化結構方面:高中以上學歷的有162人,占農民實用人才總數的15.6%,占50歲以下人才總數的41.4%;在技能結構方面:獲國家技能證書的有344人,其中動物防疫員319人、家畜繁殖員6人、奶站擠奶操作工19人。通過民和縣農業廣播學校、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等形式,使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得以培養和開發。觀念相對落后近幾年農村變化很大,但經濟還較匱乏,農民之所以富裕不起來,客觀上“窮”在自然環境上,主觀上“窮”在思想觀念上。大多數農民傳統觀念有所轉變,壯勞力主要外出務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平時從事繁重農牧業生產活動的主要是留守的老人,而他們習慣于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也有的農民以承包等形式將耕地流轉,脫離農牧業生產,出門掙錢、回家休閑。農民思富心切,組織化程度不高,加之傳統勞作生產效率低下、增收緩慢,忽略了科技致富的重要性和長期性。為此,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的因素調動積極性,加速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人才數量不足經過多年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民和縣農村實用人才數量增長較快,但是與周邊縣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當前民和縣農民脫貧致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緊要任務。拔尖人才缺乏現有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大多是種植、養殖的能手,但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較缺乏,且現有的實用技術人才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民和縣培訓工作缺乏科學規劃,培養滯后,自由發展,有而不尖,難以滿足民和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發展不全面一是村級實用人才服務網絡不健全,工作條件簡陋,推廣手段落后;技術推廣人員職稱待遇得不到解決,年輕專業人才得不到補充。二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教育方式主要靠民和縣農業廣播學校、農畜技推機構、代際或師承、自學等,在研究和運用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方面還遠遠不夠。三是缺乏科學、系統化培訓。四是資金投入不足。

主要對策和建議

全面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潛力很大。創新培訓服務機制,立足于服務農民、培訓農民、發展人才從民和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在現有的農業技術培訓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服務網絡。努力建設適合民和縣農村生產發展水平、多樣化、多功能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增強農村實用人才教育提高的載體功能。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和培訓經費,形成提高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強大合力依托民和縣農業廣播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采取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加強組織領導,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步伐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為經濟建設服務、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培養人才服務的思想,大膽實踐,勇于開拓,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全面拓展到農村。切實創新培訓模式和思路,搞好管理與服務,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開發步伐,努力提高廣大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激勵農村實用人才快速成長,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貢獻。

本文作者:毛德虎王子錄工作單位:青海省民和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