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池塘網箱養殖技術研究
時間:2022-03-08 10:16:44
導語:黃鱔池塘網箱養殖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鱔養殖主要集中在內陸省份,其海拔較低,淡水資源較多,特別是小型野雜魚資源豐富。黃鱔養殖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受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比較明顯。如何打破自然資源限制,穩定發展黃鱔產業?筆者在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下,通過實地調研和試驗研究,基本了解了黃鱔的生物學特性,確定了黃鱔基本營養需求,突破了人工繁殖和養殖關鍵技術,逐步形成了一套黃鱔池塘網箱健康養殖技術。
一、池塘和網箱
1.池塘選擇和清整黃鱔養殖通常在面積10~50畝、水深1.5米左右的淺水池塘中設置網箱;有較穩定、無污染的水源,污泥太深者應先作清淤處理,經過越冬、太陽曝曬,然后進行全池帶水清塘。清塘消毒藥物最好選用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生石灰300~500克/米3或漂白粉10克/米3,以殺滅池塘內有害微生物和水蛭等寄生蟲,改善底質。一般清塘后30天左右可直接安裝網箱,網箱內種植經過消毒的水草。2.網箱大小和設置網箱以4~6米2、箱體高度1米左右、長寬比為2米×3米或2米×2米為宜。網箱網目8~20目,每畝水面設置30~40只網箱,不超過水體面積的1/4,保證水體有充足的自凈能力。網箱可用毛竹打樁固定四角或打樁牽拉鋼絲繩,再將網箱四角固定在鋼絲繩上。網箱入水深度40~60厘米,可隨黃鱔養殖規格不同適度調整。
二、鱔苗及放養
1.苗種來源目前黃鱔苗種來源有兩大途徑,為野生苗種和人工繁殖苗種。野生苗種來源復雜,質量不穩定,近年來主要有稻蝦田和純種稻田。大型湖泊周邊稻田較多,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等可快速恢復野生苗種資源。江西鄱陽湖,安徽六安、霍邱,河南固始、光山、橫川,湖北洪湖、公安,江蘇淮安等地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的黃鱔苗種資源不斷恢復,是野生苗種的集散地。近幾年,黃鱔人工繁殖技術不斷完善,人工繁殖苗種也不斷增加,采用仿生態繁殖苗種,自繁自養成活率高,不易帶病。全人工催產孵化繁殖苗種規格整齊、成活率高、生長快,但目前價格較高,供不應求,仍有待進一步量產。2.苗種質量鑒別(1)不同體色的黃鱔苗種生長速度不同。綜合分析各地養殖情況,大花黃鱔苗種體形較長、頭較小、體態均勻,此類品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增肉倍數高,在網箱養殖中生長較快、成活率較高。另外,體色較深偏灰的隱花黃鱔,花紋不明顯、頭略偏大、身體均勻,此類黃鱔易馴食、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繁殖力也較高,適宜選用。自然溫度下,5月放養25克/尾左右或六七月放養50克/尾,年底可達150~200克/尾的上市規格。還有一類黃鱔頭大、身體瘦小、花紋細密、顏色偏灰,該類黃鱔不易馴食,雖然成活率高,但生長速度慢,一般不宜采用。(2)捕撈時間和方式不同,成活率存在顯著差異。以鱔籠捕捉鱔苗當天放養最佳,以捕捉小龍蝦的地籠捕捉的鱔苗次之,電捕或藥物誘捕的成活率低不宜采用。采購時還可以通過試水鑒別質量,身體受傷或明顯痙攣的、在水中浮頭不下沉的黃鱔應淘汰。如條件許可,可通過溫室煉苗,淘汰體質差、感染病害、體質弱的個體。3.苗種放養黃鱔池塘網箱養殖和其他魚不同,需要種植水草,黃鱔苗種需在水草返青正常生長時才可放養。池塘清整消毒后即可設置網箱并在箱中投放水草,清塘藥物藥性消失后,網箱經過30天左右的浸泡,箱體長出一層附著物,表面變得柔軟,水草也開始發芽返青,此時可放養黃鱔苗。這樣鱔苗一進入網箱,便有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人工繁殖黃鱔苗種捕撈到放養時間短,應激小,通常在3月底、4月初氣溫穩定時即可放養。野生黃鱔苗種從捕撈到放養要經過多道程序,時間長,受捕撈溫度和天氣變化影響大,過度應激反應導致黃鱔免疫力降低,易發病,一般在氣溫穩定在26℃以上放養較佳,生產上多為天氣晴朗的6月底至7月中上旬。苗種的放養密度依據養殖技術、放養時間和規格而定,但不宜太稀,否則難以馴食成功。5月放養溫室煉苗的苗種,密度1.5千克/米2;6月底到7月初放養常規苗種,密度2.0~2.5千克/米2。
三、飼養管理
1.黃鱔馴食人工繁殖苗種一般已經完成馴食過程,只需按要求投喂。野生苗種需要馴食,最適馴食水溫為26℃左右,一般優質苗入箱后2~3天即開口攝食,苗種下箱后的第2天就可以進行投餌馴食。黃鱔喜食的活餌料主要有水蚯蚓、蚯蚓、小魚、小蝦等,其中以水蚯蚓最佳。黃鱔下箱后可以投喂1周左右水蚯蚓,然后添加蚯蚓和魚糜,攝食穩定后再添加配合飼料。總體上要根據本地資源選用鱔苗愛吃的鮮活餌料,定時、定點誘食;馴化集中攝食半個月左右,然后不斷添加黃鱔配合飼料,完成轉食過程。只要沒有死鱔,黃鱔開食后攝食量會不斷增加,如發現攝食不正常,需要停食檢查。2.配合飼料與冰鮮魚采購目前黃鱔養殖投喂方式為冰鮮魚加配合飼料,還沒有全部投喂配合飼料的養殖方式。隨著冰鮮魚投喂比例減少,黃鱔配合飼料營養指標就越來越重要。配合飼料一般要求蛋白質水平不低于45%,顆粒均勻,色澤一致,30分鐘浮水率95%以上,90分鐘以上不溶散。鱔苗2~5克/尾選用粒徑0.5~0.8毫米的顆粒飼料,5~10克/尾選用粒徑1.0毫米的顆粒飼料,10~25克/尾選擇粒徑1.5毫米的顆粒飼料,25克/尾以上采用粒徑2.5毫米的膨化顆粒飼料。雖然野生魚品質好、飼養效果佳,但由于易造成對野生魚類資源的破壞,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故不建議選擇野雜魚做黃鱔的餌料魚。人工養殖水域的小雜魚做餌料魚,要求新鮮、無污染、無寄生蟲和病原菌,捕撈后及時凍存,必須使用餌料魚誘食時,建議使用池塘套養的白鰱等作為餌料魚。3.“四定”投喂(1)定時。生產上通常為傍晚、天黑前1~1.5小時投喂為宜,既滿足黃鱔攝食習慣,也便于天黑前觀察黃鱔攝食情況;也可早、晚投喂或早上投喂,建議高溫季節飼料投放采用早、晚各1次的方式。(2)定位。黃鱔活動能力差,攝食半徑約1.5米,一般要求每2~4米2設1個食臺。食臺可用水草鋪設而成,食臺處的水草要厚密,以有足夠的浮力支撐餌料和吃食的黃鱔;也可設置專用食臺,四角用4個大小相等的浮子調節,使食臺沉入水中5~10厘米。食臺周邊要有水草掩蓋,不要置于完全空白水面,以免飼料飄散或引來水鳥。(3)定質。黃鱔是典型的肉食性魚,動物蛋白質更易消化。以冰鮮魚和配合飼料混合投喂方式,配合飼料蛋白質水平在40%以上為宜;全部投喂配合飼料,宜選擇蛋白質45%~50%、脂肪7%~10%的動物蛋白源為主的配合飼料。市場上黃鱔配合飼料質量參差不齊,要選擇口碑較好的飼料。(4)定量。每次的投喂量應根據攝食情況而定,調整為八分飽、約半小時左右吃完為度。黃鱔的最佳食欲溫度為26~30℃,單純投喂黃鱔膨化飼料,25克/尾以上的黃鱔投飼率為2%~4%;冰鮮魚∶飼料=(1~4)∶1,投飼率為3%~10%。2克/尾以下黃鱔苗以水蚯蚓為主,日攝食率為10%~15%。一般喂食配合飼料10天、停喂1天,防止長期過飽食引發胃腸功能失調。
四、水質管理
1.網箱溶氧管理黃鱔雖然能在缺氧時呼吸空氣,耐污能力強,但水中缺氧對黃鱔生長不利,通常要求網箱內溶氧3毫克/升以上。改善溶氧方法:其一,可在網箱外設置增氧機,增大網箱網目,促進網箱內外水體交換;其二,維護水草正常生長,防止網箱中水草根系腐爛耗氧,加強飼料投喂管理,防止飼料過量沉入箱底耗氧等;其三,水質不良時加強換水或使用增氧劑等改良水質。2.網箱氨氮、亞硝酸鹽管理要減少氨氮,其一,減少冰鮮魚投放,投喂氨基酸平衡的高質量飼料,減少殘余飼料的積累;其二,清除網箱或排除池塘底部的沉積物;其三,促進氨氮利用,培藻或潑灑小球藻等加快銨(NH4+)的利用,保持池塘水體的高溶氧,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加快轉化,以促進池塘硝化作用。要做到降亞硝酸鹽,最為重要的是增加水體中的溶氧。有機質多的水體平時用芽孢桿菌,在料臺局部少量潑灑,快速分解有機質,但芽孢桿菌耗氧,使用后需要增氧。同時,在網箱外合理套養花白鰱等控制藻類密度,促進藻類正常繁殖,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可變廢為寶。
五、小結
黃鱔網箱健康養殖,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改大網箱為小網箱,網箱以4~6米2為宜;二是改小網目為大網目,除5克/尾以下鱔苗外,網目達到8~20目;三是改深水掛網為淺水掛網,一般以入水40~60厘米為宜;四是改刷網除藻為悶網除藻,通過將網箱堆放,用網布覆蓋悶置發酵半個月再曬干,最后輕敲即可將網箱上附著物去除;五是改禾本科牧草為水花生和水葫蘆;六是改冰鮮魚為配合飼料。網箱小,網目較大,水體交換就好,水污染少,改善了養殖環境,從而可單人操作,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生態環保。
作者:周秋白 張文平 余軍 包屹紅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南昌市農業農村局
- 上一篇:具鱗水柏枝硬枝扦插育苗技術研究
- 下一篇:農業科技人才開發現況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