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時間:2022-05-14 09:34:39

導語: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國家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重大影響問題,對于漁業養殖影響更是常年以來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針對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通過分析海上突發事件的類型及發生原因,概述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主要影響,再提出如何對漁業養殖影響的應對措施,減少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污染問題,改善海上漁業養殖的生存環境,確保海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漁業養殖;問題措施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國家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當前日益頻繁的海上貿易航行、海上油區工程的開發和開采作業,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也逐漸的增加,突發事件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其中對于海上的養殖業來說更是造成嚴重的影響。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時有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海上監管難度大,對于一些違規違法的海上航運與作業的監控和管理還不夠,使得其發生的概率也不斷的增加,另外一個方面是對于海上環境影響的重要性還未得到重視,在進行海上航行或者作業的時候未能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減少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福州海岸線漫長,漁業養殖對于其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門在漁業養殖方面也做了詳細的規劃。在2013年的時候,福州積極的進行灣外養殖空間的拓展,將80萬漁業專項資金用于資助“花鰻鱺土池與網箱養殖試驗”“引進雙線紫蛤新品種開展人工育苗”“老鼠斑健康養殖與推廣”“白鰱、草魚山區水庫高產養殖示范”、“南美白對蝦套養甲魚”等項目的開展,據不完全統計,僅羅源、連江兩縣在省外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就達11.5萬畝,總產量達5萬t,產值達11億元。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福州市的漁業養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就2017年福州漁業養殖的具體情況來看,共補助項目25個,補助金額267.69萬元。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通過市級驗收,福建省連江捷豐海珍品養殖基地等2家企業通過市級復查驗收。在標準化發展的道路上,福州市在2016年完成6000多畝的基礎上,重點對已獲得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市級以上水產養殖龍頭企業、省標準化養殖示范區、省級漁業專業合作社、無公害產地認證養殖場、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單位開展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水產質量安全水平。2017年福州市完成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1.1萬畝。

1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的類型及其發生的原因

海上突發事件的類型主要有:海上油氣開采事故、海上船舶事故、港口污染、內陸排污、放射性污染以及海上赤潮等事件。1.1海上油氣開采事故。海上油氣開采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海洋的石油開采平臺、海上石油運輸船以及海上石油的運輸管道發生了意外性的原油或者是成品油的泄漏。事件發生案例:受國人關注的海上采油平臺事故是2011年6月份在中海油渤海蓬萊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當時對海水養殖業的影響最為嚴重,僅僅是河北樂亭和昌黎兩個縣中的水產養殖戶就遭受到的經濟損失就高達約13億元。1.2海上船舶事故。海上船舶事件主要原因在于船舶在海上運輸時因發生擱淺、觸礁以及碰撞等事故,導致燃油和貨油流入海洋,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事故。事件案例:2012年3月15日,新加坡籍集裝箱船“BARELI”從寧波開往福州江陰港途中,在江陰港附近海域觸礁,貨輪共裝載集裝箱1913標準箱,其中101個集裝箱涉及危險品,大批集裝箱落海,并有油污泄露,給周邊的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014年3月22日,羅源碧里村海域,希臘籍“茉莉花”號10萬t級油輪在羅源華東船廠維修時發生含油污水外泄,溢油量為2~4t,受影響海域面積達16.4km2,造成鮑、大黃魚、真鯛等養殖生物死亡,網箱、漁排等養殖設施沾污。2014年4月1日,海壇海峽娘宮海域,裝載有750t丙烯酸正丁酯化學品的浙江籍“云翔58”商船觸礁傾覆,造成少量丙烯酸正丁酯泄漏入海,事故至周邊約12km2海域水體受到污染損害,海水中連續6d檢測出丙烯酸正丁酯,最高濃度高達3.3mg/L。由于該化學品性質為低毒,易揮發,不易溶于水,事故對周邊海域的牡蠣、鮑、菲律賓蛤仔和海帶等養殖生物影響不大。2014年7月23日,羅源灣吉壁村海域,圖瓦盧籍“安娜”號輪船觸礁擱淺,導致部分船載重油外泄,對事發海域的海水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影響海域面積約2km2,并對事發海域的養殖鮑、網箱、漁排和育苗池等造成一定的影響。2016年11月24日凌晨,連江官嶺海域有一油船側翻,船上柴油泄漏。該油船為浦口鎮村民剛從浙江購回的“三無”船只,在從浙江蒼南往浦口鎮塔頭村行駛過程中碰撞水泥沉船造成側翻,船上約有1t左右柴油泄漏,致浦口鎮官嶺村、中麻村兩個村紫菜養殖區域受到污染,油船傾覆事件對周圍紫菜養殖區造成較明顯的影響。1.3港口污染。港口污染主要原因在于港口的貨物與人流聚集較密,產生了港口水體污染、噪聲污染以及氣體污染,如果港口的管理不到位,沒有按相關要求進行管理,那么港口水體污染將直接流入到海水中,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福州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福州的海域面積有1.1萬km2,海岸線總長1300多千米。福州港是國家沿海25個主樞紐港之一,現有46個萬噸深水泊位。因此,港口污染也不容忽視。1.4內陸排污。內陸排污主要是通過河道、水道以及管道將廢棄物或者廢棄液體排放到海洋里。內陸排污常常伴隨著大雨沖刷地表進入海洋,以及部分企業違規排污等方式直接排放入海,是海洋主要污染源之一,這類環境突發事件主要企業違規排污入?;蚺藕槿牒5纫鸬?。1.5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是人為將放射性物質投放到海洋中,其主要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核武器的爆炸所引起的放射性物質外流;二是由于核工廠對于放射性元素未做處理而隨意排放,最終流入海洋的事故發生;三是核動力潛艇在海洋上航行而排放出的放射性元素。其危害時間持久性長、面積極廣以及帶來的危害巨大。這類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基本是致命的,不僅僅對海洋生態環境,更對人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事件發生案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臨近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引發了巨大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2號核電機組在地震和海嘯的沖擊下發生泄漏,其他核電機組自動停堆,周圍20kM內的居民被緊急疏散。核泄漏事故對農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影響程度不斷加重,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也在不斷加強防范措施,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要求,禁止從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櫪木縣、宮城縣、山形縣、新瀉縣、長野縣、山梨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等12個都縣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直到2015年6月,雖然我國逐步放開限制,但仍禁止進口產地為宮城、福島、長野及東京等10個都縣的食品。福島核事故后,中國的百貨店、超市及餐飲店內的日本產食品大幅減少。不難發現,福島核泄漏已經給海洋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且這種污染造成的影響仍然在持續不斷的蔓延中,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1.6海上赤潮。海上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暴發性繁殖并高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F象。赤潮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對赤潮區的生態系統、海洋漁業、海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而無毒赤潮對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洋漁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產生毒害作用。事件發生案例:2012年,福建省共發現赤潮17起,累計持續105d,累計面積396.8km2,其中10起為米氏凱倫藻引起的有毒赤潮,有毒赤潮發生面積占赤潮發生總面積的81.3%,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11億元。5月18日在三沙灣的霞浦、福鼎近岸海域發生以東海原甲藻為優勢種的赤潮,至28日面積從80km2發展到130km2,從5月30日起,米氏凱倫藻發展成為第一優勢種,一直持續到6月7日此次過程結束,造成真鯛、包公魚大量死亡。5月26日開始到6月7日,平潭的流水碼頭、蘇澳碼頭、平潭島北側港灣、官姜澳至平潭海峽大橋先后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80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5月27日到6月5日,在連江黃岐半島及鄰近定海至黃島海域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40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5月30日到6月2日,在莆田東岱、坑口、石城、湄洲洋嶼等養殖區,發生以米氏凱倫藻為第一優勢種的有毒赤潮,赤潮最大面積32km2,造成鮑魚大量死亡。以上4起主要的有毒赤潮過程累計發生面積占到赤潮發生面積的71.1%,占全年有毒赤潮面積的87.4%。

2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漁業養殖的影響

以上這些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在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同時,也對海上漁業養殖環境造成了傷害,影響到海上養殖業的發展。筆者把海上環境突發事件對海上漁業養殖區所造成的主要影響歸納為三個方面,主要為油污染對漁業養殖的影響、化學元素對漁業養殖區的影響和廢棄物、火災以及赤潮對漁業養殖的影響。2.1油污染對漁業養殖的影響2.1.1對魚蝦貝類的影響分析海洋油污染對幼魚及魚卵的危害很大,油膜和油塊能黏住大量的魚卵和幼苗,據有關資料報道[6-8],海水中含石油類的濃度為0.01mg/L,在這種被污染的海區生活24h以上的魚貝類就會黏上油腥,因此該數值視為魚貝類著臭的“臨界濃度”;海水中石油類為0.1mg/L時,所有孵化的幼魚均有生理缺陷,并只能成活1~2d,對蝦類的幼體來說,其“半致死濃度”均為1mg/L,這種毒性限值隨著不同生物種屬而異。2.1.2對漁業餌料基礎的影響分析餌料基礎是一切漁業水域的基礎,也是海域一切水產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等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一切浮游生物對油污染極為敏感,許多浮游生物皆會因受溢油危害而慘遭厄運死亡,食物鏈會被破壞,餌料基礎因此遭破壞。如前所述,一些浮游植物的油品急性中毒致死濃度范圍為0.1~15mg/L,一般為1mg/L,因此,當溢油事故發生后,對影響區域內所有的浮游生物的損害無疑是十分嚴重的。這主要是由于通常當含油濃度為25mg/L時,海水表面已必然存在油膜態,油膜會隨潮流飄移,并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風力、風向的制約和影響。另外,一般浮游植物的生命周期僅5~7d,在油膜覆蓋下,加之油品的毒性作用,一般不超過2~5d即因細胞溶化、分解而死亡。同樣,浮游動物也會在石油化學品毒性和缺氧條件下大量死亡。因此,不難推測,在溢油量為20t,在其油膜分布范圍內約30%~50%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受損,生物量會明顯下降,一些非耐污種更會大量死亡。2.1.3對水產品的影響分析一旦泄油事故發生,油膜幾乎在任何時刻均會對養殖區構成威脅,而且一旦擴散到養殖區,油污很難褪去,養殖生物不是受污而死,就是受油污染而不能食用,養殖設施也因受油污然而遭損害,其不但對養殖者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影響到養殖生產的恢復。同時石油烴在水產品體內富集,肉質會產生異味,從而影響其口感,最終對食用了這類水產品的人的身體帶來危害。2.1.4對底棲生物的影響分析在海底棲息著軟體動物,石油的污染會堵塞軟體動物的出入水管或石油類在生物分解或氧化時消耗底層水中的氧氣,使軟體動物窒息死亡。嚴重的溢油事故可改變底棲生物群落結構,而底棲生物的變化又將引起一些底棲魚類的生態變化,最終導致資源量的減少或局部消失。此外一旦油膜接觸海岸或灘涂將很難清除,其結果將導致該海域灘涂生物窒息死亡或中毒死亡,對本已受影響的底棲生物造成更嚴重的危害。2.2化學元素對漁業養殖的影響化學元素中主要是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對漁業養殖會造成極大的影響。2.2.1重金屬元素對漁業養殖的影響漁業養殖過程中的重金屬污染分為兩類,一類為外源性污染,即由于養殖過程中外來重金屬污染源的排入引起的水產品收到污染;另一類為內源性污染,即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飼料的投放魚藥的施用等養殖行為所導致的重金屬污染。水產養殖重金屬污染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重金屬污染對水產品自身繁殖、生長等過程的危害,另一方面是重金屬含量過高的水產品進入食物鏈,最終對人類自身健康造成的危害。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危害包括急性中毒死亡與慢性中毒死亡,水體或底泥中釋放的重金屬對水體的影響具有持久性,可以對養殖的水生生物產生明顯的致畸、致死、致突變效應。海洋上養殖的生物,在進行呼吸過程中吸入的水含部分重金屬經口腔進入體循環,而且海洋上養殖的生物,如魚類上的魚鱗以及貝殼類容易吸附重金屬,最終造成生物重金屬中毒而死。2.2.2放射性元素對漁業養殖的影響放射性元素對于海洋上養殖業是滅頂之災,大多數的生物是會直接因為受到放射性元素的影響而死亡,大多數產生變異,而受到輻射的漁業養殖區域也將宣告養殖失敗,并最終危及到水產品安全,危及到人類。2.3火災、廢棄物以及赤潮對漁業養殖的污染火災、廢棄物以及赤潮對漁業養殖的污染影響大小主要看其事件發生的程度,都會造成漁業養殖不同程度的影響,火災的產生使得表層的海洋養殖生物因溫度過高而無法生存,而廢棄物則主要是影響到養殖生物的呼吸供給不足,或者是吸入有毒物質而無法正常生長或者是死亡。赤潮的危害表現在對海水養殖、人體健康及水域景觀的影響等。其危害方式及程度因種類、季節、海區及成因不同而有著很大的差異。有赤潮生物分泌黏液,黏附于水生動物的鰓、觸角、腹部和尾體,導致死亡,這類赤潮生物有夜光藻、凸角角毛藻等。有赤潮生物分泌有害物質如NH3、H2S等,危害水體并使其他生物中毒,如夜光藻等赤潮生物為調節其體內多量的氨,造成水體氨濃度劇增,使其他生物中毒。有赤潮生物分泌毒素,直接毒死養殖生物或隨食物鏈轉移引起動物和人類中毒死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對貝類、魚類無害或不足以毒死它們,而是積累在其體內,當人們食用含這些毒素的魚或貝類后就會中毒或死亡。有毒赤潮藻種產生的毒素還能夠經由海洋食物鏈傳遞到較高營養級,導致高營養級海洋生物甚至人類中毒和死亡。赤潮還會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赤潮發生時,赤潮藻類大量繁殖且密集于表層幾十厘米以內,遮蔽海面,使陽光及氧氣難于透過表層,水下多種生物缺氧和陽光,生存和繁殖受限,甚至造成大量養殖生物缺氧死亡。

3對漁業養殖影響的應對措施

通過剖析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發生的類型和對漁業養殖的影響狀況,筆者就此主要提出了在漁業養殖區域內的應對措施,以減輕或消除對漁業養殖的影響,并把應對措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突發事件還未發生的時候,漁業養殖區域的預防處理措施;第二階段是事件發生后,已經波及到漁業養殖區域的處理措施;第三階段是事件過后的處理措施。3.1第一階段措施。第一,養殖生產者定期對養殖設施和養殖生物生長狀況進行檢查,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或向有關部門報告。第二,管理部門應加強管理,制定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應急演練,包括應急信息的傳輸等環節,養殖生產者也應參與演練,掌握如何做好相關海上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工作,或做到提前預防工作,在事件發生時能夠盡力做到減少大部分損失;海上事故的警報系統應當做好預警工作,但是對發生后的事故做好及時處理工作。第三,應組織科研人員開展預防和應對海上環境突發事件處理設備的研發,監測技術人員應定期開展海域的環境現狀調查,及時將科研成果或數據反饋至主管部門和養殖生產者,讓其掌握海上養殖區域的環境狀況。3.2第二階段措施。在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發生時,在現場的事故方、養殖生產者或管理人員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并按照事件發生的類型做好應急防護措施。相關部門在接到報告后,應根據相關預案啟動應急程序,積極調動各有關單位處理事故,立即在事故區域實施應對措施,最快的時間內控制污染源蔓延。漁業管理部門應組織技術人員開展環境調查工作,并協助養殖生產者開展養殖生產自救工作。在突發事件發生區域,養殖生產者應做好隔離措施,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將養殖生物進行區域轉移工作,減輕養殖生物的受影響程度,盡量減少損失。在靠近但還未波及到漁業養殖區域,養殖生產者應注意加強巡查,注意收集相關信息,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漁業管理部門報告。技術部門應及時將獲得的相關數據形成報告反饋給有關部門和養殖生產者,為突發事件的處理提供數據支撐,減少事故帶來的損失。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發生時,要做到及時報告、快速響應、妥善處理,最終減少不必要的損失。3.3第三段措施。在事件過后,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受災損失評估工作,維護養殖生產者合法權益,挽回養殖生產者的損失和國家海洋環境資源損失,必要時組織修訂應急預案;要組織技術人員幫助養殖生產者恢復生產,要保持對事件發生區域以及附近海域的環境監控,為養殖生產者提供生產的科學數據,必要時開展災后該區域的漁業環境評估工作,調整養殖規劃。養殖生產者定期對養殖設施和養殖生物生長狀況進行檢查,繼續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或向有關部門報告;根據所收集到的信息,調整養殖密度,詳細記錄生產過程,積極配合科研部門開展科研工作,改進養殖方式,調整養殖規模。

4結語

隨著海洋經濟的飛速發展,海上環境突發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不僅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也嚴重危害了海上漁業養殖,危及到水產品質量安全,最終影響到社會安定穩定。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應當加大對海洋環境的管理和監督力度,從管理方面著手,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污染事故防范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而漁業養殖生產者自身也需要做好預防和處理的工作,特別在發生時,必須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盡量減輕其所產生的危害。我們要減少海上環境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污染,改善海上漁業養殖的生存環境,確保海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林靖 單位: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