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小龍蝦風險規避分析
時間:2022-12-11 09:57:44
導語:稻田養殖小龍蝦風險規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在全國范內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新的復合型生產方式,旨在實現“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漁)業轉型升級”和“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實踐證明,稻漁綜合種養以水稻與小龍蝦輪作(即種植一季水稻再養殖一季小龍蝦)是最佳模式,該模式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但目前稻田養殖小龍蝦潛在的風險也不斷顯現,如何規避風險是廣大種養農戶非常關心的問題,筆者根據調查和研究,將稻田養殖小龍蝦的主要風險和解決途經歸納整理如下,供參考。
一、政策風險。欲進行稻漁綜合種養的農戶尤其是新發展的農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首先要深刻領會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有關要求,準確把握國家政策,堅持“以漁促稻”的發展方針。根據國家水產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SC/T1135.1-2017)(2017年9月30日,2018年1月1日實施)要求,田間工程不得破壞農田的耕作層,溝坑開挖面積不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主產區水稻畝產量不得低于500kg。所以在做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時,要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必須堅持以糧為本,強化底線思維,防止利用稻田綜合種養的名義流轉土地,進行“挖田改塘”提水養殖,打稻漁綜合種養政策的“擦邊球”,使稻漁綜合種養“非糧化”。
二、市場風險。小龍蝦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是近幾年最為火爆的水產品種之一;同時,與河蟹相比小龍蝦還有可加工、可冷凍保藏等優勢,一旦上市旺季市場出現飽和時,可進行加工保鮮留到市場淡季時銷售。小龍蝦蝦殼可提取幾丁質、蛋白質和甲殼素,這些都是醫藥、食品和工業方面很好的原料,產業前景廣闊。但水產品市場千變萬化,小龍蝦也不例外,稻田養殖小龍蝦大都集中在4-6月上市,季節性過剩導致價格暴跌是致命的弱點。因此,養殖戶要掌握市場行情,根據資源稟賦合理布局,避免盲目發展、無序擴張。近幾年受小龍蝦市場火爆的影響,各地稻田養殖小龍蝦面積呈幾何級增長,一些地方不管水土是否適宜都在嘗試養殖小龍蝦?!拔锵橘F”,盲目擴張是不可取的,從長遠來看,小龍蝦價格將趨于理性。對養殖戶而言,稻田養殖小龍蝦應從粗放式的擴張到聚焦精品,在田間工程、蝦苗繁育、養殖管理、捕撈銷售等整個過程加強技術集成與創新,從業群體需要通過摸索學習,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養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抱團進入市場,樹創和打響產地品牌。政府相關部門要引導、鼓勵、扶持建設一批小龍蝦交易、冷鏈、精深加工企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的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成果。
三、技術風險。小龍蝦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養殖品種,在養殖環境、苗種供應、水質調控、餌料選用、精準投喂、病害防治、捕撈暫養等方面技術有不少瓶頸和新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尤其是稻田綜合種養集成技術還不成熟,從業人員跨行者較多,“隔行如隔山”,技術水平、養殖模式、管理理念等各方面都不成熟,整個行業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發展稻田養殖小龍蝦不僅要掌握水稻種植技術,而且還要掌握養殖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復合種養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涉及的技術環節較多,一些種養失敗的大戶,就是因為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因此,必須加強稻田小龍蝦養殖技術的集成,急需農(漁)業部門投入精力和財力,建立稻田綜合種養 “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戰略聯盟,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團隊和聯合協作機制,針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加快配套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范。
四、苗種風險。小龍蝦懷卵量較低,一般每尾雌蝦懷卵粒數僅為70~450粒,且性成熟不集中及交配期不確定性,胚胎發育期藏穴性以及出苗期的護幼性,導致目前還無法進行工廠化、集約化育苗。養殖戶尤其是新養殖戶往往都需要從外地采購蝦苗種,由于小龍蝦蝦苗運輸時間長,包裝轉運等因素,投放后蝦苗死亡率很高,損失慘重。另外小龍蝦春季放苗時間比較集中,時常出現“一苗難求”而抬高價格的現象,增加了養殖成本,成活率低、苗價高是新養殖戶養蝦虧本的主要原因。因此,欲發展稻田養殖小龍蝦必須事先要考慮苗種來源,最好建設苗種基地,實行自繁、自育、自養。目前較成功的方式是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以后尋求高產。在小龍蝦苗種繁育方面,建議養殖戶可以利用稻田的環溝,搭建育苗溫棚,提早投放親蝦,冬季提高水溫,使蝦苗產出時間提早15天以上,達到早苗早上市,可提高產量和規格,規避集中上市跌價的風險。不具備苗種繁殖條件的養殖戶要在就近購苗,蝦苗從捕撈、運輸到放養最好不超過2h。
五、病害風險。小龍蝦規模化養殖時間不長,對病害的研究滯后于生產的發展。隨著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張,養殖環境變化多變,致病因子也越來越復雜。尤其是近幾年的“五月瘟”,養殖戶“望病興嘆”。進入5月份(溫度在25~30℃)小龍蝦表現出大面積的死亡現象,主要表現為空腸空胃、蝦尾部有氣泡、爛尾、胃部積水、肝臟發白、活力差。研究發現主要是由于弧菌感染引起,5月份晝夜氣溫、水溫變化大,體質不好的蝦體容易遭到弧菌入侵機體組織器官。對小龍蝦疾病目前也沒有好的方法和特效藥物,因此要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主要措施:一是對養殖稻田溝坑要徹底消毒,外購種苗要用藥物浸浴,防止帶進病原菌;二是合理投喂餌料,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增強蝦體抗病力。三是定期潑灑EM菌、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調控水質,適當潑灑生石灰消毒;四是調整養殖模式,如早放苗、放大苗,在疫病發生前將大部蝦銷售完畢。
作者:宋長太
- 上一篇:養殖魚塘水質動態檢測探析
- 下一篇:加州鱸健康高效養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