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與遠程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2 08:16:00
導語:農村經濟與遠程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1999年江蘇總人口7700多萬,農村人口占68%左右;農業就業人數1550多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以上;城鎮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農村,1/3是城鎮;江蘇鄉鎮企業發達,在工業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江蘇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關系到江蘇能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一、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即將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加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經濟主流的一部分。江蘇地處東南沿海,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省份,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江蘇農村經濟在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的過渡進程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1、江蘇經濟較早地加入了世界經濟的大循環
隨著溝通人們往來的各種交通工具和國際貿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極大地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超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和技術交流,促進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根本的時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江蘇比較早地確定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對外開放起步較早,開放程度較高,經受了國際市場的考驗,綜合實力較強。1999年江蘇GDP總量達7700億元,居全國第二;人均GDP約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下限水平;進出口總額312.6億美元,居全國第三,外貿依存度達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為19.7%;"三資"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1%,出口額占全省總額的53.8%,涉外稅收占全省"兩稅"的24.4%;1999年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20.2%,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28億美元,全球500強中有180家在江蘇投資興辦項目;設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80個,逐步進入收獲期,成為吸引外資和外貿出口的基地、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總之,江蘇經濟包括農村經濟比較早地加入了世界經濟大循環,向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展。表1-1就1999年與1995年的一些經濟指標作一個對比,可以看出變化是顯著的。
表1-1
經濟指標1999年1995年99年比95年增長率
全省GDP總量(億元)7700515549%
人均GDP(美元/人民幣)1288/900/731243%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312.6140123%
出口占GDP19.7%7.6%159%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42848792%
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農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結構不合理,如養殖業、園藝業所占比重過低,養殖業比重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均在70%以上,這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工轉化能力差,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為0.6:1,可見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60-70%,我省僅為30%,因此,江蘇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為了迎接挑戰,江蘇農村經濟必須進一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盡快熟悉經濟國際化的規則。世界貿易組織制定和實施的一整套多邊貿易規則涵蓋面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當今世界經濟貿易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國際競爭中發揮我們的優勢,還是利用貿易爭端機制維護好我們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學習和掌握有關國際經貿規則。這些都需要教育為農村經濟國際化提供知識和智力支撐。
2、"科教興省"戰略促進了江蘇經濟知識化的進程
江蘇省較早地提出"科教興省"戰略,并把"科教興省"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戰略,把"科教興農"作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戰略舉措,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顯著提高,"九五"期間全省工業包括鄉鎮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40%,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50%,比全國平均高10多個百分點。目前,在工業領域包括農村鄉鎮工業,主要行業中有70%產品升級換代,引進國外設備20多萬臺套,生產裝備1/3以上達到國內同類設備先進水平。目前江蘇專利授權量為3萬件,位于全國第6位。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已達60-70%,;科技在全省農業進步中的貢獻分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20-30個百分點的差距。1998年全省R﹠D投入僅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0.35%,全省工業企業包括鄉鎮企業研究與發展投入僅占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認的R﹠D投入標準衡量,這一比例難以支撐江蘇的自主創新。
以專利申請情況為例,江蘇與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見表1-2)。
1999年江蘇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基本情況及在全國的排序表1-2
省市項目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遼寧臺灣
專利授權量數量4232555055203583177533108298323212436803
名次21864753
其中發明專利數量39446711235103210997531503528
名次17354628
其中職務發明專利數量15337323371052313228125551108484939488
比例%36.258.750.441.637.937.226.425.8
另,按中國軟件登記中心公布的數字,江蘇自主版權軟件擁有登記量1997、1998年均為20件,居全國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國第五位,僅為北京軟件版權登記量的75%,為廣東省的26.7%。
因此,江蘇雖然較早地確立了"科教興省"戰略,有力地推進了江蘇經濟知識化的進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創新的機制不靈活,江蘇經濟的知識化程度仍然比較低,與全國的先進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蘇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市場化程度比較高
由于江蘇資源貧乏,經濟兩頭在外,江蘇比較早地確立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基本形成,資金、勞動力、房地產、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市場逐步發育成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著,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著市場化,全球化以市場化為原則。中國加入WTO,要求我們遵循WTO基本規則,遵循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促進我國經濟體制根本性轉變。江蘇要迎接挑戰,必須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這里有必要指出,在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中,理所當然包括教育服務貿易。在WTO法律體系中,教育服務是服務貿易的一個類別。教育貿易,特別是遠程教育大有作為。教育市場包括高等教育市場,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要去占領。但是,江蘇教育與全國一樣,計劃經濟色彩濃厚,市場發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教育在辦學體制、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仍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在入學制度上缺乏彈性。而發達國家具有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技術和管理相對先進,資金雄厚。發達國家通過發展教育服務產業,吸收發展中國家留學生,或提供其它服務,收取高額學費,并利用高學歷的人才資源為其服務,獲得巨大利益。
總之,江蘇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但是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化、市場化程度較低。江蘇應該進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機遇,按照國際市經濟的普遍法則,進一步加快江蘇市場化的進程,特別要加快教育貿易的市場化進程。
4、江蘇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滯后于非農化水平
城市是國民經濟的主要載體,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近年來,江蘇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4.94%。預計到2000年底,城市化水平要達到40%。
現在世界平均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0%,與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和地區城鎮化率也在40%以上。國際城市化歷程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達到30%時,城市化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F在江蘇正處在這個階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顯滯后于全省的非農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個百分點,與其經濟水平和在全國的地位也不相適應。城市化滯后使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都受到嚴重制約。1999年,江蘇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6.1%,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廣東的37.5%、福建的38.4%。
江蘇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國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進城市化進程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重視規模發展、集約發展。要大力推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設,積極合理發展中小城市,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全面提高城鎮發展質量。
加快城市化關鍵是如何有效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提高城鎮的生產和生活質量,增強對農民的吸納能力。同時要培養大批的高素質的城市管理人員。農村勞動力只有經過教育和培訓才能有效轉化,投入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高素質的城市管理人員要靠教育和培訓來塑造。教育體系要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人力資源開發趨勢,適應社會就業機構和就業方式的新特點,及早進行人才準備,著力解決非義務教育階段發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適應人們終身學習的要求、開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教育和培訓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證。
5."四化"進程中的農村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地區化的特征
江蘇經濟發展中,蘇南、蘇中、蘇北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見表1-3。
江蘇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照表表1-3
項目地區占地面積(平方公里)總人口(萬人)GDP(美元)人均GDP(美元)
蘇南
蘇南
蘇北
根據《江蘇省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提要》提供的數據,以蘇州、揚州、連云港為例,農村工業化水平及??埔陨蠈哟稳藛T所占比例情況,見表1-4。表1-4
300.2(單位:萬人)
219.8248.4208.6
(占73。22%)138.4()
(占55。72%)45.8(占21。96)0.39%0.28%0.15%
農村勞動力總數農村非農從業人數大專以上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
從農村非農業經濟發展的軌跡看,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正由南向北呈梯次發展:
表1-5
技術含量
蘇南地區
高新技術產業蘇中地區
一般技術產業蘇北地區
農產品加工業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時間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蘇南、蘇中、蘇北地區都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但層次和結構上都各有側重,類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層次呈現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趨勢。
依據目前??埔陨先瞬潘急壤?,蘇北要達到蘇中的水平,還相差0.13個百分點,約凈增2700多人,相當于在現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蘇中地區要達到蘇南地區的水平,還差0.11個百分點,需凈增2700多人,相當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時,由于產業結構的差異,蘇南、蘇中、蘇北在所需人才的專業結構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目前蘇南農村地區??埔陨先藛T所占總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見,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以發展高等教育為龍頭,培養大專以上層次多規格、多樣化的專業技術人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間,江蘇在鞏固和提高"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積極發展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主體的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廣播電視大學將在面向農村發展遠程開放教育方面展現一片新的天地。
二、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江蘇廣播電視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充分發揮優勢,始終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辦學思想,把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斷加快開放教育的進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開放式的遠程教育不斷發展,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開放式遠程教育網絡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1979年建校以來,已經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級電大、12所市級電大、3所直屬分校、84所縣級電大,14所電視中專校、175所燎原廣播電視學校在內的覆蓋全省的廣播電視教育網絡。
到1999年底,全省電大共有教職員工5555人,其中專職教師3108人,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占75%以上。人員、校舍分布情況見表2-1。全省電大固定資產總值已達7.6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億元。在教學儀器中,能上網的計算機達到3890多臺套。
表2-1
全省總量縣級電大擁有情況
數量所占比例(%)
教工人數5555人4250人76.51
校園面積3503畝3000畝85.64
校舍面積101萬平方米70萬平方米69.30
由此可見,面向農村、服務農村的縣級電大已經成為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系統的主體。
江蘇電大辦學21年來,共招收本、??茖W生21萬人,招收中專生近10萬人,培養本、??飘厴I生15萬多人,中專畢業生7萬多人,開展了100多萬人的非學歷教育和培訓工作,江蘇電大畢業生占全省高校畢業生總數的***%,其中電大畢業生中占總數5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又回到農村,為推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的新形勢,不斷完善開放式遠程教育的專業和層次結構
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走向,從農業經濟、加工工業、外向型經濟到企業管理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江蘇的開放式遠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寬教育面,不斷增設新的專業,并加強對老專業的調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辦學層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務的格局。
廣播電視大學創辦之初,局限于舉辦成人教育,僅僅開出了機械和電子專業;1991年,開設了工科、文科、法律、經濟貿易類的14個專業,并對傳統的機械專業進行了改造,設置了"機電一體化"專業,以適應中小企業、特別是農村鄉鎮企業對復合性人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開設了工科、文科、經濟貿易、外語、醫科、藝術等大類的36個專業,特別是增設了工業設計、英語、醫學美容、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裝潢美術等適應社會需求、具有時代特色的專業;1999年,開設了工科、理科、文科、經濟貿易、外語、藝術、法律、農科等大類的48個專業,新增設了計算機信息管理、通訊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廣播電視編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務英語、新聞傳播、種植等專業,適應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為堅持面向農村的辦學方向,適應農村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江蘇廣播電視大學于1986年設立江蘇廣播電視中等專業學校,到1991年,已開設了建筑施工與管理、鄉鎮建設、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等8個專業;1995年了又增設了計量、服裝、汽車運輸與維修、餐旅管理等4個專業;1999年又新增了園林綠化、經濟法律事務、房地產經營管理、群眾文化藝術等4個專業。同時,江蘇電大還對中專的工民建、現代文秘等專業進行改造,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個人學習的需求。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在辦學中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不斷擴大教育的開放度,以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適應社會復雜多變的人才需求。自1996年起,舉辦注冊視聽生教育試點和高職教育試點,其中注冊視聽生教育目前在學人數超過22500人。
1999年,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舉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一年多來,先后開設法學、英語、金融學、會計學等4個本科專業和金融、教育管理、財會、法律、經濟管理、計算機應用、工民建、現代文秘等8個??茖I,累計招收本科生4319人,??粕?5159人(具體情況見表2-2)。
開放教育發展圖表表2-2
30000開放專科
20000
10000
5000開放本科
1500
1999秋2000春2000秋
1996年,舉辦??破瘘c本科教育,開設了英語、計算機和法律等三個專業;1999年舉辦環境保護、廣播電視工程、英語、法律等本科專業,目前,學校各類本科在校生規模達到了5342人。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積極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不斷開出各類培訓和繼續教育項目,1991以來,先后舉辦會計崗位培訓、工程師繼續教育培訓、鄉鎮企業管理干部培訓及專業證書教育、法律專業證書教育、勞動經濟管理專業證書教育、企業政工干部培訓、會計職稱考試培訓、人事干部培訓、證券交易培訓、會計證培訓、新會計制度培訓等項目,從1991到1995年,共培訓種類人員24萬多人;1995年,江蘇電大和省有關部門一起,共同舉辦英語等級考試培訓、計算機等級考試培訓,當年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培訓的人數為4400多人,參加計算機等級考核培訓的人數達到39700人;到1999年,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培訓的人數接近69000人,參加計算機等級考核的人數超過了208900人。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樣化的辦學格局。在??茖哟紊希群笈e辦成人??平逃⑵胀▽?平逃?、雙??平逃?、高等??谱砸暵犐逃?、開放專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層次上,包括舉辦專科起點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開放本科教育等;在中專教育層次上,先后舉辦過普通中專教育、成人中專教育、中專和大專五年一貫制教育,以及各種各樣非正規、非學歷教育培訓。
3、為適應農村發展的需求,開放式遠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為農村高等教育的主體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開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僅限于城鎮,而是逐步向農村鄉鎮延伸(見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見,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開放式教育深入農村的程度也就越高,無論是在校生、還是當年的招生數,分布在縣級電大的??茖W生數與所在市電大學生總數的比例在1991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大專學生市、縣分布情況統計表表2-3
單位(市校)在校生數當年招生數畢業生數
*
1995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大專學生市、縣分布情況統計表表2-4
*
1999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大專學生市、縣分布情況統計表表2-5
單位(市校名)在校生數當年招生數畢業生數
*
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大專(含開放教育)在校學生數1995年比1991年增長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長了91.85%;縣級電大畢業生占所在市校畢業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60.70%;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開放式遠程教育越來越受到縣和縣以下廣大農村鄉鎮的歡迎。
而據我們對江蘇的不完全統計,農村接受非學歷教育的人數比例如下:
*
數據表明,在各類教育同步發展的情況下,學歷教育在農村越來越受到重視。開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縣和縣以下廣大農村地區的歡迎。1999年,江蘇縣級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數占所在市電大開放教育學生總數的平均比例達到了75.69%。
為促進縣級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江蘇電大嘗試在示范性縣級電大舉辦開放本科教育試點,目前,舉辦本科教育試點的縣份有8家,學生近500人,約占開放本科學生總數的11.6%。
廣播電視大學伸向農村的開放式遠程教育形式所培養的學生被譽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緊跟科技進步的步伐,更新教學技術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種媒體并用的教學模式
先進的載體和傳播手段的應用,是開放式遠程教育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證。開放式的遠程教育,從函授教育,到廣播電視教育,以及后來計算機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教育技術不斷更新,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媒體,逐步形成了多種媒體合理配置、多種教育技術手段并用的教學模式。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在其發展進程中,特別注重加強電大系統建設,明確提出了"以省校為龍頭、市校為骨干、縣校為基礎"的發展思路。為實踐"開放教育"和"教學現代化"兩大命題,江蘇縣級電大加大投入,在推進教育現代化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1991年,江蘇全省電大電教設備、實驗設備總值2387.62萬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萬元,比1991年增長134.34%;1999年達到了15574.90萬元,比1995年增長178.36%。
為促進縣級電大的發展,使電大更好地伸向農村辦學,自1993年起,江蘇省教育廳(原教育委員會)啟動縣級電大評估工作,對全省縣級電大實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統的評估,以評促建、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在1995-1999年間,縣財政增加對電大的投入達6.83億元,其中縣電大新增土地1180多畝,新增圖書46.5萬冊,新建語音室48個、各類實驗室89個。
1998年起,江蘇省教育廳進一步推進電大評估工作,在繼續做好縣電大評估的基礎上,開展市電大和示范性縣級電大的評估工作,目前,已經通過示范性縣級電大評估的學校已有8所,這8所學校在教育現代化方面的投入總計達到3100萬元人民幣。
為貫徹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的深入開展,1999年,江蘇電大下達了《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學習中心建設標準》,對現代化教學設施、軟件建設、特別是計算機網絡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大大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教學現代化建設硬件條件統計表表2-6
條項目件辦學點視聽教室網絡教室視聽閱覽室視聽設備(套)網絡閱覽室上網計算機(臺)校園網
室數視聽設備(套)室數上網計算機(臺)上因特網計算機(臺)上局域網計算機(臺)
*
合計各市電大總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縣??偭?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縣校/市、縣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見,全省縣級電大擁有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平均已占市、縣電大總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電大還利用ATM寬帶網或多根ISDN專線與無錫、南通、武進、昆山、太倉、海門等市、縣電大共建立了12套雙向視頻教學系統,到2000年底,全省開通基于ATM寬帶網的遠程直播教學系統將達到20個。
5、以開放教育思想統整電大各類教育,電大新的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初見端倪
開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開放等方面的內涵。如何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廣播電視大學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
在辦學形式上,電大首先突破了校園式教育的模式,試行自學視聽、業余學習;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廣播電視課、計算機電子課件和印刷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在畢業生的使用上,率先實行電大畢業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電大開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別是適應了在職人員的學習需求。以??平逃秊槔?991年,江蘇電大成人類畢業生占69.85%,其中業余、半脫產學習的占成人類畢業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學生占67.25%,其中業余學習、半脫產學習的學生占成人學生的90.21%。
隨著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廣播電視大學開始舉辦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類學生約占50%左右,江蘇電大成人類畢業生占49.34%,其中業余、半脫產學習的占成人類畢業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學生占52.38%,其中業余學習、半脫產學習的學生占成人學生的87.80%。電大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構成了均衡發展的態勢。
多年來,由于受傳統高等教育觀念、受傳統的校園式教學模式的影響,電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園式的、以課堂為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
如何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廣大在職成人的學習需求,滿足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從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江蘇電大積極參與國家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實施的"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同時實施江蘇相應的項目研究工作。
開放教育不僅是電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電大的發展方向。江蘇電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應用型、實用型、創造性人才為目標,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思路。強調用開放教育統整電大教育的觀點,從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轉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注重多種媒體的有機組合,以求最佳教學效果和教育效益;開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學考試門坎,堅持教育對象的開放,鼓勵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處在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參加開放學習,目前,參加開放教育學習的年齡最大的超過了46歲;開放教育的教學強調適應成人自主學習的特點,強調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在計劃制訂上注意加重實踐的比重,注意與行業主管部門的崗位素質要求掛鉤,并不斷融入學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識。如在制訂開放??曝敃I計劃時,就依據了上述原則;開放教育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強調開放教育作為大眾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職業性教育的特點;加大考試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與期末考試結合起來,舉行"半開卷"考試試點,促進了學生學習,受到了師生的歡迎。
為適應社會需求,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廣播電視大學在教育、文化方面對社區的幅射功能,江蘇電大提出了社區開放學習中心的建設標準,蘇州、無錫、武進、海門等市、縣電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實踐和積累,江蘇電大已從單一的傳統教育模式轉到在辦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時,積極擴大開放教育規模,從單一的??茖哟谓逃D到大專、中專、本科教育協調發展,從單一的學歷教育轉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的多功能辦學、全方位服務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江蘇電大構建中專、大專和本科教育之間,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之間的立交橋,舉辦中專、大專五年一貫制教育,舉辦??破瘘c本科教育,參與??妻D本科教育,實行專業證書與開放??平逃g的溝通,都已經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蘇60%以上的縣級電大和中等職業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實行溝通,一套班子,幾塊牌子,形成了以高等(電大)教育為龍頭、(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模式,在培養地方經濟建設所需的特色人才、實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江蘇現代遠程教育展望
總結我國廣播電視大學20年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縱觀國際遠程教育的發展歷史以及發展趨勢,未來廣播電視大學發展取向和定位應該體現在"現代化"、"開放性"以及"層次性"上。
1、積極推進遠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諸方面處于先進水平的國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現代化則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體上深刻變革的過程及其達到的水平狀態。教學技術手段現代化是遠程教育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電大要加快改造成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當然,不能為"技術"而"技術",要處理好"先進性"、與"適用性"以及"經濟性"的關系。使用新技術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人們通常將目前使用的教學媒體和手段歸納為四種媒體(印刷媒體、音像媒體、教學光盤、計算機網絡媒體)和八種手段(個人自學、互助與小組討論、面授輔導、電話答疑及電子語音信箱、電子郵件、雙向視頻教學系統、BBS網上討論、教學信息及輔導資料),這些都可以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最終以提高學習效率、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為基本的衡量標準。根據規劃,江蘇2001年初步建成5個實驗性學習中心,2003年建成50個學習中心;有三分之一的縣級電大達到示范性縣級電大的標準;全部市級電大通過合格評估;省電大建成教學管理指導中心、教學資源開發中心、圖書情報信息中心。
2、有序擴大開放,保證教育質量
"開放性"是廣播電視大學最本質的特征。今后電大在開放性要把握好三個問題:
--全面性:開放的內涵,包括教育觀念、教育對象、教育時間、教育空間、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組織形式的開放等等,而深層次的最本質的開放是教育制度、教育體系的開放以及教育價值觀的開放,遠程性只是開放性的表現形式,不能把開放等同于空間的擴大。
--有序性:開放是一個逐步發展、擴大的過程,一切因時間、地點、條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簡單急噪,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那一套做法;開放不等于無序,開放既要改革創新,也要管理規范,使開放健康有序持續發展;開放要把階段性和長期性結合起來,開放的目標導向應該是實行完全學分制,以課程或課程組為單位,學分積累,為社會成員提供多證書、多樣化服務。
--標準性:開放決不等于不要質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質量,質量仍舊是開放教育的生命線,沒有質量的開放教育無異于自毀電大;在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的新形式下,多樣化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能僅僅用精英教育的質量觀來衡量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的質量;現代遠程教育應更多關注和著眼于"現代化",在堅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開展教學方面,力求辦出特色,形成優勢,這也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開放教育的質量,必須加強管理,建立規范,建立質量監控體系,加強教學督導和控制,以保證基本的質量標準,取信于民,取信于社會。
3、積極穩步提高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
由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而開放式的現代遠程教育具有覆蓋面廣、受益面大、投資少、效益高的優勢,通過現代傳播技術把較好的教育送到基層、送到農村、送到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對推進教育機會均等、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對推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建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必將作出更大的貢獻。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廣播電視大學有必要,也有條件和能力在搞好專科層次教育的同時,適時提高辦學層次,更多地承擔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任務。
據此,我們根據江蘇的實際和需求,我們設想到2005年,力爭把江蘇電大基本建成現代遠程開放大學。屆時全省電大各級各類學歷教育注冊人數達15萬人,其中開放教育的份額占60-70%;開放教育的本科占20-30%,其中省校以本科為主,以后這個比例將視條件穩步提高,力爭在2005年前后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部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要把大力發展各種非學歷教育培訓放在電大開放辦學突出的位置,密切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系,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舉辦各種非學歷教育項目,擴大電大的服務功能。各種類型的單科教育、專業證書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雙專科教育、老年教育等都要加快發展。要努力辦好燎原廣播電視學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綠色證書教育,為江蘇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服務。全省電大非學歷教育(包括崗位培訓、繼續教育、職業資格培訓、老年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閑暇教育等)年培訓人次達30萬,使學歷教育在校生與非學歷教育年培訓人次之比達1:3以上。
- 上一篇:高校網絡教育建設論文
- 下一篇:探討互聯網時代教學方式